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
1951年创办的公立大学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等专科学校(重庆钢铁专科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原冶金工业部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前身是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学校概述
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是原冶金工业部在西南地区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座落在重庆市的西郊风景区和繁华区的杨家坪,交通十分方便。校园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景色宜人,环境十分幽雅,为市级“园林式单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办学读书的理想之地。
学校的前身是“重庆钢铁工业学校”。1951年,“西南工业管理局冶金专修科”成立。1952年4月,“专修科”更名为“西南工业部冶金工业学校”。1952年1月12日,万里同志(当时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签署命令,将学校名称改为“重庆钢铁工业学校”。198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1985年,由冶金工业部和教育部批准改建为“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科学校”。1992年国家教委又将其校名调整为“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
近50年来,学校已经为祖国培养2万多名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芬芳桃李开遍大江南北,莘莘学子遍布四面八方,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冶金行业的技术科研骨干和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
学校占地面积240亩,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设有冶金系、机械系、自动化系、应化系、经济管理系及基础部、社科部、成人教育部、中专部等9个来部,15个专业。学校建有6个中心实验室、2个语音实验室、1个计算中心、1个电化教育中心、1个教学实习工厂。目前,在校学生3670余人,教职工500余人,其中在职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65人,讲师、工程师等153人。有5名有突出贡献的高级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师生员工的头枯。全校教师、干部、职工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 以“团结、自强、求实、创新”为校训, 形成了“勤奋、严谨、进取、献身”的优良学风。学校从严治校, 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多年来在学生中开展“树文明新风, 创文明班级”的活动。近年来, 又在全校开展了“校园十元活动”,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85年, 学校被重庆市委、市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学校改建为大专以后的14年来,在“抓住机遇, 充实内涵,调整结构, 深化改革, 积极发展, 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方针指导下, 自强不息, 团结奋进, 大力推进了教学改革、招生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后勤工作改革, 学校的办学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 专业结构、层次结构、人员结构更趋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得到加强, 学校职能作用进一步拓宽,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学校在大西南、长江流域、东南沿海乃至全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学校的主体层次普通专科教育在稳步健康地发展, 成人教育发展速度也较快, 学校在1989年就开始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办学, 目前在重庆、成都市攀枝花市乐山市达州市威远县等地设立了函授站。1996年, 在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比中被评为优良等级。学校还以大专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作依托, 适当发展中专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 一个以工科为主、文科为辅, 以大专为主兼办本专科成人教育及中专教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的开放式的办学新格局已经形成。
学校在努力办出专业特色、学校特色和专科特色上下功夫。1988年, 根据国家教委和冶金工业部的要求, 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对高千专科教育的调查,认真了解了企业对专科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对学校专业建设的意见。在此基础上, 对原有炼铁、炼钢、轧钢、冶金机械、冶金分析化学、工业电气自动化、财务会计等7个老专业的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炼铁专业1994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高工专专业改革试点专业, 正在积极开展“小范围、大幅度”的教学改革工作, 各项改革举措实施三年进展良好, 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997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高工专专业教改咨询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的中期考查,专家组建议国家教委把它列入重点扶持专业。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对各种专门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 我们又开办了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无机化合物非全属材料、涂装防护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精细化工工艺、证券投资等专业。由于加快了专业方向的调整和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步伐, 使绝大多数专业既能为冶金行业服务,又能为社会其他行业服务, 拓宽了专业服务面, 从而大大增强了学校既面向行业, 有面向整个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自成体系, 逐步做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在教学中, 基砂理论的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环节切实得到加强。专业有特色, 服务方向对路,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 综合素质较高, 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工厂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在工厂、工程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 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对青年教师悉心培养, 严格考核。一是抓好新进教师实习见习期的培养考核,对他们定岗位、定任务、定指导教师、定培养考核措施; 二是抓“双师型”教师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到厂矿企业锻炼, 到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科研及科技服务, 鼓励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或攻读第二学位、第二专业, 跨学科进修, 并积极从社会引进人才。通过这些年的努力, 学校“双师型”教师已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 教师队伍中, 复合型人才的比例也正在向30% 的目标快速增长。
学校把教材建设作为教学工作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为了完善教材建设的管理体系, 使教材建设管理工作规范、严密、持久, 成立了教材编选委员会。来一级成立教材编选小组, 明确了编审程序, 制定了有关政策, 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学校积极承担了国家教委、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下达的教材编写任务, 1985年以来,由钢专教师主编和参编的公开出版的教材已近百种。
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形成了“严”和“实”的特点和传统。以教学为中,公的办学观念得到确立, 教学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注意抓好教学基本文件的制定和完善, 注重抓好教师的“六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指导实习实践设计、认真进行考试考查, 逐步实施教考分离, 强化了学校管理和考风建设。由于以上措施的实施, 学校教学秩序良好,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94年到1997年,由国家教委和全国应用数学学会组织的全国大学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获国家级二等奖2个,省市级一等奖1个,省市级二、三等奖各7个。计算机和英语千级考试也多次在四川省名列前茅。1997年大学生英语三级考试通过率居重庆市专科第一名。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科研工作。12年来,教职工在校内外报刊公开发表的学术科研论文研究成果有800多篇, 有50多项成果获得了各种重要奖励。获得冶金工业部和四川省的优秀教改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共11项, 获得国家教委、冶金部和重庆市优秀教育科研论著笑8 项。《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在重庆市的首届科技期刊评比和首届优秀期刊评比中, 均获二等奖; 在国家教委科技司主办的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期刊评比中, 荣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子奖。
学校发动教职员开展了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工作, 一方面, 承担了主要来自厂矿的横向科研服务项目60多项, 另一方面, 承担了冶金部人教司下达的纵向科研资助课题10 多项, 均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中, “液压翻钢移钢机”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环形加热炉液压集成控制系统”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移钢机械手”已通过部级鉴定, 其成果属国内领先水平。“多功能卷材防锈包装机”、“交流电动机节能启动界”等6项成果已被批准获国家专利。
重庆,是我国中国西南地区长江土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是具有历史传统文化和山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重庆设为直辖市后, 给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学校的发。学校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握大局,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按照示范性专科的标准, 争创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办学水平, 在迎接新的挑战和竞争中再铸辉煌!
历史沿革
1951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决定筹建“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专修科”。
1952年4月,改校名为“西南工业部冶金工业学校”。
1952年11月,更名为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学校。
1985年,更名为重庆钢铁专科学校。
1992年,更名为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更名为重庆科技学院
2004年,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重庆科技学院。
202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重庆科技学院更名为重庆科技大学。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校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