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涌村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辖村
吴家涌是一个自然村,位于中堂镇中部,南潢路和北王公路贯穿村南北面而过,距北京—香港公路1.2千米。东至袁家涌,西邻东泊,南至鹤田,北靠东江与增城大墩隔江相望,2002年总面积为3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北宋名臣居厚(1038~1114年),字重本,号敦老,江苏无锡市梅里村人,赵顼元丰年间(1078~1085)官居光禄大夫。后来居厚见宋徽宗不理朝政,多次力谏无效,便辞官归故里,然后携全家迁到南雄市,是吴氏入粤始祖。居厚生有七个儿子,北宋末年由于金辽南侵,兄弟7人由南雄迁至广州合同场。之后,居厚第五子最公(号十九君),字潜轩,娶黎姓,生二子启明和启存,约于赵构(赵构)绍兴十八年(1157年)由合同场迁至此地,定村名为吴家涌并在此建祠堂。
经济
吴家涌村耕地面积1300多亩,辖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462人,外来人口1627人
1976年,村兴建了红砖轮窑1间,于2000年停产,吴家涌水泥厂于1982年兴建,计划2004年停产。1990年集体收入为210万元,1995年为430万元,2000年为550万元。2002年全村企业及个体户总数为93个,工业总产值为29764万元,村本级资产总额为5371万元,农村人口人均收入为7344元。
社会
教育
吴家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私塾2间,1950年吴家涌小学开办,但只有四年级,高年级学生则要步行至袁家涌小学上学。到1962年,吴家涌完小建立,校址在吴家涌祠堂,小学生不用出村念书。1986年,村投资125万元建成新校园,占地面积5834平方米,建筑面积3080平方米,1969年吴家涌曾办过联中,到1983年撤去,小学生毕业后到中堂中学上学,为方便学生上学,村于2002年拨款36万元购置校车2部,早、午、晚负责接送。
吴家涌村在文革前有粤剧文娱组,自排自演,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大多请外地剧团上演。2002年,村有蓝球场6个,其中灯光球场5个,龙舟3条,是年还在村委会三楼建立乒乓球室,内设标准乒乓球台2张。
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村从1998年起实行“殡改”,火化率达100%。
吴家涌村立村后因耕地较广远,有“州”(一小部分人家在离村较远的地方建舍居耕,但又未成自然村)多处,这种状况在本镇内不多见,直至改革开放后,才慢慢消失。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经济
社会
教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