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
2001年陈良运编著图书
《文质彬彬》是2001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良运。本书分别对“文”、“质”、“艺”、“道”四个观念及形成中国美学中两对最基本的审美范畴,从发生、发展、传承、演变的全过程,进行由微而宏地全面、系统的观照。
图书简介
图书分类: 教育/科技
书号: 9787806473245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作者简介
性 别:男
出生年月: 1940
民 族:汉族
江西萍乡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萍乡师范教师,萍乡市文联编辑、副主席,江西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西省文联委员、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2000年调入福建师范大学,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新诗艺术论集》、《新诗的哲学与美学》,《诗学·诗观·诗美》、《文与质·艺与道》、《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诗学批评史》、《论诗与品诗》、《周易与中国文学》、《焦氏易林诗学阐释》、《文质彬彬》、《美的考索》、《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中国历代文章学论著选》等。
《诗学·诗观·诗美》获江西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试论艾青的艺术风格》获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中国诗学体系论》获江西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诗学批评史》获江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第十届图书奖、江西省第二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特等奖,《周易与中国文学》获江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新诗的哲学与美学》获1989年江西省《谷雨》文学奖,《论〈周易〉的符号象征》获江西省高等院校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78年-2001年共获奖30项。
从1959年到文革前,主要从事新诗创作,在《人民文学》等刊发表《历史的瞳人》、《安源工人的怀念》、《黄洋界放歌》等作品。文革后转向新诗评论与文学理论研究,在《文艺报》、《文学评论》、等刊发表《试论艾青的艺术风格》、《论自由体诗》等论文,后结集出版的有《新诗艺术论集》、《新诗的哲学与美学》、《诗学·诗观·诗美》、《论诗与品诗》。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非常需要吸纳融汇古代美学范畴中凝聚的审美认识的精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十余年中,美学范畴日益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重心,在史的研究的基础上,有逐渐向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转移的趋势,这意味着学科研究的深化和推进,预期在21世纪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到目前为止,研究美学、文艺学范畴的论文已大量涌现,专著也有多部问世,但严格地说,系统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前景和开拓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特点是很突出的,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章审美视野中的“质”与“文”
第一节对于“质”的基本审美观
第二节“文”的观念发生与“人文”种种
第二章“文质彬彬”
第一节儒家“文”、“质”统一观的确立
第二节“文质”理论在两汉的发展
第三节道、儒“文质”观之差异与《淮南子》的合
第三章中国文学的奠基理论
第一节文。文章.文学
第二节诗、骚、赋之“文”、“质”关系
第三节王充的“文章”学说
第四章“文质彬彬”美学意义的延伸
第一节人物品评:理性审视的深化
第二节人物品藻:“风骨”的审美观照
第三节书画之品:艺术理论的发展
第五章文学自觉时代的“文质”观
第一节由文体分类产生不同的“文质”标准
第二节“质”的观念的演化
第三节形文·声文·情文
第四节“文”、“质”结合的新范畴
第六章“文质”论在诗、文领域之分途
第一节文:以“道”为“质”的回归
第二节诗:以“意境”为核心的审美创造
第三节“文”与“质”:历史、美学的评价
附录“风骨”新论
第一节“风”是一个审美观念
第二节“骨”是“质”的概念具象化
第三节从品人之“风骨”到品文之“风骨”
第四节“风骨”论发明和运用的重要意义
下编艺与道
第一章“艺”与“道”的观念发生
第一节艺·技·艺术
第二节道·天道·人道·艺道
第二章两种“道”的美学内涵
第一节道法自然
第二节人性至诚
第三章三种“艺”的态度与行为
第一节“知者创物,巧者述之”
第二节“疑神”之技通于“道”
第三节“下学”之艺致其“道”
第四章“原道”种种及其效应
第一节“神制则形从”——《淮南子》之术
第二节“雕琢情性”——“文心”之术
第三节“文以明道”——“古文”之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图书简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