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业余大学在1981年由中国著名教育家
黄现璠(左图)创办于桂林,它是中国当代最早由社会名流开办的一所民办成人业余大学教育机构之一。
学校简介
1981年9月,黄现领导组织民间师资力量创办的漓江业余大学以“成人教育”形式开学,相继开设了历史、语文、工业会计管理、商业管理、中医、土木建设、新闻、法律等大专培训班以及英语、地方志短期学习班,前后入学的学生达千余人,他们当中90%以上的学生经过国家考试,成绩合格,领到毕业证书,成为大专毕业生,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
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不少人还成为了各条战线的局长、厂长、经理、科长,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
倡设背景
黄现璠一生在师范学校受教13年(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4年、
北京师范大学9年),又在高等院校从事教育工作近50年(其中在高等师范院校任教近30年),热心教育可说是黄现璠人生的闪亮点。早在1934年,黄现璠就随
黎锦熙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研究会从事教育研究方面的工作。20世纪40年代中期,黄现璠到黔桂边区考察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状况,共历时近一年之久。与“蜷伏于荒山长谷之中,度其黯淡非人生之生活”的少数民族同吃同住,食不饱腹,夜无卧具,十分艰辛地收集到大量原始史料。将一部分调查资料整理成文,以《黔桂边民教育散记》连载于《
广西日报》
桂林市版上,文中强烈呼吁政府重视黔桂山区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抗战期间,
黄现璠曾兼任过广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当时,桂林籍著名
乡村建设运动先驱
梁漱溟就住在桂林的广西教育研究所内,这一时期的黄现璠与梁漱溟来往过从甚密,两人时常探讨的话题主要就是平民教育问题,黄现璠自然受益非浅。20世纪50年代中期,黄现璠曾积极建议广西人民政府筹建一所“壮族大学”,结果未能实现。黄现璠长年累月在高等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热心着迷,无疑是黄现璠晚年创办漓江业余大学的心路和思绪背景。
同时,正如识者评曰:“
黄现璠教授在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教学、科研事业奋斗了大半生,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其精神十分感人,堪为人师。在他的熏陶下,其家庭半数成员都在从事教师工作,成了‘教育世家’。”有了这种热心教育的思想和办学愿望的背景,注重实践的社会活动家黄现璠必然会将心中愿望付之实践,于是从1980年便开始倡设漓江业余大学和积极进行筹建工作。
成立过程
1980年,为了给国家培养建设有用之才,黄现璠开始筹办漓江业余大学。“当时正处于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私人办学的认识依然十分保守,造成私人办教育的困难和阻力很大,困难重重”。为争取业余大学尽快得到备案,1980年8月
黄现璠到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五届第三次会议时,曾向有关方面和人员请求帮助,并得到旧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刘澜涛亲笔写的字条,那字条大意是:黄现璠教授筹办漓江业余大学,是件好事,希望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回桂后,黄现璠又找了老友、时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覃应机,请求支持。后来筹办人员就是凭刘澜涛副主席的字条以及覃应机主席的关照而与自治区教委和文教办打交道并顺利得到解决的,黄现璠的学生、时任中共桂林市委书记的梁成业亦给予了大力支持。
办学,师资是首要条件。为此,
黄现璠向
广西师范大学(现广西师范大学)领导请求给予大力支持,得到了学院领导的支持,同意黄现璠聘请在校部分教授和讲师兼职任教于漓江业余大学,从而使得漓江业大的教学质量有了保证。
私人合作办学,解决校舍问题同样重要。办此,黄现璠又找了自己的学生、时任中共桂林市委书记的梁成业。在梁书记的关心下,“市委给予了他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校舍得以顺利解决。
为了获得办学资金,黄现璠又聘请
桂林市工商联代表、曾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的
张香圃出任漓江业余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以谋求市工商联的支持。
经过
黄现璠以及他的学生、筹委会成员凌汉民(桂林市一中校长)和
张一民(广西师院教授)等人1年多的共同努力争取,漓江业余大学的成立得到了人民政府的批准,于1981年9月正式开学。
办学规模
该校开设语文、数学、历史三个专业,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材。语文专业要求达到与一般师范院校语文专业相同的水平。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有关语文的基本理论,掌握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够阅读一般中国古籍和本专业的有关书刊,具有较好的语文运用能力。数学专业要求达到与一般师范院数学专业相同的水平。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运用辨证
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和研究高等数学各门知识和普通物理学知识,具有较好的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历史专业要求达到与一般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相同的水平。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运用
中原地区古代语文,学习和研究
古代史、近代史和
现代史,学习和研究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具有较好地运用这些历史知识的能力。
开学初期,
黄现璠校长善于领导和组织同事发挥集体力量,做好各项工作。他经常到校找教师和学员谈话、听课,有时还亲自授课,不辞辛劳。以致“
漓江业大开办后一年多他因操劳过度逝世”。
师资力量
主要依靠已经离休退休的老教授、老讲师、老教师,集体举办桂林漓江业余大学,培养社会青年及在职工人和干部,使之经过几年的业余学习,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的专业人材。本校接受当地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争取兄弟院校和有关企业的支持,实行民主办学。
部分兼职教员摘介
1.
张一民,生于1923年,
壮族。1950年7月毕业于
广西大学政治系。1953年6月毕业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历任广西大学助教,
广西师范大学(师大前身)讲师,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原从事马列主义研究及教学工作,1958年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撤去讲师职务并调到校图书馆当办事员。1980年6月调到历史系研究、讲授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民族史及方志编学。先后在本系开办的全区各市县地方志人员研讨班、
广西民族大学历史系档案班、
河池市以及
梧州市、苍梧等市县方志人员培训班讲授方志编纂学。曾兼任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广西民族研究学会、广西地方志协会理事,
凭祥市、
大新县、
宁明县、
德保县、
融安县、
来宾市、
南丹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市县志顾问,华夏地方志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广西通志·教育志》副主编。1986年获为四化服务成绩显著奖状,1988年获
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本人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辞典》、《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广西知名社会科学者传集》、《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当代中华诗词家大辞典》、《
世界名人录》(中国卷2)等书。
2.
黄绍清,1934年生,
上林县人,
壮族。笔名黄海帆、赵卿。1958年毕业于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讲师,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作家协会第三、四、五届理事,广西民族文学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第三届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理事。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朗诵诗选萃》、《
壮族文学古籍举要》、《桂林风光的明珠漓江》(合作)、《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述要》、《从争鸣中兴起的宋代词论》,电视剧剧本《丰姿多彩的广西民族风情》(已录制播出)等。《新诗歌卷》、《中国诗歌写作史》分别获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五届社科优秀成果
三等奖,《壮族当代文学引论》获中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图书奖三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第二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
一等奖,《壮族文学史》(合作)获广西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广西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中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著作奖及全国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奖等。
3.
张家璠,1936年7月生,广西桂林人,
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师大社科联常务副主席、校科协副主席。1961年7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大)历史系本科,留系任教至今,曾兼任广西师大科研处处长多年。长期致力于高校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方志学、
桂林市地方史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并以中国历史文献学及桂林地方史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曾主编高校合编教材五种,其中《
中国历史文选》获
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
一等奖及国家教委第三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
二等奖;《中国史学史简明教程》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历史文献学》获桂林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获桂林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任副主编)获
广西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教学研究成果《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获广西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参与占点校的
清代谢启昆主修的《
广西通志》一书,获广西高校社科优秀成果
一等奖。另外,还主编、合著及合作译注出版有《毛泽东思想研究论集》、《邓小平理论研究论集》、《中国古代文献学家研究》、《桂林史话》等论著十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曾被评为
桂林市劳动模范、教育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4.周作秋,
壮族,1958年毕业于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讲师,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除与欧阳若修等教授合作编写了《壮族文学史》、《壮族文学发展史》外,还编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周民震 韦其麟 莎红研究合集》(
漓江出版社,1984年11月)等书,对当代壮族文学家周民震、韦其麟、莎红深有研究。他对壮学发展的革命性贡献,在于1958年秋季便在广西师院开设了“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学”课,成为将壮学研究课题列为大学教育课程的第一位学者。
成果
漓江业大在八年办学过程中,不花国家一分钱,不用国家派干部、教师,依靠退休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近五百名毕业生。现在这些学生有任厂长、经理、科长、局长的,更多的是在生产、经营和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作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