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洋镇地处
福建省仙游县境东北部山区,本是
莆田市县城所在地,明代中叶兴化县裁撤后一直为
兴化府莆田县、仙游县与福州府
永泰县交界地。
游洋镇位于东经118°45′~118°56′,北纬25°33′~25°44′之间,海拔495米。截止1992年,游洋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213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游洋村,距县城45公里。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7903公顷,常住人口17316人。
村镇概况
游洋镇唐设镇,宋元明设县,为兴化县,己有四百七十三年历史。别称古邑县。游洋镇东连莆田县(
涵江区)
庄边镇,西靠
仙游县石苍乡,南接仙游县
钟山镇,北承
永泰县梧桐镇,东南接壤莆田县(
城厢区)
常太镇。游洋镇人口1.4万,风景优美,文物古迹甚多。有如“湾月出水”的宋古桥梁“
惠政桥”,以及近代革命文物中共仙游县第一个支部诞生地——“兴山书院”(建于1880年);也有风景如画的天然石城“
龙穿城”、环境幽静的“读书楼”,山势奇险的“将军城”;还有兴建的“仙溪诗社”、“天马山风景区”等。这些旅游景观,充满种种神奇的传说,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资源
游洋镇森林覆盖率达78%,拥有山地面积22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14万亩,立木储量36立方米;
百香果蜂蜜茶面积二万亩,以李子、
柑橘属为主,还有
话梅、
油茶、橄揽、柿子、板栗等;
孟宗竹林面积6万亩,占
莆田市毛竹面积的38%,占
仙游县的50%,为
福建省九大毛竹丰产林培育基地之一,食用菌生产已成为游洋镇的一大支柱产业;竹、木、笋、果、食用菌加工前景广阔。
水力资源蕴藏量为二万千瓦,开发水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2565千瓦,并与仙游县并网;建立调节水库3座,总库容量175万立方米;拥有一座日供水量1000吨的自来水站和180多处小型自来水站。游洋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可供开发利用的
矿石有叶腊石、
花岗石、高岭土、朱砂土和优质矿泉水等十多种,其中叶腊石储量大、品位高、质量好、易开采,为
福建省三大基地之一。
行政代码
[代码]350322111:~201游洋村~202梧椿村~203金石村~204天马村~205双峰村~206石里村~207龙溪村~208河星村~209兴山村~210霞峰村~211石山村~212鲁头村~213龙山村~214沽山村~215里洋村~216五星村~217桥光村
历史沿革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分属
兴化军兴化县永贵乡兴泰里、兴建里。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属
兴化府仙游县修德乡兴泰里。
1955年4月,
永泰县梧桐区潼关村寨前自然村(32户)划入仙游县第十区(游洋镇)五星村。
1961年建游洋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建镇。1997年,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游洋、梧椿、天马、龙山、沽山、里洋、桥光、五星、双峰、石里、河星、龙溪、兴山、石山、鲁头、霞峰、金石17个村委会。
1984年,置游洋乡。
1991年,置游洋镇。
地名由来
游洋取名于游洋溪。唐设游洋镇,亦称游洋洞,属
仙游县管辖。四面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扼仙游县往
永泰县、
莆田市二县交通的咽喉要道。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游洋人
林居裔聚众万余人起义反宋,宋廷派官兵进剿,后居裔请降。翌年,设立
兴化县及
兴化军,县治和军治皆设在游洋镇。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裁撤兴化县,游洋划归仙游县,属兴泰里至
清代。民国属古邑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九区、十区、游洋区。1955年4月,永泰县潼关乡寨前村(32户)划入游洋区。1958年9月,属麦斜公社。1961年底,设立游洋公社。1984年12月,改称游洋乡。1992年11月,改为游洋镇。境内有汉代古堡龙穿城、南宋古惠政桥、将军城、古寨岭、兴山书院等名胜古迹。曾出过金鲤、史宾、
詹万钟、白金等名人。
特色农业
游洋镇是中国南方主要产菇基地,当地气候温暖湿润,同时原材料丰富,十分适宜发展
菌菇生产,主要品种有蘑菇、香菇、
赭鳞蘑菇、魏奇菇等,其中以香菇、巴西菇最为有名。游洋镇香菇产量在
福建省名列前茅,产品远销美国、
日本等国。游洋镇采取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菇农们拥有娴熟的香菇种植技术,利用农村夏季农闲季节,在家里就可以从事香菇木料加工、食用菌种的培育等简单工序。只等到菌种孕育成熟了,就集中由协会收集送检出口到海外市场。
游洋镇“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生产模式,大大地降低菇农种植香菇的市场风险,游洋镇的香菇生产模式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菇农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游洋镇向
澳大利亚、美国、巴西、
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地区出口830余万袋,仅此一项为菇农直接创收460余万元。许多农民琢磨其他
菌菇品种生产。
游洋镇来到
仙游县金溪茶厂领取30多台
日本进口的采茶机。加盟仙游茶叶龙头企业金溪茶厂的40多个茶场在春茶开采前全部配齐了较先进的采茶机、烘干机、包球布等制茶设备,这将促使他们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成万茶农依托龙头带动继续搞活仙游“茶经济”。
游洋镇龙头企业对
属下茶场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巡回讲授,定期集中培训的生产管理,统一供应肥药,做到作业时按山头茶树的编号建档,且每年投入上百万资金改造老化园;每当春茶前、
雪片茶末,茶农大户都要被请到先采的基地场现场培训采、制技术,且还要集中三至四次研究茶叶消费的动向、市场行情、加工对策及各销售点对茶叶品质的要求,齐心协力确保出产优质茶,出现了“没有陈茶积仓”的产销新气象。
通过“龙头加农户”的这种形式,游洋镇做活“茶经济”,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游洋镇毁弃的五六千亩茶园。新开的20000多亩茶园,投产8000多亩,全年出产2.5万多担“金溪茶”,其中出口到
欧盟、
日本、美国等地2000多担,游洋镇茶产值高达8000多万元。游洋镇数千户茶农在龙头强力带动下,年均增收七八千元,
仙游县涌现了东岐、新周等10多个茶叶专业村,吸引了3000多外来民工前来打工赚茶钱。
基础建设
游洋镇村村通
水泥路;高压网电通往千家万户;程控电话、移动信号覆盖各村;互联网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游洋镇骨架逐步拉大,有机关企事业单位20个,个体工商户近200多家,商品品种齐全,市场繁荣。抢抓时机、多措并举,利用农闲时机,在游洋镇开展声势浩大的村组道路整修活动,掀起了村组公路建养热湖。游洋镇募集修路资金42.9万元,组织劳力2000余人、车辆450台套,整修道路104公里,游洋镇主干道和村组循环道路基本成为高标准、高质量砂石路。
游洋镇一是成立修路协会。协会由村民代表民主选举产生,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负责修路的组织调动和资金的收集、管理和使用工作,公开修路议程和资金使用等,增强修路资金使用透明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二是科学化修路。村村之间,组组之间,统一规划,联合建设,确定线型走向和路面结构。避免重复建设,最大限度的减少重复投资。同时将村组干道和循环道路整修量化到村组。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设立督办组,督查工程进度及质量。工程完工后,实行村镇两级验收,确保“三个高标准”,即高标准修建路基,高标准铺筑路面,高标准修好排水边沟。
惠政桥
惠政桥在今游洋街北面,横跨在游洋溪上。据桥碑记载,惠政桥是
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由
兴化市知县陆楠倡建的,桥上还建一座亭。落成时,正逢朝廷派一
巡抚到
兴化县巡视,巡抚在桥亭中休息,知县陆楠就情巡抚为桥命名,巡抚挥笔即书“惠政桥”三字,以示用惠政治理之意。清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监生陈大勋、陈攀龙、林朝堂等人集资重修,惠政桥始成当今之规模。
惠政桥是用
花岗石条石砌成的单孔
石拱桥。桥长五丈、高五丈、宽一丈二尺。桥面铺有石级,两侧置石栏杆。桥顶高出两端路面二丈余,所以有“桥头看不见桥尾”之称。整座
拱桥造型奇特,像一轮弯月高悬在清澈的游洋溪上,故誉“弯月出水”。
惠政桥不但美观,而且十分牢固。因桥是单孔
高拱,所以流水量大,水流冲击力弱,历经七百多年而不废。即使象一九五八年游洋桥两岸的数百亩良田,几十栋房屋均被洪水吞噬的特大洪灾,惠政桥仍然完好无损。可见古代人民建桥技术是十分高超的。惠政桥已列为
仙游县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
教育
游洋镇共有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7所,初小3所,设1个教学点,在校生1950。游洋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游洋镇九年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了青平小学扩建工程,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学校占地面积25373平方米,建筑面积1165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9个,有教职工115人,现有部室25个,均按“双高普九”一类标准安装设置;学校活动场地、体育设施均达标,绿化面积生均5平方米。校园鸟语花香,文化建设有特色,是县级“文明校园”。学校以“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为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游洋镇围绕调整教育大局,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行应届毕业生就业技能教育,实现教育强镇。
游洋初级中学
仙游县游洋初级中学(游洋中学)位于仙游县游洋镇游洋村,创办于1969年,原为一所完全中学,1981年撤并了其中的高中部,现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50多亩,学生1200余人,校内绿树成荫,风景怡人。教学设备、生活、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共开设18个教学班,教职员工70余人,其高级职称教师6人,中级教师25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97%。
学校以“立志、立人、求学、求慧”为校训,贯彻"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努力创建“忠于职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奋发争先”的教师队伍,坚持"民主治校,科研兴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规章制度,狠抓内部管理,全面启动激励机制,率先推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学风、教风、校风良好,学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显著的
办学效益。学校先后获得市、县多种荣誉称号。努力办成有鲜明山区特色的人才成长基地。
学校把德育工作同创建和发展“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和军警民共建等活动结合起来,摆正德育首要地位,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坚持把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自主的精神、竞争合作的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强化基础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
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学校确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战略思想,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教师学年教学量化考核制度,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在全校营造了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环境,大力加强了对中青年教学骨干队伍的选拔及培养工作,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中考连年取得优异成绩,
邮编:351258
游洋二中
游洋第二中学于1997年5月27日在
福建省仙游县游洋镇游洋村尼尾创立。
历经十几载,二中形成了丰厚的办学底蕴和优良的校园文化。学校秉承“教人成人,教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和“做自强不息的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标;坚持“人文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治校方略;要求具备“贵族精神、平民心态,自信自立、自强不息,学不做假、言不失真,行不非礼、动不损人,身心两健、德智双优,谦和君子、娴雅淑女”学生六个与众不同;提倡教师采用“先做学生,后做先生;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两个育人策略和发扬“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教师五种精神;倾力打造“土家苗族文化特色,酉州考棚文化特色,体育艺术特色,长于实践、自主发展特色”四个办学特色;师生遵从“健康、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文明、守纪、和谐、上进”的校风;“爱生、敬业、合作、示范”的教风;“博学、明辨、慎思、审问、笃行”的学风。
医疗
游洋镇内有
中心卫生院1个,卫生医疗室21个。逐步完善了村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疫苗接种工作扎实认真,地方病及各类传染病均在控制指标内,无重大疫情发生。随着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遏制,解决了群众就医难问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2.万人,占
赤岩镇农业人口1.4万人的90.67%,门诊医疗1.35万人次,补助资金28.4万元,住院1.11万人次,补助金额858.7万元。医药总费用757.5万元,补助204.9万元;费用609.1万元,补助221.9万元;乡镇级7781人次,医药总费用838.3万元,补助432万元。有效地缓解了生病群众家庭经济压力,遏制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发生。游洋镇推行合作医疗资金程序化监察。实行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的管理制度,游洋镇政府统一安排各级新农合医疗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实行经办机构、监督管理机构分离,做到“三重审核、三级公示、多方监督”。
造福工程
为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游洋镇2015年规划并开始实施造福工程等,分类分步推进,重点补助扶贫挂钩,利用山坡地和旧
叶蜡石厂址分两期进行农民标准化住宅小区建设。新村人居环境实现美化、亮化和净化,脏、乱、差的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整治。
游洋镇还倡导文明新风。游洋镇成立关工委老年协会和精神文明理事会,对各村红白喜事统一管理,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婚育新风进万家,实现火化率100%。村里还定期开展评选“平安家庭”、“致富带头人”、“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形成团结互助、敦亲睦邻的好民风。
游洋镇造福工程搬迁对象主要是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居住零星分散、边远偏僻的自然村。
廉政建设
游洋镇从规范农村党员干部行为入手,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惩防腐败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干部选任、教育、管理、监督、奖惩五个方面,贯穿于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惩戒的全过程,涵盖了村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一个点面结合、层层联动的惩防网络。
选任村干部
。通过明确任职条件、规范配备职数、严格选拔程序,切实把好干部入口关。
加强思想教育
。建立完善农村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自律意识。
规范干部行为
。围绕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若干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制定出“十不准”,使村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有依。
强化监督制约
主要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首先,通过强化职能作用,落实“农村财务双代管”、财务审计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其次,通过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理财和村干部廉政述职制度,落实村民自治,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再次,通过制定“两委”班子议事规则,坚持“两委”班子联席会,强化班子内部监督。
游洋历史
唐以前称游洋洞,多为山越、山獠凭山筑寨的聚居地。
唐朝,已有方、李、陈
诸姓中原南播仕族从
永泰等地东渐迁入游洋,带来了中原文化,始称游洋镇。据传曾有金鲤、史宾、
詹万钟、白金等科宦名人。唐、宋时的游洋镇辖今游洋镇、石苍乡的大部分,象溪乡的一部分,钟山镇的鲤湖部分。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游洋人
林居裔聚众万余人,在原
莆田县广业里的百丈岭起义反宋,
起义军声势浩大,占领了游洋、广业大部分山区,并在何岭关、古寨岭、河浪岭、莒溪岭、石壁岭、百丈岭等险要地段设关隘布防,以御宋军,今何岭关等古关隘尚存,何岭关是县文物保护单位。起义军利用地形优势,在游洋诱歼官兵,又经何岭关,突袭
仙游县县城。不久,经
南安县、洪赖,越过晋江西门朋山岭,奔袭围攻泉州府城,一时八闽震动。林居裔自号“
吴三桂”,挥军所向,无不披靡。宋军调集两浙、
福建省兵力驰援,又增派
王继升率兵前往游洋,在官兵强大的军事优势兵力围剿下,
起义军苦战两年,终于被镇压。在今游洋和广业大洋,仍有祀
林居裔的林将军庙。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廷在游洋原林居裔居宅上毁宅建
太平军军治衙署,又设
兴安县县署于军治旁。兴安县旧辖游洋镇(今游洋、
石苍乡、象溪一带)原
莆田县百丈镇、永福县(今
永泰县)的陈山头及
福唐县(今福清县)的漈头,百丈岭、下庐岭一带山区。不久,太平军改名
兴化军,兴安县改名
兴化县。
莆田市军治,兴化县治仍在原址,兴化军辖莆田、
仙游县、兴化三县。今游洋镇小学中仍保存初设太平军时的“太平军”石额。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军治迁往原莆田县县城,即今市区的古谯楼处,兴化县治仍在游洋。到元皇庆二年(1313)兴化县治迁往广业里的湘溪止,三百三十四年来,游洋一直是山区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宋司农寺丞段鹏曾主持在游洋建县署,中为正堂,东为主薄,西为
典史,还建有宣诏亭、史隐、仙隐二堂、黄绸阁、土地祠、甲丈库等,也夯筑有土城墙,
兴化军治迁出后,军治衙门为
兴化县所用。兴化县署迁出游洋后,县城渐废,古建尽毁。今在游洋地名“衙门里”处保存有原兴化军军治所在地的主体建筑的
覆盆子式柱础两个,粗大厚重,直径竟达0.56米。“衙门里”军、县治遗址上还保存有“凤井”古井一口。
县治在游洋时,政绩突出的知县事有:
宋朝的段鹏、
许世昌、张彦博、梅泽、邱铎、曹、黄逸、梁陆、陆楠、林振、孙绍先;
元朝的有蔡贞、吴元。秉公办事,廉政为民,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对为官者的要求,
赵匡胤要求府州、县勒《戒石铭》于堂前,其铭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原游洋
兴化县署县堂前的《戒石铭》随县署迁往湘溪而迁移到湘溪,今
涵江区新县(古湘溪)镇政府保存着原存游洋县署的《戒石铭》。古代许多廉官尚能以《戒石铭》的铭言为座右铭。
当时兴化县所辖境内,几百年间教育与科举兴盛,亦有目共睹。有宋一代,游洋邑境内共出了三个文状元。
今游洋古邑仍古迹斑斑。游洋梧椿村有商周时期的顶溪山遗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采集到刻画纹夹砂黑陶和灰色印纹硬陶片,可辨器形有钵、瓶、豆,可知三千多年前便有闽族土著在这里生活、劳动过。游洋里洋村东北8公里处,有汉“龙穿城遗址”,县文物保护单位,是巨石山峰构成的天然石城。山顶有汉代闽越王所筑的越王台,残存遗址。游洋古邑址上还保存一条古街,原名古邑、旧县街,唐时已有。宋代军治、县治驻此,该街为最早的集镇街市。清乾隆时,街为南北走向的双面街,街长仍为150米,宽1.6米,卵石路面,夹街有单层或双层土木结构店铺40多间,后因水灾毁北段店20间,又修复,并把古街拓宽为3.5米,现古街有延长,街道走向传统格局不变,街旁尽是明、清石柱础等石构闲置不用。街的南面为旧军治、县治的南门,出南门便是
惠政桥。桥北街南交汇处的路,拐西再北向寨前、潼关至
永泰县梧桐尾,桥南有路,一是经双峰、马铺、何岭古驿道、仙水、灵山等地至
仙游县东门,一是经天马、黄龙、尚书桥往庄边。
游洋街东南14公里处有“上宫街”,宋
熙宁四年(1071),始在通往莆田的路旁形成小集,经元、明、清发展渐成街道。游洋古邑在宋代的兵防施有“沽岭寨”,常年驻寨兵70名,
清代废,今仅存寨址。宋代因游
洋县治驻此,故亦有“皇华馆”驿站,以作官方邮传,今址不存。
游洋古邑历史上办学成风,如辖地象溪乡
南陈时的
中郎将郑庄办的“浔阳书堂”,常州
长史郑淑在游洋巩桥办的“巩桥书堂”,宋初游洋县治“共赋轩”旁的“读书斋”“平伦斋”,以后县治东的“书林斋”,
县尉厅东的“真斋斋”,
郑樵后裔郑重光在游洋办的“石舟斋”等,读书蔚然成风,为社会上输送了不少的人才。
优美乡镇方案
为促进游洋镇环境建设,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若干意见》、《莆田市环保局转发福建省环保局关于开展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的通知》和仙游县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防治污染与生态保护并重,推动镇村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镇村生态良性循环,为游洋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⒉坚持体制创新的原则,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明晰产权,合理补偿,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⒊坚持政府统一组织,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⒋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
⒌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游洋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现有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把游洋镇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较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安静、舒适,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绿水长流、生态文明的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实现“生态旅游经济镇”目标。
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游洋镇农业建成以游洋、梧椿、双峰、沽山等4个村组成的农业示范园区为中心的生态农业;该区是游洋镇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生产力水平较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区的发展应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调整优化
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
日本甜柿、毛竹深加工、
巨尾桉、
湿地松等特色产业,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的科学管理水平,大力发展
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发展茶叶、养羊等节粮型畜禽生产区。本区包括;河星、兴山、梧椿等三个村,人口7105人,占全镇19.2%,土地面积127805亩,占全镇21.3%,主要以发展茶叶为主,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本区域发展茶叶,有助于植被的恢复、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可以利用兴角山的优质天然草山草坡,大力发展圈养草食动物如牛、羊等畜牧业。
发展生态林业示范区。本区包括龙山、里洋、桥光三个村,人口4358人,占全乡11.8%,土地面积142062亩,占全乡23.67%。主要以发展
湿地松、竹、杉、
巨尾桉、降香紫檀为主。本区域发展松、竹等林木产品,加强封山育林,搞好林业管理,严禁乱砍滥伐,形成风景优美的生态林区。
加快构建和谐城镇。修编集镇总体规划,以集镇区为中心,庄仙县道为发展轴,中心村为骨干的一城、一线、多点的地域结构模式,完成村级新村建设规划,示范引导,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整体推进,建成集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为一体的商业功能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引进市场机制,改造集镇供水工程,确保人民群众用上干净饮用水。继续推进镇村道路硬化工程,全面完成县定自然村道路水泥硬化。同时,加强道路管护和补充完善区间道路硬化工程。继续实施闭路电路联网、扩网工程,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和收视率。深入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营造一个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环境,引导全镇农民崇尚科学,抵制
迷信,移风易俗,倡导新风。继续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科普工作,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和
卫生监督体系。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运动,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通过加大镇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功能建设,扩大产业规模和人口,保护和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增强其集聚功能,壮大镇域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四、主要创建任务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突出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相融合的新格局。
⒈巩固提高生态林业建设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主要保护屏障。通过森林植被管护,界定金石、天马、梧椿、游洋、双峰等村以及县道沿线第一重山为禁止主伐区域,规划列为生态公益林班,要划定界线、立碑、挂牌、指定专人管护,实行封山育林。同时,要调整优化林相结构,对保护区林相进行适时调整,使针、阔叶林比例达到1:9。加强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优先安排建设,使全镇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2、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广以
甲烷为纽带“猪—沼—菜”、”猪--沼—果”等立体种养和轮作、套种,扩大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比重。立足笋竹、果蔬、
日本甜柿、茶叶等主导产业,推广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生产,发展生态型农业产品
加工业、储运业,辐射带动全镇农产品安全生产。
⒉大力推行农村新能源建设
推广农户使用清洁燃气,减少农户生活用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到2008年底,游洋镇建成户用沼气池100口以上,推进新能源普及。
⒊全面实施水土流失治理
做好县道、各村主干道公路护坡、弃土场所的植草绿地和植被恢复,以及保护区内重点水土流失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防止污染水源和
水库淤积。保护区划内涉及水土保护的交通、能源等项目建设,严格执行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报批、水土流失治理竣工验收制度。至2008年底,全镇水土流失治理度要达85%以上。
(二)构建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
⒈开展卫生镇、卫生村创建活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居民卫生条件。
实施“美化家园”工程,所有公厕完成卫生无害化改造,农厕改造率达80%以上,农禽、家畜圈养达9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卫生清洁户达90%以上。
⒉加快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立健全镇、村两级环卫工作队伍,在游洋镇集镇区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各村建立垃圾集中清运点,并实行生活垃圾
日产汽车公司日清。完成游洋村下水管网改造,实现
清污分流,集中排放。到2008年底全镇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定点堆放、定时清运。
⒊创建“生态型村庄”、“生态型庭院”
发挥游洋镇生态优势,依托游洋镇山光水色自然背景,突出抓好镇村道路、农家庭院绿化美化建设,提倡园林式种植、菜地、花卉,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山村生态环境景观。到2010年60%村成为生态型村庄,40%的农户庭院成为生态型庭院,同时力争把游洋村建成省级“生态型村庄”、“生态型庭院”示范点。
⒋加强农村两源污染的综合防治
⑴有效控制和削减农药、化肥等两源污染,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加快无污染的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改变传统的耕作施肥用药习惯,扩大平衡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使之大幅度地降低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同时,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到2008年底,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并大力推行
无公害栽培技术与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达标。
⑵加强养殖业污染的综合整治,将游洋、梧椿两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列为规模化畜禽养殖禁养区。散养家畜要圈养,并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养殖家禽要建立
甲烷池对
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化处理,确保养殖废物达标排放。
(三)加强企业污染治理
根据各企业的排污情况,制定一厂一策,落实治理措施,实现达标排放;对已达标的企业,要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稳定达标。
(四)建立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建设有利于身心健康,资源节约利用,环境自然宜人,布局科学合理凸显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型城镇,为所有居民提供方便、舒适、优美的聚居环境。
⒈加强镇村规划管理和基础设施实施
镇村按照规划程序负责组织编制镇村体系总体规划。规划要坚持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方针,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将镇村传统风貌与镇村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同时,加快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至2009年底,镇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卫生公厕比例达100%,道路硬化率100%,镇村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8平方米以上。
⒉开展生态社区试点建设
全镇开展金石、天马、游洋、梧椿、双峰等五个生态社区试点建设。推动“以人为本”理念,制定生态社区建设规划和标准,规划社区的居住、生活服务、文化教育、环境绿化、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综合布局,科学安排。加强社区服务中心、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工作,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普及生态文化,提高社区成员对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的拥有程度,增强社区自我服务意识。
政府动态
2010年3月19日,游洋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镇人大林永贵主席主持会议。
大会共有五项议程:1、听取和审议陈光珊镇长作关于游洋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审议镇财政所
关于二00九年财政
预算执行情况和二0一0年财政
预算草案的报告;3、听取和审议林永贵主席作关于
游洋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4、选举黄剑辉同志为游洋镇人民政府副镇长;5、其他事项。
召开今冬明春造林绿化动员大会
2011年1月6日下午,游洋镇召开了今冬明春造林绿化动员大会,会议由人大主席林元贵主持,镇长陈光珊作动员报告并给各村下发了造林绿化责任状。最后党委书记陈国峰强调:各村要明确任务、明确地块、明确标准、明确业主、明确时间、明确责任,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把它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落实,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游洋镇在3月12日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
上午9点,在游洋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镇干部职工在领导的带领下,大家满怀激情,带着树苗、工具等,整队出发,各分队在指定的山坡上,轰轰烈烈地开展植树活动。
这次活动得到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植树节活动提供树苗100多株,同时游洋林业站还安排工作人员亲自上山指导种植。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希望能让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绿色家园,从我做起”的理念,做到人人营造绿色、人人宣传绿色、人人保护绿色、人人拥有绿色,保护和美化我们的家园。在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镇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