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厚文,男,
四川省乐山市人,1938年7月13日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投资环境研究会理事,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委员。
2022年8月24日,杜厚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生平年表
1956-1960年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经济学系学习
1960-1968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任教
1969-1978年
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担任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
1981-1983年 在
德国汉堡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
1983-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任教,担任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2000年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主管教学、科研,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著作
1.《世界经济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
2.《当代资本主义:结构、特征、走向》(参与协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企业应变指南》(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4.《世界经济学:理论、机制、格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5.《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研究---及关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特例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6.《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中国战略全书》(三卷本),
新华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7.《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关村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9.《通货紧缩下的经济增长》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10.《欧元的世纪: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人物论文
1.“警惕世界性
通货紧缩”(上)经济参考报 1998年3月13日
2.“警惕世界性通货紧缩”(中)经济参考报 1998年3月14日
3.“警惕世界性通货紧缩”(下)经济参考报 1998年3月16日
4.“通货紧缩逼近,游戏规则要改” 《世界知识》1998年10月16日
5.“全球性通货紧缩正在逼近”经济参考报1998年10月16日
6.“通货紧缩与金融动荡”光明日报 1998年10月30日
7.“中国经济如何面对欧元”经济参考报 1998年12月25日
8.“全球经济会步入大萧条吗?”中国改革报 1999年2月1日
9.“
欧洲单一货币前景及其过渡时期存在的问题” 《世界经济》 1998年第4期
10.欧元启动后的前景《世界知识》1998年第3期
11.欧元启动与世界经济《开放论坛》(深圳)1998年12月
12.论欧元区
经济政策的内部冲突及其对欧元区汇率变动趋势的影响《经济评论》(
武汉大学)2001.第1期
13.欧元流通意味着什么?《安徽工作》(安徽省委刊物)2002年2月
14.西欧经济 《1999年经济分析与展望》(1999年经济金皮书)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
15.西欧经济 《1999年经济分析与展望》(1999年经济金皮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16.西欧经济 《2000年经济分析与展望》(2000年经济金皮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17.西欧经济 《2001年经济分析与展望》(2001年经济金皮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8.西欧经济 《
2002年经济分析与展望》(2002年经济金皮书)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19.西欧经济 《2003年经济分析与展望》(2003年经济金皮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20.甄别新经济,关注全球化《
香港商报》2000年6月6日
21.WTO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论坛》(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2000年第17期
22.论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改革与开放《宏观经济研究》(国家计委)2001年第9期
23.对美国“新经济”的若干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24.金融全球化问题笔谈《宏观经济研究》
25.美国股市调整与经济周期的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6.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对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2期
27.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北京市理论刊物)2001年第6期
28.衰退是否仍会持续---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经济参考报2001年12月27日
29.对世界经济衰退的反思 经济参考报2001年10月17日
30.对世界经济衰退的反思《
新华文摘》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
31.9.11事件后美国经济预测《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2期
32.世界经济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1月4日
33.展望2001年世界经济发展态势 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1日
34.美国经济“U”形走势的可能性较大 中国经济导报2001年10月30日
35.股市泡沫破灭后的世界经济《
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6.世界经济为何复苏乏力 人民日报 2003年3月28日
37.对西方国家私有化浪潮的理论思考《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2期
研究工作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研究》(中欧高校合作项目)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部重大社科项目)
《中关村高科技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北京市政府重大研究项目)
获奖情况
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面向21世纪的百余种新教材建设
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类通开课程的建设与完善
1997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面向21世纪的百余种新教材建设
1997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类通开课程的建设与完善
人物逝世
2022年8月24日23时20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杜厚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社会影响
杜厚文教授在
经济学界声望卓著,他为建立和完善世界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世界经济运行中的普遍性规律,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深入了解和广泛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杜厚文教授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学问要面向现实”的治学理念。在不同时期,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都表现出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关于“新经济”和
通货紧缩的研究就充分显示出难能可贵的
预见性和判断力,关于
欧洲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虚拟经济的研究更是成果斐然。
杜厚文长期担任校领导,对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2年他开始主管教学工作,分管教务处、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图书馆等。此时正逢南方谈话发表,学校开展了深入的教学改革:一是根据社会
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重新编写教材,当时称“百种教材建设工程”(实际完成300多部教材)。二是进行专业调整,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新设了一大批新专业,改造了一批旧专业。三是完善教学科研秩序和制度。四是大力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1994-2000年间,他主管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分管科研处、科技开发办公室、出版社、书报资料中心、校办工厂等。这一时期,国家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教育部加强了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和领导。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获得长足发展:首先,加强和重视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的建设,在教育部启动100个国家级重点社会科学基地过程中,我校批准了12个,是全国高校中最多的。我校的12个基地在本领域均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其次,加强人才,特别是优秀中青年人才建设。在教育部、国家人事部跨世纪人才建设中,我校各批教育部、人事部跨世纪人才共26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60余人,均是高校中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第三,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项等管理工作。第四,加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书报资料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教材、学术专著、信息交流的重要基地。
人物畅谈
世界经济开始回升,最艰难时期已过是全世界的共识,但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多。这主要表现在,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
欧洲、美国、
日本开始出现回升迹象,
欧盟在连续五个季度下跌后经济重新增长。然而,
英国连续六个季度经济下跌,
俄罗斯的情况更加糟糕。全球经济2009年仍为负增长,这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少有的。对于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各界争论颇多,持乐观,悲观,谨慎乐观态度的人皆有之。IMF等官方组织基本持乐观态度,杜老和大多数学者却有不同看法。杜老认为,从表面上看,经济已经摆脱危机,全球股市证券市场走势强劲,与危机最严重时相比回升均超过60%,GDP也有明显回升,但这次危机比人们想象得要严重,目前的经济回升是非常脆弱的。
随后,杜教授从五个方面具体阐释了他持这一态度的理由。首先,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问题十分严重,美国失业率达到10.2%,为20年来的最高值,
欧洲也达到9.8%,全球两亿多人失业,在这样高的失业率下,发达经济体的消费需求仍在萎缩。其次,各国政府都通过向市场注资刺激经济发展,这已经造成空前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庞大国债,巨额债务由广大纳税人承受,极大地削弱了纳税人的消费需求。而美国
日本等国国债数额已经超过GDP总额,对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形成极大隐患。再次,美国深层次的危机根源仍未消除,
商业银行呆账坏账数额超过200亿元。一旦信贷金融任何环节发生问题,都可能爆发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第四,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个国家间贸易摩擦争端不断。不独美国,连不少发展中国家也针对中国采取了数量众多的贸易保护措施,这极不利于全球经济复苏。最后,全球流动性过剩,股市楼市泡沫不断累积。全球大部分救市资金全部流入金融机构,资产泡沫化日益严重,这种泡沫有可能使经济再次陷入衰退中。
也正因为如此,杜教授认为,在目前
经济形势下各国政府的经济干预措施不应该仓促退场。在G20国财长和首脑会议上,各国均表示现在不是救市措施退出的时候,财政政策一旦由目前的扩张型改为紧缩型,先前的宏观调控成果将毁于一旦,并可能导致第二次衰退。但杜教授也指出,若救市措施长期不退出,资产将继续泡沫化,泡沫破灭的结果是更加严重的第二次衰退。政府事实上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要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针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访中国时声称“世界经济不平衡即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中国储蓄、美国借债,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最深刻的原因”的提法,杜教授也专门予以反驳。他表示,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出现产业空心化,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廉价产品。这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得一些外汇盈余。这些盈余又大多购买了发达国家的国债。杜教授形象将此描述为“穷人借钱给富人花,富人花钱无节制,出现危机却怪穷人,这毫无道理。”
随后杜教授谈到了这场金融危机带给人们的反思,他认为这场危机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三对关系。首先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政府这只手来矫正,但政府也会失灵,两者加在一起仍然不是完美的。这是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就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其次是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的关系。不可否认,金融自由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监管的自由化也是危险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这样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有关键作用的国家不应肆无忌惮地执行扩张型财政政策。但显然目前尚找不到合适的监管者来约束美国的行为。再次,认清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一直以来不少人把GDP视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指标,并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社会进步。但杜教授指出,经济增长实际上不一定会给全民带来福利。盲目增长反而会对环境与社会带来破坏作用。
有人说,危机发源于发达国家,所以对于中国经济影响不明显。杜教授认为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国际贸易是中国经济重要领域,这注定全球经济对中国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进出口贸易总额2008年负增长18%,对GDP贡献率为-3.6%,这反映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去年年末,中央政府提出了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目标。杜老认为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保增长依然实现,但是调结构成效不明显,改革进展较为缓慢,这都还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同时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他认为,过去一年中一些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更加凝固化,民间投资意愿不够强烈,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进一步的重视。杜老同时表示。解决这些问题不难,关键是要看政府施政方针能否落到实处,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唯GDP主义的执政思路能否及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