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是由当代著名民间诗人
原野牧夫创作的诗歌选集。这部诗选是以原野牧夫入选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学教材的成名作《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为书名所选的一部重要诗歌自选集。该诗集涵盖了原野牧夫多年来的创作,以爱情和自然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和自然的热爱和感悟。这部诗集在文学界和读者中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欢迎。
基本信息
书名:《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
作者:原野牧夫
类别:诗歌选集
创作时间:2004-2012年
出版情况:现独家签约授权在
新浪读书连载,并将正式出版发行。
作者档案
原野牧夫(1965- ),原名张雁,字祖豪,号明清居士,湖南郴州人。
中原地区当代著名民间诗人,作家,新汉诗运动的倡导发起人。
唐朝名相及岭南诗祖
张九龄公第47世孙,1965年8月出生于湘南。年少经历坎坷,浪迹天涯,闯海白手起家创业,曾担任报社记者、电视编导、刊物常务副总编、创意策划人、公司董事长等,后来多年从事新闻传媒及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业余从事诗歌创作及汉诗
文化研究,兼写小说。现居
海口市。
自诩“一个原野上的自由牧放者”,也被称为“荒原上的诗歌王子”。虽然有30多年的诗龄,但一直都自认为还是那个赤足踩在诗笺上的长不大的孩子。5岁开始接受古体诗歌教育启蒙;10岁因读到一本
亚历山大·普希金而爱上现代诗歌,试着开始练笔,并写了第一首小诗。在许多人都为诗歌而疯狂的年代,曾经非常迷恋
托马斯·艾略特、
夏尔·波德莱尔,甚至为写荒原诗,19岁那年独自行走
大西北,足迹抵达沙漠小城
格尔木市……上岛数年后弃笔经商,与诗分离多年,痛感肢体麻木与失去灵魂一般。后因触网而重新业余写作,开始了键盘上的文字舞蹈。
写诗两千多首,未曾投稿在官方诗歌刊物发表,故被坊间称为“中国当代民间诗人第一人”。代表作《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七月流火》等被选入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学教材《文学欣赏》及大学语文教程、国学研究,以及中学语文教辅书等。获奖作品有:《五月,我的悲伤长出几棵青苗》《老屋》《重庆宝贝》等。创立新汉诗学及其理论,著有《新汉诗理论与漫谈》。
内容简介
这是以
原野牧夫入选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学教材的成名作《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为书名所选的一部重要诗歌自选集。全书总共选有作者创作于2004-2012年期间部分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代表作品:《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七月流火》《楼兰绝唱》等,以及广为流传的爱情长诗《两只蜉和一个童话》。
权威评价
《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是一首
浪漫主义与
现实主义结合的诗歌,诗中境界明媚,遐思飞扬,笔法独特,虚实结合,给人以极大的欣赏空间。这首经典诗作的一些艺术指向上的意义远非一般文本所能替代,著名诗歌泰斗
洛夫先生读罢此诗,称它是一首现代“
诗经”,现代田园诗歌的经典之作。
诗人继承了中国传统诗词意境美与含蓄美的传统特色,借助大量明朗、清新的原生意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展开抒情。从结构章法到手法,从节奏和内在旋律,从颇具
张力的个性语言到传统的诗歌审美,都充分体现了诗人主张新汉诗写作的创新精神,既是对当下诗坛民族特色游离状态的一次反拔,又是汉语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的完美结合,
浪漫主义情怀的营造与艺术手法上的延伸。应合了
中原地区传统文学发展的时代需求,是对现代诗歌民族归位的一次成功实践。
整部诗选反映了他追求传统土著风格并适度兼容其他异域风格的艺术理念。作品包蕴了道、释、
儒家思想所影响的文艺美学理念。另外,作者还在形式因素上做了民族化的传承与变革,所选作品全部三行一节,一节一场景,且以意入象、以象入景,情景结合,意境优美而独特,接近于《
诗经》与古律诗中格式化的写法,但也绝不株守定式,既突破了中国古代
民俗音乐复沓式诗歌的单一,也突破了古韵的瓶颈之限,诗的结构趋向自然的完整。
诗选中大部分作品都是诗人参加论坛临屏诗歌大赛完成的。他的代表作之一《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是一首典型的网络诗歌,却作为名家名作被选入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公共基础教材《文学欣赏》及《
大学语文》《中学语文指导》等。对于网络诗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讯息。
名篇赏析
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
河滩上没有风。麦田里的收获季节
随着石头的呢喃早早来临。而你
汗水还是从脸庞上流淌。低落的盐
扎进泥地里,让一阵子风吹的到处乱跑
我怎能说出那句话。让雨点羞红着五月的荷花
悬浮于睡眠的水面,那是田田荷叶
掩盖在麦穗里的心思。水看出这是没有成熟的爱情
来年还是这样一块麦田,还是这样的镰刀
发出收割的声音。而你让我过早
就将一个童话安插在河岸,让石头默默无语
我想我会是什么。我是你前世丢失的麦粒儿
这条小河边,停止了流浪。而我却不是麦田的宠幸
还有一些心思,藏在睡眠的荷叶与水底下
我不想让自己沉落。卵石和游鱼。鸟翅
在运送许多马路上逐跑的消息。雨季终于来临
那就这样吧,让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
那已经是来年的事情,却让人们等到一个收割的愿望
我看见了每天守望在河边的姑娘,她收拢着一个童话
【赏析】
读
原野牧夫的诗感觉是:清馨,抒情。这的确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诗恰好就具有这两种特征。虽然它的形式是命题诗歌,但是对擅长抒情的牧夫来说,他轻车熟路,写起来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
这个题目应该是牧夫熟悉抒情的题目。他诗歌的底蕴和对诗歌的新鲜感受,带给读者直抒胸臆的愉悦和感受。诗人独有的情怀可以在他的诗里来感受:“河滩上没有风。麦田里的收获季节/随着石头的呢喃早早来临。而你/是那只
透视空气的
黑枕黄鹂,站在石头边的麦垛上//”,无意于细致的描摹,只是一些心境的捕捉,寄托着诗人对爱的诸般思索和慨叹。
直接抒情,“我怎能说出那句话。让雨点羞红着五月的荷花/悬浮于睡眠的水面,那是田田荷叶/掩盖在麦穗里的心思。水看出这是没有成熟的爱情//”,还没成熟的爱深埋在心底,轻易不肯表白,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构成他诗惯有的风格情调,构成灵活而生动的整体。语言宁静依情感和思维的波动自然而然变动着。“来年还是这样一块麦田,还是这样的镰刀/发出收割的声音。而你让我过早/就将一个童话安插在河岸,让石头默默无 语//”。这里有许多意象,都是为爱情提供注解的,爱情已经接近成熟,但还需要时间的濡染。“我想我会是什么。我是你前世丢失的麦粒儿/从
雅威的掌心上滑落,让风吹到/这条小河边,停止了流浪。而我却不是麦田的宠幸//”对自己的爱没有信心,或者说对自己所深爱的人给予了希望,希望自己成为“麦田的宠幸。”其实只要付出真情就会有丰厚的收获。
诗的结尾:“那就这样吧,让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那已经是来年的事情,却让人们等到一个收割的愿望/我看见了每天守望在河边的姑娘,她收拢着一个童话//”。诗的结尾试图让读者真的看到了麦子成熟和希望,但不是今天而是来年的事情了,诗人在等待,在等待真的爱情的成熟,等待一个收割的渴望,等待她心怡可爱的姑娘,这应该不是童话,即使是童话,那也是美丽的童话,因为有河边姑娘的日夜守望。爱情一定会和美丽的愿望一起成熟。希望看到一派丰收的场面。相信只要付出劳动和心血,那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成熟的让读者为之心动的诗歌。
牧夫的诗里,融进了对爱的渴望和深情的向往,有执着的等待,有美好的祝愿,有深情的表白。诗写得激情而洋溢、多情而温婉,显得潇洒从容、诗意连贯、深情款款,给读者以诗意的回味和情感的共鸣。(详见觅雪嫦晴:《一曲爱的赞歌——赏析原野牧夫〈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
(选自:
清华大学出版社《文学欣赏》,新世纪高职高专实用教材,公共基础系列,93-96页。张子泉、黄维主编,2006年8月第1版,12月第2次印刷。)
七月流火
上帝的孩子,或许也只是一只逃生的火鸟
从看不见尽头的河湾里飘浮上岸。我的爱情使命
和生命一样简单。不再是飞翔。天空中轮回
已经没有划落过翅膀的河流
我的家也不知道究竟安置在哪里。叫不出来名字
恹恹地挂满了夕阳和人们所有的日子,水早就流淌无声
月光下站直双腿。我便沦为你唯一的风情鸟
焚烧自己最后的羽毛。引那堆篝火无意间受骗上当
七月。流火。河面上的白色云朵
也终于被无端点燃,羽毛哔剥作响的声音
一只火鸟。一片羽毛。而我的柔弱生命
永远都不做替身。谁的召唤和轻抚
在一道伤口上边悬浮。让盐穿越水面月光翅膀
在一个焚烧羽毛的夜晚我
扯动母亲二十七岁的发丝降生。看见一条河流
【赏析】
反复阅读
原野牧夫的这首《七月流火》,惊叹于他诗的激情,心智的成熟。在诗中,感情的真挚。诗意的流畅,真是令人感叹和佩服。
在他诗的抒唱里,语言的常新性往往见诸于如音乐在自然流动中,“看见一条河流。风景和
筒车。我只是一个七月出生的/上帝的孩子,或许也只是一只逃生的火鸟/
太阳的翅膀上曳动的羽毛,或许只是一小片儿”,节奏是舒缓的,但是用“一只逃生的火鸟”来象征自己的爱情,却是形象而又生动的。“从看不见尽头的河湾里飘浮上岸。我的爱情使命/和生命一样简单。不再是飞翔。天空中轮回/已经没有划落过翅膀的河流”。感觉爱情明显的受阻,爱情的使命,不在飞翔,那只爱情鸟的翅膀是被雨水淋湿了,还是在暴风雨折断了,这里诗人没有说,但能明显的感觉到诗人的隐寓在里面。这是一种技巧,就在牧夫的指尖上,他把这种技巧浓缩到他的诗情里去,甚至可以说变成感情了。
“
黑蚱。知了。也就在这样叫喊,在叫不出名字的河流中/月光下站直双腿。我便沦为你惟一的风情鸟/焚烧自己最后的羽毛。引那堆篝火无意间受骗上当//”,我不知道别人看了这些诗句有何感想,但我当读到它时,灵魂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尽管我对牧夫的诗可谓很熟悉。
这首诗语言炽热,触物生情,诗人直抒胸臆地抒发自己的情怀,对爱给予了无限的关注和深情,“一只火鸟。一片羽毛。而我的柔弱生命/永远都不做替身。谁的召唤和轻抚/在一道伤口上边悬浮。让盐穿越水面月光翅膀//”寓情于形,融形入情,一再升华诗意,“永远都不做替身”,这表明了诗人对爱的专一和执着的追求。不作爱情的替身,追求完美,追求生死相守,不离不弃的爱,这样美好的愿望融进了诗里,为美好的爱唱一首赞歌。
“真正的诗往往是心底的诗,往往是心底的歌。”诗结尾爱在升华,是诗人的希望所在,看见那条河流,那是一条爱的河流,那只爱情鸟在一个夜晚焚烧了自己的羽毛之后又重新诞生,诗让我轻易想起了郭沫若的“
不死鸟涅”,那只为爱焚烧自己后又重获新生的凤凰就如诗中的爱情鸟一样。“我不再哭泣。上帝满手都是血迹/在一个焚烧羽毛的夜晚我/扯动母亲二十七岁的发丝降生。看见一条河流//”,可谓缘境生情,情动于衷,让人体会到诗人从心底迸发出的热情和希望。整首诗的表达是流畅的,情感是炙热的。(详见觅雪嫦晴:《置身七月感受流火——读
原野牧夫〈七月流火〉)
秋天的眼睛
纷纷而落。纷纷而落。谁伸出双掌
握不住那一片
秋天残剩的红。光芒和羽毛。缓缓引我横退
分明是那
夜的眼睛攀缘着我长睫毛下的目光
河岸。奔跑的脚趾。而我们绝不知道
满地响起爱情的枯骨
如同云朵向后飞
秋风穿越我的脊背。奄奄一息。让一只蝴蝶
巡回穿梭。影子的故乡。离我手指上的火焰
太近,太近
眼睛消逝。它是我最后朝着你打开墓穴的门
不要挣扎。不要哀悼。我是一条河流
我的孤独
就在你的弹奏中燃烧而熄灭。然后歌声在沉寂中诞生
【赏析】
读过诗人
原野牧夫不少诗歌作品。读他的诗,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疼痛感。如是疼痛感寄寓在文字背后,来自于诗人独有的人生体验以及诗人之于生命的那一分思考。因此,他的诗是厚重的,是掷地有声的。《秋天的眼睛》也不例外。
这首“潮流新汉诗临屏诗歌大赛”获奖作品,短短十八行,语言优美,情感饱满,极具内蕴。我是花费了整整三天时间来读这样一个不到二十行的诗歌。与其说在“读”,不如说在“悟”。是的,读原野牧夫的诗歌,很多时候都必须要用我们的一颗心去参去悟。他善于让“意象”说话,善于让太多太多的内涵隐藏在文字的背后。初读《秋天的眼睛》,感觉到的只是语言唯美,继而,我们就能顺着诗人指引的方向,步步深入,直抵诗人的内心,直抵生命的内核。那些“秋天残剩的红”,那些“光芒和羽毛”,那些“奔跑的脚趾”,那些“手指上的火焰”,那些疼,那些痛。
面对如此诗句,面对如此无处不在的疼痛,我简直无法用任何的文字去表述我的阅读经历。就仿佛现在,我要把内心的感受全部敲打出来,是多么的艰难。可以说,我的阅读,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一次“行走”中的历炼。“三千里
长江咆哮”,而“我的忧伤尾随着
不死鸟的涅槃起舞”。
原野牧夫驾驭诗歌语言及其谋篇布局的能力是强大的,令我惊叹。这首诗歌中,在“秋天的眼睛”俯瞰之下,娴熟自如的意象运用,虚实相间,很好地呈现出了诗人所极力要去表现的主题——那一种不寻常的“生命状态”。“纷纷而落。纷纷而落。谁伸出双掌/握不住那一片/秋天残剩的红”,一开始,诗人就将读者的情绪极大地调动起来,并随着情绪的不断延续铺展,让我与“诗”共融,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整个诗自始至终气运贯通,营造着一个诺大的“气场”,既厚重沉实,又顺畅流动。在我眼中,其情感的流动过程,更像是一种人生的“行走”过程。是一种无奈的“行走”,是一种疼痛的“行走”。它“缓缓引我横退/分明是那/夜的眼睛攀缘着我长睫毛下的目光/坠入河谷”。读着这样骨感的文字,我们还能说些什么?我成为了诗中的“我”,我身不由己,只能感叹“生命是如此之轻,生命又是如此之重”。也许,诗人的高超之处就在这里,他总能让情感的流动蕴涵在不同的意象之中,然后让读者迅速进入,让我最终成为诗中的“我”。
我觉得,
原野牧夫天生就是做诗的高手,他的诗歌具有别样的表现力和穿透力。“我们的墓碑/如同云朵向后飞/秋风穿越我的脊背”,《秋天的眼睛》尽管全诗都在诗人的手下笼罩着深深的“无奈”与“疼痛”,但它依然充满
张力,散发着生命永恒的光亮——“我是一条河流/我的孤独/就在你的弹奏中燃烧而熄灭。然后歌声在沉寂中诞生”。如此穿透力的结句,不仅没有半点突兀之感,而且水到渠成,令全诗自然而然上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很显然,《秋天的眼睛》是一首关于生命的诗歌,那么,这样的一双“秋天的眼睛”,它所要点燃的,也决不仅仅是手指上的这一束“火焰”了。(见虹雨:《秋天,点燃手指上的火焰——原野牧夫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