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汾,字伯临,淮北徐州人。
刘知远40世孙,唐末名将
刘巨容长子。生于前
李忱大中二年戊辰(公元848年)正月二十八日子时;卒于
后梁龙德元年即后梁末帝
贞明七年辛巳(公元921年)三月初十日巳(午)时;葬江西
广信府弋阳县新陂里居仁乡旗鼓岭(今江西弋阳县
曹溪镇),西官东道,山干向。
基本介绍
刘汾自幼聪敏好学,
李漼咸通十二年辛卯(公元871年)23岁登进士第,初授兵部员外郎。
干符二年(875),
黄巢起兵响应
王仙芝。四年,黄巢起义军攻打
河南省。刘汾率部屡战,斩黄巢义军前锋诸将,义军失利。五年,刘汾会元裕捕杀王仙芝于
黄梅县。王仙芝部将
尚让率余众归黄巢。
黄巢起义军势力聚增,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引兵南下
福建省等地。刘汾奉命率部围剿追击,自岭南至
襄阳市,行巡荆门关,会同
江西省招讨使曹全政、父
刘巨容等合兵一处,大破黄巢起义军,执义军将领13人,斩俘义军17万。黄巢与尚让率余众冲出重围,渡江转战饶、信、池、宣、歙、杭等15州。
中和二年(882)八月,刘汾率部进驻饶、信等地,官至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
祭酒兼
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等职。这时,饶、信一带经战火纷乱,到处是黄埃赤地,民不聊生。刘汾为弥补屠杀起义农民之过,实行抚恤政策,“亲加劳问,简徭役,宽赋税,民赖以全活者甚众。”(《
全唐文》卷793,刘汾《大赦庵记》)中和四年(884)六月,黄巢起义军经刘汾、
李克用等几经残酷镇压后,宣告失败。刘汾蒙诏镇守饶、信二州。
龙纪元年(889),刘汾家族突遭横祸,父
刘巨容被杀。刘汾与弟
鄱阳县县令刘迪经此变故,已厌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遂隐居信州
弋阳县归仁乡新陂里(今
江西省弋阳县
曹溪镇)。
景福元年(892),刘汾在饶州
乐平市归桂、丰乐二乡买得荒闲田800余亩(今万年盘岭、大源、梨树坞等地),福建建南山寺(今梨树坞乡南嵩坞)一座,邀请妙果寺禅僧至明、至公等5人入寺住持。勤耕耘,守奉祖宗
春秋二祭。不久,朝廷念刘汾兄弟忠孝,下诏:“汾战阵能勇,思祖能敬,其山寺税粮俱赐优免。”故南山寺改称“南山七诏寺”。刘汾之女金姑美貌无比,唐皇欲纳之为妃,刘汾不从,慌称金姑为哑女,已人庵为尼。其后,金姑果刺舌成哑,并矢志隐修于南山寺。后来唐皇得知真情,为金姑之志所感动,特赦金姑无罪,因而南山寺又名:“大赦庵”。
景福二年,唐昭宗帝恢复刘汾的官爵,又进至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右仆射等职。不久,刘汾病逝,葬于南山。
刘汾生有14子,后散住饶、信等地。弋阳万年
刘姓多为其后裔。著有《大赦庵记》。
生十四子:
汉兴、汉升、汉从、汉明、汉宗、汉瑞、汉广、汉匡、汉胜、汉吞、汉英、汉宁、汉彬、汉平。
次子汉升,迁居安庆望江,其孙谟和诲2人同迁清源。
四子汉明,迁弋阳之官庄。
七子汉广,迁信之
上饶市葛源。生四子义昭、义允、义员、义方,三子义员居
豫章郡彭泽竹垣坂。
九子汉胜,与子孙迁于
鄱阳县之清塘源(清塘村)。今鄱阳县
凰岗镇清塘村,后赤壁、
谷城县、
成都市、
石首市、竹山刘氏多为其后。
十子汉吞,居住新陂里。子三人迁乐平之湖围,孙广微又迁鄱阳之义城。
十一子汉英,与子迁于新陂里之大桥后又迁流芳!
十二子汉宁,居新陂里,其子真玉(又叫义真)迁流芳,义玉迁张溪。
十三子汉彬,长子居东山,次子通任
宣州区通判居琴溪,后裔迁万山黄柏。
十四子汉平
☆刘汾
汾,大中十三年
进士。屡
兵部侍郎。以讨
黄巢功转信州军押衙都团练讨击使检校国子
祭酒兼
御史大夫尚书右仆射。镇守饶、信二州。
文德二年进(阙一字)南节度使。
○大赦庵记
汾自大中己卯登科以来,官至兵部员外郎。
咸通三年迁本部侍郎,出(阙)
河南省招讨使。
干符二年,黄巢起兵应
王仙芝。四年,巢寇河南。汾屡战,斩其前锋诸将,贼遂败。五年,会元裕斩王仙芝於
黄梅县。巢方攻
亳州市,汾帅众直抵城下,贼遂引退。会
尚让帅仙芝馀众归巢,号冲天大将军,引兵南寇
福建省。汾剿追之,巢又自岭南趋
襄阳市。汾出师间行巡
荆门市,会父
刘巨容、曹全?亦合军待焉,俱以兵伏林中,贼至伏发,大破其众,斩俘一十七万。巢与尚让收馀众渡江,转掠饶、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广明元年十一月,巢陷京师,车驾幸蜀。中和元年三月,汾转京城四面行营招讨使。巢遣其将尚让
王播帅众五万寇凤翔,汾与
都统郑畋、唐宏英等勒兵待之,大破其众於龙尾陂,斩首二万级,伏尸数百里。中和二年八月,汾转信州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
祭酒兼
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时饶信经巢兵火馀,民不聊生。汾一意抚恤,亲加劳问,简徭役,宽赋税,民赖以全活者甚众。四年六月,巢围陈州。汾会
李克用至,遂去趋汴。克用追及
中牟县,大破之,让率众降。汾与李师悦率
尚让追剿馀众,至虎狼谷。巢甥林吉斩巢兄弟妻子首献以降,由是巢祸既灭。
汾再战再克,十无一失。蒙诏镇守饶、信二州,连年不得回朝。汾遂寓居广信路
弋阳县归仁乡四十六都新陂里。夙夕感激,视干戈则思斗,居村落则思耕。
光启二年,佃得荒间山田一段,约计八百馀亩,名曰南山。坐落饶州路
乐平市归桂、丰乐二乡,居崇山峻岭之间,人境寥绝。东至弋阳高界培分水为界,西至丰乐风门岭洪鹤山嘴为界。南至归桂乡东源坑合水为界,北至
丰乐乡红鹤山盘岭分水为界。四至分明,源头坞尾,上{山罪}下坳,与外并无一毫之间。其田地成者少,荒者多。召人勤力其中,尽一夫可受。屡次召佃耕种,俱各辞以不能。
汾起微陋,致身荣显,有九妻。曰郑氏,赠信国夫人。曰鲍氏,曰宋氏,曰王氏,曰马氏,亦赠夫人。曰
张姓,曰郭氏,曰
李姓,曰武氏,俱有淑行。生子十有四人,曰兴、曰升、曰从、曰明、曰宗、曰瑞、曰广、曰匡、曰胜、曰吞、曰英、曰宁、曰彬、曰平。此岂非荷祖德哉!又且连年奉诏征讨,百战百克,未能一归故土。於祖宗之德,并无寸报,久违
春秋二祭。
文德元年,汾谨将前山田地施舍,创立禅寺一所,名曰南山寺。召到属郡
鄱阳县北隅妙果寺禅僧至明、至公等五人,入寺住持。勤於开耕,守奉祖宗春秋二祭,及礼三宝慈尊,兼得利生益死。
景福元年,佛殿、观音堂、坐禅亭并东西廊房俱克完焉。已经奏达,朝廷念汾忠孝,诏曰:“汾战阵能勇,思祖能敬,其山寺税粮,俱沐优免。”故寺曰南山七诏寺,庵曰大赦庵。二年,汾又进(疑)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
散骑常侍右
千牛卫上将军兼
御史大夫上柱国右仆射。汾念累荷朝廷诏赦,蒙恩不浅。於是将本身居官政事缘由,
施山创寺事实,录作二本。一以垂之家谱,以儆后人,勿坠吾志;一以给付僧人,收管山田。凡诸僧人在寺住持,务要各守本分,不许贪花好酒,妄将田地移?丘换段,及盗卖等情。其山已有四大界至,诸人不许侵占;第僧众务要常守清净,奉礼三宝。其常用食物,铜铁器皿,俱各完全,不可遗漏。如有此等僧众,即便赔还。所建
三宝殿、观音堂、坐禅亭及东西廊房,四时俱检看,漏烂即行修礼,不可怠慢。亦且吾家子弟,不许常行到寺,需索酒食。遇
春秋二祭,止许二三人到寺,拜祖先即返,不许动骚常住。自兹之后。僧众不从吾言者,即便斥退。吾之后人不从吾言者,定准不孝论。故书是说,以为砧基之本云。
刘汾世系
炎帝—→
黄帝—→少昊—→
蟜极—→
帝喾(kù)—→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