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鹏
山东省民俗学会首任会长
男,。1959年毕业于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学等民间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曾兼任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山东曲艺家协会顾问、《民俗研究》杂志主编等。
个人简介
出版书籍均为与人合作,主要有《民间文学概论》、《相声溯源》、《山东民俗》等。发表文章有《王小玉生年与籍贯》等百余篇。已完成待出的书稿有《中国谚语集成山东卷》等。经常深入基层采风。自1988年以来,还经常参加有关民间文化的各种论证、评审活动。2005年至2007年应聘参加申报“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调研、推介和评审工作。/
守望齐鲁民俗
万鹏教授位于山大南苑的家中,李教授的家很小,除了满屋的书和资料,就是一个装满各种民间工艺品的柜子,这些各具特色的工艺品记录了不同特点的地方民俗,也记录了李万鹏教授的调查足迹。
从小就对民间艺术
感兴趣
1936年2月10日,李万鹏出生在山东黄县南关村,由于祖辈经商,家里基本没过过农民的生活,但是在李万鹏11岁的时候,却开始到地里劳动了,“父亲去北京市经营粮店后,1947年,我们一个大家庭分了家。我作为家里的长子,只好开始参加劳动。那时候我才11岁,当不了主要劳力,所以碰上庄稼收种的农忙时节,就只好雇人帮忙。不过平时地里的活,我都要干,所以觉得很累。那时候学会了干所有的农活,也了解了农业耕作的所有程序,对农村和农业也有了感情,这为我以后做民俗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父亲在北京的生意做得并不好,很少寄钱回家,所以家里的生活就比较艰苦。李万鹏回忆说,“记得小学时买不起白衬衣,母亲就把家里的白色窗帘扯下来,给我缝了件衬衣。那时候我冬天不穿袜子,夏天连鞋都不穿。高中时从龙口市莱阳市去上学,往往会赤脚走上一两天路。”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心灵手巧的母亲却让李万鹏有了很大见识,“母亲不识字,但是心灵手巧,而且会讲很多故事,社会上的很多风俗习惯都是母亲讲给我听的。她还给我唱儿歌、民俗音乐。”除了母亲,爷爷也很喜欢民间文学,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爷爷拿出四本《薛仁贵征东》的鼓词来,让李万鹏念给他听。这种浓厚的家庭氛围让李万鹏对民间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和山曼一起
经历动荡岁月
1955年,李万鹏坐着老式的闷罐列车,到青岛市报考山东大学。当时山东大学在青岛,一直到1958年才搬到济南市,所以李万鹏的大学生活有三年是在青岛度过的,最后一年则是在济南度过。“大学期间经历了很多运动。刚上大学的时候,赶上了‘肃反’的尾巴,后来又经历了‘反右’、‘大跃进’等运动。不过幸运的是,这些政治运动对我好像没有什么影响,在大学期间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创作了不少诗歌。”刚入大学那会儿,李万鹏不知道政治运动是怎么回事,也不关心。到“反右”的时候,已经有一些老师和同学被打成了“右派”,“我记得有个写诗很不错的同学也被打成了‘右派’,他的诗还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过。当时我年轻,什么也不懂。没有卷入‘反右’运动中,多亏了当时我的老乡山曼,他后来也成了著名的民俗学家。山曼曾在黄县县委宣传部工作过,以同等学力考进了山大历史系,他有较多的政治经验,所以劝我别介入政治运动。那一段时间,我就和山曼一起在阅览室看书。到了大跃进的时候,我也参加大炼钢铁,当时也不了解情况,兴高采烈的,写了很多诗,在创作上也实现了‘大跃进’。”由于从小对民间艺术有着特殊的兴趣,李万鹏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都没有离开民间文学的范畴,“后来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邱勋同志就把我的部分诗歌和另一位作者的部分诗歌结集成《公社儿歌》一书出版,书做得很精美,后来还参加过法国儿童文学书展。”
一起合作
大学毕业后,李万鹏留校当了助教,跟着教民间文学的关德栋教授工作,但是工作不久就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挨饿成了经常的事,“这期间我们到五莲县下乡锻炼,也做了一些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工作,收集到一批民间故事和歌谣。”1962年,李万鹏被调到校部做行政工作,一直到1976年,才回到中文系。
1979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先生组织编写民间文学教材,钟敬文先生于是在全国范围内选调教师组建民间文学进修班,李万鹏成了这个进修班的一员。让李万鹏印象深刻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和侯宝林一起写书的经历,“进修班的时间是一年,为了不浪费时间,我们三个喜欢相声的同学就去找相声大师侯宝林,希望能一起合作研究相声,侯先生没念过多少书,实践经验虽然很丰富,但是文笔不是很好,他觉得能和三个大学老师一起合作写书很高兴,还开玩笑说我们就叫民间相声研究小组吧。侯先生在我们这个小组里十分重要,首先他是这个小组的组织者,而且我们要采访一些老艺人、学者的时候,都要靠他去联系,另外他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悟性又高,因此经常在写作过程中出一些好点子。在一年时间里,我们完成了《相声溯源》和《相声艺术论集》两本书。”
进入全国“非遗”
北京市的进修班回校后,李万鹏就和关德栋等老师一起成立了民间文学教研室。“因为参加过钟敬文先生的进修班,凡是有人到山东省来搞民俗调查,钟先生总是让他们来找我,这样一来,我就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山东民俗上。由于民俗研究还刚刚起步,为了填补资料上的空白,我就和关德栋先生的三个研究生一起,把山东地方志里有关民俗的资料全部摘录下来,油印成两大本资料。没想到这两本资料在全国大受欢迎,钟敬文先生还要求大家都先搞材料整理工作,在全国推广我们的做法。这个材料整理工作也让我对山东民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李万鹏说通过自己的,“刚开始搞民俗学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奋斗目标:要在全国民俗学界小有名气,在山东省民俗学界小有权威。”事实证明,努力,李万鹏很快就达到了自己的目标。1987年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的时候,李万鹏就被推举为会长。
除了资料上的全面掌握,李万鹏还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除了个别地方,这些年来,他的足迹遍及齐鲁大地。说起这些考察经历,李万鹏总是十分兴奋:“山东惠民县胡集书会我在20年间去过5次,所以印象很深。胡集书会是全国两大民间书会之一。每年正月十五以前,很多民间说书艺人就会到胡集赶集。民间艺人会在集上互相拜年,介绍新徒弟,交流经验,帮助同行,纪念已经故去的老艺人。另外,民间艺人在集上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卖书’,自己的说书才艺被附近村里人看中后,双方谈好价钱,艺人就会去村里说书,一说就会说上四五天。”李教授说,经过自己的推荐,胡集书会已经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反对过年的时候
出去旅游
资料积累和理论研究是枯燥的,野外调查又是艰苦的,但是对李万鹏而言,枯燥和艰苦中又孕育着无穷的乐趣,“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中好的部分是应该被继承、被发扬光大的。现在人们老说过年没有年味了,为什么?因为很多民俗被淡忘了。而现代人对这种‘年味’的呼唤又说明大家是需要传统民俗的。”李教授认为,要增加过年的“年味”,就必须引导大家真正明白什么是年,为什么要过年,怎么过年等问题,“过年要有年味,一些传统的过年环节不能丢,比如拜年,过年如果不去拜年就没意思了。现在可以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拜年,但是对比较亲近的人,还是面对面拜年比较好。比如做年夜饭吃年夜饭,本身就很有年味,如果都去饭店吃就不太好。再比如放鞭炮等娱乐活动,也能增加年味。另外,我最反对过年的时候出去旅游了,都出去旅游了谁来过年?再说了,如果把老头老太太丢在家里,自己出去旅游,像什么话?”
早在1996年,李万鹏教授就退休了,但是他依然对齐鲁民俗痴迷不已,2005年至2007年,他还应聘参加了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调研、推介和评审工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心尽力。对齐鲁民俗几十年的深情守望,已经让他永远无法割舍来自民间的那份独特魅力。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