巩义黄冶三彩窑址始烧于
北朝,发展于隋,盛于唐,式微于宋、金。早期生产青瓷,
隋朝开始生产白瓷,
唐朝主要生产白瓷,另外还生产黑釉、黄釉瓷、三彩瓷。三彩瓷是
巩义窑址的一大亮点。历史上关于唐三彩的产地,一般有
西安市、
洛阳市、
扬州市三地说,但目前发现窑址的,仅洛阳一地。巩义窑址发现的白瓷,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质优者可与明清
景德镇市脱胎白瓷相媲美,为研究中国白瓷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新唐书·地理志》中有关于
河南府贡白瓷的记载,“开元贡白瓷”,其产地很可能就是今天的巩义窑址。巩义窑址还有可能是青花瓷的发祥地。关于青花瓷产地的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
巩义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中晚唐时期
地层和灰坑内清理出不少白釉点画蓝彩的
钴蓝彩釉瓷器标本。
巩义黄冶三彩窑址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全国100处
大遗址之一,也就是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近几年的“重点工程”。关于巩义窑址的名称,此前文物界也没有统一的称谓,除了黄冶唐三彩窑址因为研究、发掘得比较早,名称比较响以外,其他的名称还有巩义瓷窑址、巩义瓷窑遗址、巩义三彩窑址,也有专门针对某一部分的名称,如
白河瓷窑址、小黄冶、大黄冶窑址等。200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以上名称进行合并,统一定名为“
巩义窑址”。
黄冶唐三彩窑址发现于1957年。1976年,
河南博物院与巩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对该窑址进行首次试掘,面积25平方米。2002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合作,配合巩义市交通部门修建焦巩黄河大桥至
310国道连接线工程发掘,面积950平方米。2003—2004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组队,发掘面积1040平方米。截至目前黄冶唐三彩窑址共发掘面积2015平方米。
黄冶唐三彩窑址的
地层堆积一般厚4米左右。最深的达6米以上,包含了汉、隋、唐、宋元四个不同阶段。
黄冶窑的主要遗迹有:窑炉、作坊(辘轳坑、练泥池、釉料坑)、淘洗池、沉淀池、陈腐池、水井、道路、墓葬、灰沟和灰坑等。出土遗物以三彩制品为主,器形有盆、碗、盘、豆、碟、盂、杯、罐、钵、炉、灯、水注、净瓶和三彩俑类陶塑、范模制品兔、龟、蛙、马、羊、狗、狮、虎、象、骆驼、子母猴、车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白釉、黑釉、酱釉、黄釉瓷。
黄冶唐三彩窑址的学术价值是:(一)过去对黄冶窑的认识仅限于调查和小范围的试掘。通过近年来较大面积的发掘,找到了烧制唐三彩的窑址,揭露出的淘洗、沉淀、陈腐池和作坊布局井然有序。出土的大量精美三彩器半成品和各类窑具,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二)出土了一大批完整和较完整的白釉、黑釉、黄釉瓷器标本,尤其是出土的不少精美瓷,如贯耳瓶、炉、罐、钵等大件器物,对《新唐书·地理志》中关于
河南府贡白瓷的记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尽管文献的依据与考古证据还不充分,但这无疑为唐“
开元贡白瓷”产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三)关于青花瓷产地的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近年来唐三彩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在中晚唐时期
地层和灰坑内清理出不少白釉洒点画蓝彩的
钴蓝彩釉瓷器标本,为青花瓷的起源、创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重要的是在
晚唐地层内出土的青花瓷与扬州唐城遗址和“黑石号”沉船上发现的三件青花瓷时代一致。从而,再次推动了我国青花瓷器的研究向更新更深领域发展。由此可见,黄冶窑址不仅是研究唐三彩的重要窑口之一,同时也是研究
河南省白瓷和青花瓷起源的重要窑口之一。黄冶唐三彩窑址(唐·
巩义市站街镇大小黄冶村)
1l区:西至山根,东至黄冶河,南到刘全武家南墙,北至刘林隶北墙(150×450平方米);2区:东至山根,西至站白公路,南到孙真庙南墙,北至高铝瓷厂北墙(200×500平方米);3区:
东至站白公路,西至山根,南到小桥,北至影剧院北墙(200×30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南到拜台南300米至汪寨村,北到陇海铁路桥,东、西两面均至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