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异形小卷蛾
卷蛾科异形小卷蛾属动物
荔枝异形小卷蛾(学名:Cryptophlebia ombrodelta)是鳞翅目卷蛾科异形小卷蛾属的昆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南地区,以及台湾、河南省等地,国际上见于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大洋洲。寄主植物包括荔枝、阳桃、牛角、腊肠树合欢皂角树等,对格木而言,以嫩梢为害为主,影响更为严重。幼虫除蛀果外,也为害嫩梢,初孵幼虫咬食果实表皮,二龄后蛀入果内食害果核,导致果实腐烂或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
荔枝异形小卷蛾成虫体长约7毫米,翅展16-23毫米,头、胸、腹部褐色。头顶有一束疏松褐色的毛丛。触角丝状。前翅黑褐色,外缘较直,前缘钩状纹隐约可见;中室内有小脉,出自R2、R3脉之间;R2脉基部距R1脉比R3脉长不到2倍;后翅Cu2脉出自中室2/3-3/4处。雌蛾翅基片及前翅褐色,近臀角处后缘上有1个半圆形紫褐色斑,斑周围颜色较淡;后翅褐色或深褐色。雄蛾翅基片及前翅淡黄棕色,顶角有褐色斜斑,沿后缘有褐色宽长条斑。后足胫节被褐色疏松长毛,中、端部各有一对距。
卵形态
卵呈块状,聚集分布或者不规则的紧密单层排布。卵呈椭圆形,略带扁平形,长约1毫米,宽约0.8毫米;卵粒外表呈鱼鳞状,单个或者数个重叠排列。初产卵为浅白色,后变为浅黄色,最后转为红色的斑点,卵孵化前6小时会看到微红色的圆囊,孵化时幼虫先头部顶开卵盖,且幼虫头部在孵化前清晰可见。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12-20毫米,宽2.5-3.0毫米,头部和前胸背板褐色,胴部背面粉红色,腹面淡白色。幼虫龄期划分为五个龄期,各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Ⅰ龄(0.47±0.04)毫米、Ⅱ龄(0.65±0.05)毫米、Ⅲ龄(0.96±0.06)毫米、Ⅳ龄(1.32±0.08)毫米、Ⅴ龄(1.89±0.13)毫米。老熟幼虫一般在化蛹前会向外吐丝形成一个严密的小苞,在苞内吐丝结成薄茧,并在茧中化蛹。
蛹形态
蛹体长约10.5毫米,宽约3毫米;属被蛹,有椭圆形丝质薄茧。腹部第2-7节背面的前、后缘各有一列刺状突,第8、9节的刺突特别粗大;第10节背面具臀棘3条,肛门两侧各1条。蛹重波动较大,最轻仅为6.90毫克,最重可达109毫克,平均值为(28.96±21.46)毫克。
生活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产在叶片上。初孵幼虫在果皮表面稍有凹陷处咬食表皮,2龄后蛀入果中食害种核,通常1果1虫,偶见1果2虫;蛀孔外有小颗粒状褐色虫粪和丝状物,后期蛀孔附近呈水渍状,果汗溢出。老熟幼虫钻爬出果外,在树皮裂缝或附近杂草上化蛹,也有部分在果内化蛹,羽化时蛹壳半露果外。一般在5月幼虫大量为害荔枝早熟种。在广西南宁地区,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中晚熟种荔枝的果实从假种皮膨大期至成熟期均有幼虫蛀害。在广州市地区,8、9月为害阳桃,10月以后多以幼虫在苏木亚科腊肠树、萧豆树和阿勃勒等嫩茎中越冬。卵期寄生性天敌主要是赤眼蜂
分布范围
荔枝异形小卷蛾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大洋洲。在中国分布于华南、华北地区,以及台湾、河南省等地。
繁殖方式
在实验室条件下,荔枝异形小卷蛾卵的发育历期平均为(3.72±0.31)天、幼虫平均为(20.43±2.33)天、预蛹平均为(3.28±0.33)天、蛹平均为(8.67±1.06)天、成虫平均为(9.38±0.81)天,雌虫寿命大于雄虫,一个世代累计(45.48±3.22)天,幼虫历期占整个世代的1/2。在野外条件下(中国广东省肇庆市格木人工林),荔枝异形小卷蛾1年可发生5代,有世代重叠现象。通常以幼虫在格木枝梢内越冬,第1代幼虫在3月中旬开始出现,4月中旬化蛹,4月下旬见成虫;第2-4代幼虫分别出现的时间为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第5代从9月下旬持续到翌年3月。
物种危害
荔枝异形小卷蛾为害格木时,幼虫蛀害嫩梢,高发期也可取食复叶或羽叶基部,可导致嫩梢死亡、落叶,使其丧失顶端生长。严重时不断蛀害主梢,使呈丛枝状,无主干。该虫也是荔枝果蛀虫中为害最严重的,可使这些果树果实腐烂及嫩茎枯死。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控制冬梢,剪除幼虫越冬寄生植物的嫩梢,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生物防治
有条件的果园,每年在成虫产卵始、盛期,繁放松毛虫赤眼蜂2-3批,每次每树放蜂1000-2000头。
药剂防治
加强荔枝物候和虫情的观测,在此虫大批羽化后,开花前和谢花后,早、中熟荔枝果实的假种期,选用如下药剂喷洒1-2次:90%敌百虫800倍液,或15%8817乳油2000倍液,或10%灭百可2000-2500倍液,或10%高效灭百可5000倍液,或98%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成虫
卵形态
幼虫
蛹形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物种危害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