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镇,隶属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地处平远县西北部,东邻
仁居镇、
河头镇,南连
中行镇,西北分别与
江西省寻乌县留车镇、南桥镇接壤,
206国道、358线及济广高速公路贯穿其间,是平远县的北大门,界域面积108平方千米。
1956年,成立八尺乡,1986年11月,设立八尺镇。截至2018年末,八尺镇户籍人口为15037人。截至2020年6月,八尺镇辖1个社区、1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
八尺村。
2017年,八尺镇实现生产总值2.87亿元,同比增长5.2%;2018年,八尺镇有工业企业21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历史沿革
八尺原称九乡,圩镇具有悠久历史,始建于明代末期,是
平远县、
江西省乡邻出入的咽喉驻足之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至明末清初,九乡属平远县义田都所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废都、堡建制,平远县设15个乡,九乡属其中一个乡,并一直保持到清末。
民国期间,九乡先后被划为平远县第二区、第一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因建八尺新圩而更名为八尺乡,属平远县第一区公所所辖。
1949年5月,平远解放后,八尺属第二区。
1952年,平远、
蕉岭县合县时,八尺属蕉岭县第六区。
1954年,蕉平两县分治后,八尺划为
平远县第二区。
1956年,撤区设立八尺乡。
1958年9月,八尺乡和河头乡合并,成立八尺人民公社。
1961年1月,八尺和河头分为两个公社。
1983年11月,撤销公社,设立八尺区公所。
1986年11月,撤区设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八尺镇地处平远县西北部,东邻仁居、黄、
河头镇,南连
中行镇,西北分别与
江西省寻乌县留车镇、
南桥镇接壤,
206国道贯穿其间。镇政府驻地在八尺村,全镇总面积108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
1986年7月6日至7日,八尺公社受7号台风袭击。据调查统计,全市冲毁桥梁19座,冲毁乡村道路89处共9110米,冲毁河堤44处共6800米,冲毁圳道121处共4580米,冲毁陂头44座,冲毁山塘5口、鱼塘19口,刮倒高压电杆22条、低压电杆92条、广播杆15条,倒塌房屋7问。早稻损失610亩(其中47亩完全失收),因受灾无水灌溉235亩。
1990年8月2日,八尺镇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全镇有10人死亡,4人受伤,18户103人无家可归,受灾户数3001户14140人。据统计,“8·2”洪水造成民房受损的有1165间,其中倒塌房屋339间;桥梁被冲毁68座,河堤受损152处13080米;毁损的陂头69座、圳道199处25.3千米,乡道受损1.38千米;高低压线杆毁坏130条;通讯线杆受损59条;农田受损1.26万亩,其中当年晚造全失收面积3168亩,无法复耕的水田达733亩;经济作物受损1518亩;鱼塘受损529亩;耕牛、生猪压死120头。农户的电视机、粮食、
大宗商品损失严重,总计经济损失1089.67万元。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6年11月后,八尺镇辖八尺、金溪、角坑、排下、肥田、石峰、风头、笙竹、南塘、楼前、黄沙、稔田、樟田13个村委会和1个圩镇居委会。全镇共118个村民小组。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八尺镇辖1个社区、1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八尺村。
人口
2000年底,八尺镇全镇有3619户(其中农业户3392户,非农业户227户),总人口15223人(其中农业人口14284人,非农业人口939人),比1979年增加2225人。此外有华侨、港澳台胞100多人。
2017年年末,八尺镇全镇户籍人口7210户23913人。其中,农业人口20103人;非农人口3810人。
截至2018年末,八尺镇户籍人口为15037人。
经济
综述
1990年,八尺镇全镇财政收入125.6万元。
1995年,八尺镇全镇财政收入实现319.4万元,比1990年增长2.5倍;1990年,八尺镇全镇各项税收38.8万元。
1995年,八尺镇全镇各项税收实现74.9万元,比1990年增长93%;2000年,八尺镇全镇完成各项税收76.5万元,比1990年增长97%。
2000年,八尺镇全镇实现财政收入416.8万元,比1990年增长3.3倍。历年财政收支实现基本平衡。
2000年,八尺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06.1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58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805万元,工业总产值780万元。镇级财政收入58.2万元,比1979年增长1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303元,比1979年增长17.1倍。
2017年,八尺镇实现生产总值3.57亿元,同比增长5.4%;农业总产值1.97亿元,同比增长1.4%;工业总产值3.22亿元,同比增长4.3%;固定资产投资6757万元,同比增长10.4%;
农业
1980年,八尺公社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增产,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85年,八尺区粮食种植面积27503亩,亩产309公斤,总产850.19吨,亩产、总产分别比1979年增长22.6%和13.5%。其中水稻面积26596亩,亩产314公斤,总产8363.7吨,亩产、总产分别比1979年增长25%和16.3%;人均口粮438公斤,比1979年增长1.9倍。农业总产值584.5万元,比1979年增长25.2%;农村人均纯收入296元,比1979年增长53.4%。
1985年,八尺区水果种植面积215亩,总产39.8吨。分别比1979年增长2.3倍和5倍。
1985年至1989年,全镇建立种养结合的农村小庄园398个。水果种植面积3352亩,总产279吨,比1985年增长7倍,其中柑、橘类果作种植面积发展较快,达1047亩,总产64.4吨,比1985年增长8.6倍。西瓜、
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922亩,总产1305吨。
畜牧业
1985年,八尺区生猪饲养10848头,出栏量4114头,存栏量6734头,分别比1979年增长1.6倍、2.5倍、1.3倍。“三鸟”饲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林业
1985年,八尺区林业生产实行“封、管、造”并举;抓好封山育林,1979年至1985年造林面积40495亩。
工业
1985年,八尺区工业总产值375.81万元,比1979年增长22.7%。
文化
地方特产
八尺镇是
平远县的主要产粮区。当地农民用盛产的粮食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酿造小锅米酒已有几十年历史。小锅米酒设备简单,投人少、易操作。主要形式是自产自销或作浸泡药酒之用。至20世纪90年代末,酿酒业已得到较快发展,至2000年底,全镇共有小锅米酒生产户28户,年产各类米酒5000多吨。八尺
洪洞醪糟专卖店10多间,小锅米酒酿酒业的发展普及,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八尺镇山地资源丰富,土壤、气候均适宜种植脐橙。“九五”期间,八尺镇政府发动群众种植脐橙,首期开发面积500多亩。至2000年,全镇脐橙面积达到1047亩,其中百亩以上的基地有4个,主要集中在黄沙、金溪两个村。2000年末,全镇脐橙总产250吨,产值75万元。种植脐橙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门路之一。
交通
1979年,八尺各村村道较少,路况差。1994年,筹资60多万元。开通南塘、角坑、排下、石峰等管理区总长为17.5千米的四级公路,发动干部群众捐资投劳,对凤头、篁竹、稔田、金溪的村道进行维修。同时筹资近10万元,维修全镇各管理区公路,并建立了养护队伍。在2000年“两大会战”期间,投入60万元,完成了黄沙、楼前、竹等村3条总长10.5千米的公路改造任务,实现全镇“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社会
教育事业
八尺中学的前身是由八尺镇石峰村晚清秀才
韩祝三与笙竹村书画名家韩实根于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的九乡学校,校址位于八尺老圩侧。1958年,县人民政府把九乡学校改办为八尺中学。1969年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增办
普通高中,招收高一新生2个班。1979年9月全部学生迁入新校就读。1979年9月
高中撤点停办。1983年9月,开办八尺
林业技术中学(高中),历时10年,于1994年停止招生。
八尺中学自创办以来,曾先后有八尺、中行、河头、大、仁居、黄畲、差干甚至邻省
江西省的学子前来求学深造。学校从创办至2000年,培养有38届初中毕业生,11届普通高中毕业生;10届林业高中毕业生;累计毕(肄)业学生8000多人。学校66位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2人,
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44人。教职工中有党员34人,占教职工人数的51.5%,党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1993年至2000年间,学校共青团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多次被团省委、团县委评为先进组织。
文化事业
1984年10月1日,八尺镇于建成总面积1618平方米、总投资50万元、可容纳1474名观众的影剧院1座;1998年建成面积520平方米、造价30万元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露天舞台演出场地。
改革开放后,八尺镇成立了由10多人组成的
民俗音乐演奏队和近10人组成的写作班子,民乐演奏队经常活跃在圩镇及乡村,写作班子成员写作
曲艺、诗歌、故事、散文,还有书法作品等,作品经常在省、市、县文艺刊物发表并获得好评。20世纪80年代初,八尺镇为
梅州市山歌剧团培养输送了1名演员,为
平远县山歌剧团输送了3名青年演员。
医疗卫生
1992年,八尺镇筹集21万元,新建一栋二层钢筋水泥结构、占地200多平方米的门诊大楼。1994年,八尺镇卫生院达到一级乙等医院标准。1996年,通过省的审评验收,八尺镇成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镇。1994年至1997年,镇卫生院购进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在医院设立门诊部、住院部及防疫、妇幼、检验、药房等科室,在八尺圩镇分设2个门诊部。至2000年,八尺镇有卫生院1所,卫生站16个,医务人员35人,病床20张。医务人员达到
中级职称的2人,初级职称的16人。
广播电视
1979年至1987年,八尺公社广播站架设了13条有线广播线路,干、支线全长500千米,形成辐射状的有线广播网络,进入农户家的小喇叭有3200只,全镇绝大多数的农户都能听到县和公社的广播节目。1979年梅县地区召开宣传广播系统先进代表会,专题介绍了八尺公社有线广播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1986年冬,八尺镇政府筹资5万元,在八尺中学背大易顶兴建发射功率为10瓦的电视差转台,转播一套电视节目——广东电视岭南台。差转台电视信号覆盖全镇13个村。1995年夏,八尺镇政府筹资20万元办起有线电视站,架设圩镇至樟田村7千米的有线电视主干线,1995年10月1日正式开播。八尺圩附近3个行政村400户农户可以收看到9套电视节目。至2000年,八尺镇政府累计投入70多万元,架设30千米的有线电视线路,除风头、篁竹村和黄沙、白沙村民小组使用共用天线系统外,全镇11个村、1250户有线电视用户可以收看到镇广播电视站输送的12套有线电视节目,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
基础设施
1994年,八尺镇政府将镇府大院(坐落在八尺圩口与八尺中学相邻)与八尺中心小学校舍(坐落在原供销社收购部坎下)调换。同时筹资40万元新建一栋政府办公大楼及八尺派出所。1998年,投资50多万元,搞好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和镇机关的庭院绿化工程。
1996年,八尺镇开始对老街有计划地实施改造,完成了贯通
206国道的第一条横街改建工程。同时规划好圩镇住宅小区,改建了住宅、营业为一体的银行、信社综合大楼。1997年,筹资30万元,搞好圩镇道路和横街水泥硬底化工程,并在街道安装路灯。2000年,改建供销社旧房,兴建商住楼,新建圩镇公厕。至2000年,城镇建设用地达32.8公顷,比1996年前增加3.3公顷,圩镇店铺有200余间,圩镇圩期人流量高达1.2万人。
获得荣誉
2021年1月21日,八尺镇被
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广东省卫生镇”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