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宗圻
申宗圻
申宗圻,木材学家。50年代初,在国内开展了木材改性的研究,与有关单位协作,先后研制成的压缩木产品,用于化工、纺织和煤炭工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在业务上的高深造诣,成为北京林业大学最早7个博士授予点的导师之一。
人物简介
申宗圻,木材学家。江苏苏州人。194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应用植物系。1945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次年回国。曾任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讲师,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兼森林工业系主任,中国林学会第二至四届理事,木材工业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56年起,先后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成功压缩木磨球、压缩木织布木梭、压缩木锚杆。发表论文有《木材的压缩》等。主编《木材学》。
人物生平
申宗圻,祖籍苏州市,1917年9月17日生于北京。父亲19岁时考入邮局,毕生凭借薪金收入维持8口之家。申宗圻的学生时代正值内战外患频仍的岁月,受家庭与社会的影响,羡慕当时所谓的“自由职业”,1935年,他考入金陵大学医预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申宗圻辍学滞留在家乡,于1938年前去成都市复学。当时他的家庭经济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深恐读完医预科后,不可能再继续攻读5年制的医学本科,经学校同意转入该校的应用植物系继续学习,1940 年7月毕业,获理学士。1940-1944年他先后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中央林业实验所技士,金陵大学农学院讲师。1944 年冬,通过考试,他被派往耶鲁大学林学院进修木材科学与工艺专业。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8月回国,受聘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任讲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转任北京农业大学讲师。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一直在北京林业大学(现北京林业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直到1992年5月离休。1958-1983年,他还先后担任过该校森林工业系副主任、主任。兼任中国林学会第二、三届理事,第一、二届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木材科学学会首届理事长,《林业科学》编委会第六至八届副主编。
技术成就
申宗圻性情耿直、作风正派,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的教育事业忘我地工作。1958-1959年他参与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工业系的组建,先后成立的3个专业(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和林业机械),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6年,已初具规模,此时已筹建成木材和机械实验工厂和化工实验楼。1969 年冬,学校被迫迁往云南省,人员流动,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标本等损失惨重。1979年,学校回迁北京,申宗圻又不辞辛劳地参与学校的恢复、重建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特别在为教学和科研条件的改善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还招收了硕士研究生。他远见卓识,看到系里多数中年教师都已逾不惑之年,青年教师又不十分成熟。他向组织建议,不仅要为当前,更要为“八五”、“九五”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他积极帮助个别年青教师备课,甚至为他们翻译较新的外文资料,充实教学内容,还竭尽全力地为中青年教师创造出国、进修或攻读较高学位的机会。通过他的多方联系,森工系先后派出留学生和进修教师约15人。此外,他还邀请到10多位国外知名教授来校短期讲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他联系出国的人员,现已有不少回国,成为教学第一线的中坚力量。
教材、参考书等的编写或翻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重要环节。申宗圻曾是全国林业院校木材加工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他本人不仅主编了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木材学》,还参与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林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森林工业卷)有关条目。结合科研工作,他还翻译过一些科技参考书。他认为编译书籍,不是沽名钓誉,而是铺路架桥,为传播知识提供资料。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最困难的1972年,他还组织多位教师,与东北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的教师,在上海编写了木工专业7门主要课程的教材,内部发行,为1973年学校部分恢复招生做了教学用书的准备,同时也为“文化大革命”后期,编写全国通用教材打下了基础。
教师不仅是传业、授道、解惑,而且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他认为更新知识最有效的办法是科研。申宗圻早在50年代就在中国首先开展了木材改性的研究,以期补充中国珍贵硬质木材的不足,他参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国出现的“木石”,或称压缩木,压定木进行改性研究(压缩木是木材在热塑化而不损伤其组织结构的条件下,横纹理密实而成的一种产品。其某些强度的增大,取决于密实程度或压缩后的密度。它可以替代珍贵的硬质木材使用,但其尺寸稳定性差、吸湿后会回弹与膨胀,从而失去其压缩后的性能)。申宗圻曾与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所辖某单位合作,试制成密度为1.30克/立方厘米的球磨机用的磨球,用以生产特殊化工产品;嗣后,又与北京国棉二厂协作试制成功压缩木纺织木梭,替代了当时奇缺的青岗栎木梭。同时也否定了冲击韧性较低,不易修补的层积材木梭。由于纺织车间的气温和相对湿度都较高,压缩木木梭易于吸湿回弹与膨胀,根据不同木材的树种,调节热压工艺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试验,认为凭借压缩木材色的变化,可以表征它的尺寸稳定性好坏,从而大规模地推广了压缩木木梭的生产。
申宗圻又与有关单位协作,试制成长1.30米,直径为3.8厘米的压缩木锚杆,用作煤矿井下巷道的支撑材料,代替坑柱。锚杆插入预先在岩石顶棚中钻好的略大于3.8厘米的孔眼中,因吸湿而反弹,但又受到岩石孔壁的限制,不能充分膨胀开来,起到了挤紧作用,由于锚杆的全长整体地被抱紧,从而发挥了木材顺纹理方向的抗拉伸强度的优越性,阻止了岩层间的错位,导致冒顶。此项研究于1964年获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颁发的“新产品”二等奖
申宗圻发表过数十篇论文与译著。他主编的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木材学》于1983年初版、1993年修订为第二版。1996年获首届台湾刘业经教授基金奖。由于他学风严谨,竭尽精力,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先后于1983年和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高教系统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申宗圻以一颗赤诚之心,为林业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学和科研人才。他亲自带领学生去生产单位实习,与教师和同学们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身教胜于言教,为培养人才而无私奉献,深受师生们的爱戴和赞誉。
简历
1917年9月17日 出生于北京市。
1935-1940年 在金陵大学学习。
1940-1942年 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士。
1942-1944年 任中央林业实验所技士。
1944-1945年 任金陵大学农学院讲师。
1945-1946年 在美国耶鲁大学林学院进修。
1946-1952年 任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讲师。
1952-1992年 任北京林业大学(现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兼森林工业系副主任、主任(1958-1983年)。
1992年5月 离休。
主要论著
1 谢尔盖耶娃AC(申宗圻译).木材与纤维素化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7.
2 瓦宁CИ(申宗圻译).木材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8.
3 胡赫良斯基ПH(申宗圻译).木材压缩与弯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5.
4 莫斯勒米AA(申宗圻译).碎料板(上、下册).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
5 张翔,申宗圻。木材材色的定量表征。林业科学,1990,26(4):344~352.
6 申宗圻主编。木材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初版),1993 (修订版).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技术成就
简历
主要论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