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情多》讲述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并不是某种文化价值的符号,而一个个特殊的人。作者不是从整个人生上看他的主人翁。而是从特别的角度,揭示其在严峻历史关头的特殊选择全书聚焦于历史人物的“尴尬”,这个视角,这个观念,是有些钻的,刁钻得有点出格。但这刁钻中恰恰显示了诸氏多年的苦心中进发出来的智慧。
《生怕情多》:
柳如是、
陈圆圆、
董小宛、
李香君、
顾横波、
卞玉京、寇白 门、
马湘兰。八位曾牵动过时代与历史走向的女子,八个终走不 出生活与人性双重复杂的生命,八支过早凋零在历史暗角却幽香 至今的花朵……
她们的青春苍白而又艳丽,媚俗而又雅洁,短暂 而又长久;她们的命运偶然而又必然,无助而又无奈,可悲而又 可叹;她们的人生软弱丽又坚强,可耻而又可敬。复杂而又简单……
诸荣会,1964年生,江苏水人。大学毕业后做过多年教师,现为
江苏教育出版社副编审、新语文学习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从教期间发表过教育教学文章四十多万字,出版教育教学著作数种,发表以散文为主的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出版散文集《最后的桃花源》、《秋水蒹葭》,系列文化大散文作品集《
风生白下》、《风景旧曾谙》等多种,多次获得有关报刊征文奖和文学奖,多篇作品被转载和被选入各种选本、读本和课本。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不得不与“国家”为敌,且是他自己的“祖国”。因为在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里,所谓“国家”,“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当然,那“家”,是国君的,而不是一般人的;相反,般人若不忠于国君,便是不忠于国家。因此。
楚国是楚王的“国”,或者说楚国就是楚王的“家”,伍子胥要找楚王报仇,某种程度上便是对楚国的背叛。便是与祖国为难。而这是无论如何也是一个人所难以去做的。从这一点来说,楚王实际上绑架了整个楚国
商鞅死后,他当初制定的各项法令。
秦惠文王并没有废止,相反还如既往地大力推行。这在中国历史上不说是绝无仅有,也是极其罕见。似乎
秦国上下反对的就是他商鞅这个人,而非他的新法。不仅如此,当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最终崛起而统一天下时,秦人似乎也并不感谢商鞅,因为我们没有见任何史料上有关于秦国人为商鞅“谋反”一案平反的记载;而事实上。说商鞅“谋反”实在有违事理,因为他最终也既没有背叛秦国,也没有割据自立,也没有对秦国的一城一池有过任何攻击的行为。然而,说
商鞅“谋反”似乎也一点没错.因为有“法”为据,更何况
我们无法将那个在台城之中因得到侍者的一个
鸡蛋而泪流满面的老人,与荆襄大地纵横驰骋、
汉江岸边纵论攻战、枕席之间夺人社稷的英雄形象重叠在一起,但他们确确实实是同一个人。他在临饿死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梁之江山,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既是如此,那么他最后的流泪意味着什么呢.恐惧,留恋,后悔,抑或自悼?只有他自己知道。
据说中国的文人雅士们之所以爱竹,其原因是竹子有“节”。薛涛很爱竹,据说她晚年隐居
浣花溪旁。住处曾遍种枇杷和翠竹,然而她的身份却是一名妓(伎);为妓(伎)者似乎是最无“节”可言的,但薛涛就是喜欢竹子,而且千百年来,人们似乎竞也容忍了她的喜欢,以至于今天的
望江楼公园在“简介”上竞公然写着这样的话:辟这座公园,是为了纪念薛涛;公园内之所以种那么多竹子,是因为薛涛爱竹。这样的大度在中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站在今天来看这一切,我们不能不深思:清官当然好,像包拯这样的清官当然更好,我们应该尊敬;明君当然也好,像
赵祯这样的明君的确难得,也很值得我们尊敬;但是明君加清官的政治,虽然令人神往,但终究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的进程,最多只能为历史增加一点戏剧效果,但这种戏剧效果终究只属于戏剧而不属于历史,因为历史更看重的是政治效应和社会意义。
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谓的“经典”之中,确实存在着太书生气、太不切实际的东西,思维方式上又存在着非此即彼、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的单向思维的集体无意识,最终行为上又缺乏一种预先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