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野驴(Equus hemionus khur),也称为Ghudkhur或Khur,是
马科、
马属动物“
波斯野驴”的
亚种之一。
形态特征
印度野驴与
非洲野驴有些分别。它们的毛多呈沙色,也有赤灰色至淡
栗色。它们背及颈上的鬃毛正立及深色,其后至尾巴有一道深褐色的斑纹。印度野驴的外貌与大多数其他亚洲野驴亚种有很大不同,通常呈沙色,但也有从红灰色、黄褐色到浅栗色的变化。这种动物有一道直立的黑色鬃毛,从头部后部一直延伸到颈部,然后是一道沿着背部到尾根的深褐色条纹。
分布及栖息地
印度野驴曾一度由西印度分布至
信德省及
俾路支省、阿富汗及
伊朗东南部。它们最后栖息在
古吉拉特邦邦的卡奇沼泽地及附近的地方。它们亦曾在苏仁德拉那加县、巴纳斯坎塔县及默赫萨纳出没。盐渍化沙漠、草原及丛林都是其
栖息地。印度野驴的分布范围曾经延伸到印度西部、
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和俾路支斯坦省)、阿富汗和伊朗东南部。如今,它的最后避难所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野驴野生动物保护区、库奇小盐沼及其周边地区的大盐沼。然而,这种动物也出现在Surendranagar、Banaskantha、Mehsana和其他库奇地区的区域。盐碱沙漠、干旱草原和灌木地是它喜欢的环境。印度野驴的
种群数量近年来一直在增加,并且从库奇小盐沼逐渐扩展到大盐沼,还延伸到印度
拉贾斯坦邦的边境村庄。它们在这些地方与骆驼和羊的饲养者一起生活。
生活习性
印度野驴在日出及黄昏期间觅食。它们主要吃草、叶子、果实、农作物、
牧豆树荚及其他植物。它们是
印度猎豹之一,最高每小时可达70-80公里。它们多是独居或以小群居住,一群约有2-3个成员。它们是在雨季交配。当雌驴动情时,它会与成功示爱的雄驴离开群族。几日后,它们会回到群族。雌驴每胎会产一匹幼驴。幼驴1-2岁就会断奶,而雌驴会继续留在群族中。
繁殖方式
印度野驴在雨季交配,当雌驴动情时,它会与成功示爱的雄驴离开群族。几日后,它们会重新回到群族。雌驴每胎会产一只幼驴。幼驴1-2岁就会断奶,而长大的雌驴会继续留在群族中。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ver3.1——近危(NT)。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种群现状
栖息在南亚的
蒙古野驴亚种“印度野驴”,被当地人称为“Ghudkur”。保护区正是印度野驴在世界上最后的
栖息地,4,953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两千多头野驴。
2009年的种群普查,估计印度野驴的数量为4,038头。然而,数量仍在增长。2014年12月,种群数量估计为4,451头。 截至2015年,印度野驴种群已增至印度野驴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外的4,800多头。
主要威胁
当地非法淘盐活动造成环境破坏;栖息地入侵的灌木导致当地植物失去生长能力造成食物损失;不受控制地放牧导致印度野驴的食物短缺。
保护措施
印度野驴是在印度
古吉拉特邦库奇兰的小地方发现的。由于该地区干旱且容易干旱,因此增加了水洞来为这些动物供水。除此之外,印度林业部门还在整个森林中增加了饲料地。这些,连同其他措施,增加了这些动物的数量。结果,该物种已在其他周边地区发现。
印度野驴保护区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库奇小兰,占地4954平方千米。该机构也被称为野驴野生动物保护区,根据197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于1972年建成。该机构是濒临灭绝的印度野驴的唯一家园,并致力于保护该物种。
威胁及保育
印度野驴在西印度及
巴基斯坦消失的原因不明。自1958年至1960年,它们就成为了伊氏
锥虫引起的苏拉病的病者,其数量就大幅下降。到了1961年,它们的数量就只余下870匹。除了疾病,它们亦受到失去
栖息地、
墨西哥合欢的入侵及玛尔德哈里牧民的放牧所威胁。1969年的保育工作令它们的数量回复至2000匹。印度野驴的威胁包括疾病、盐业活动导致的栖息地退化、
刺槐灌木的入侵以及Maldhari的侵占和放牧。自1969年以来的保护工作已经帮助提高了这种动物的
种群数量。印度野驴的种群数量自1976年以来一直在增长,但野驴专家警告说,长期趋势显示出剧烈的波动。
古吉拉特邦生态教育和研究基金会的报告建议,
拉贾斯坦邦的
塔尔沙漠应该成为重新引入印度野驴的替代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