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承烈
唐承烈
晚晴人物。
个人简介
唐承烈,清代晚期人,字冕周,为吏部员外郎唐传猷之子,幼年随父于京师就读,勤于学业。同治四年(1865年),因考试成绩优异,人内阁誊录馆仕事。后放外任,为四川马边厅同知,又抉泸州直隶州知州。终以政绩显达,官至四品。
个人履历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更加腐败,与英、法、美等国订立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为其增开汉口、九江、南京市等地为通商口岸。外商贪得无厌,窥其四川省富庶,欲行轮利。英国商人立德乐·造固伦拟将轮船上驶四川。为维护四川内河航行权,总督刘秉璋多次据理阻英,但英商蛮横无理,不能奏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得知后,令四川总督与其谈判,解决争端。四川总督刘秉璋素知唐承烈善谋略,有干才,乃使其赶赴宜昌市,与英国领事就通航一事进行谈判。唐承烈以正义之辞,驳其谬言,唇枪舌剑,据理力争经往复辩驳,最终达成协议迫使英商就我范围。协议规定英国轮船不得进入四川境内,欲行商业往来允许其雇用我民船使用,暂行通航。谈判成功后,博得僚属赞誉升任宁远县知府。宁远府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社会动乱不宁。承烈抵任后倾其力,廉其实,整顿治安,鼓励生产,使宁远府境内出现安定富庶的景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唐承烈调署成都市知府,仅10日,成都教案发生。因英美传教士非法拘捕集会民众,残害百姓,引起四川省人民的义愤。愤怒的群众捣毁成都及府州县教堂70余处。在各国公使的“抗议”下,唐承烈及四川总督刘秉璋、候补道、周振琼及知县共9人以“弹压不力”被清朝革职。后委派唐协助“改土归流”,整顿章谷、朱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打击残害民众的土官,以推行流官制度。此间,唐承烈制订章程二十六条,既打击了土官头人,又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还消除了土司对当地民众的压榨,声威日著,再起,出补陕西省知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市,两宫太后逃往西安市。此时,正遇其父病故,承烈不事父丧,而从公设支应局,随扈诸王大臣,接应两宫太后。诸王大臣及两宫大后滞留陕西近一年,建筑供给等费用不逾六亿,以节省闻于朝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唐承烈在开封市慈禧召见,补道员,又先后出任凤盐法道道尹,陕安道按察使,又加布政史衔,总办陕省统捐事宜。卒年57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个人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