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
弗吉尼亚·伍尔芙创作的小说
《海浪》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193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她最具实验性的作品。小说以极具朦胧意味和象征意味的笔触描绘了六个人物:伯纳德、内维尔、路易斯、苏珊、珍妮和罗达从童稚到垂暮之年的内心独白,用六股平行的意识流分别表现了意识的六种类型和“人的六个时代”的成长经历和体验。小说中穿插着九个简短的第三人称插曲,描述了日出到日落不同阶段的海岸景色,探讨了个体性、自我和社区的概念。英国广播公司于2015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海浪》被评为有史以来英国第16大小说。
内容情节
作者通过大海、太阳、海浪和鸟鸣等描写将一天之内的景色变化展现出来,而通过花草树木的衰荣以及田野上的景色变化展现了一年中的四时变幻。小说跟随六位叙述者从童年到成年,关注个体意识以及多重意识如何交织在一起。
人物介绍
伯纳德作为整部小说的一个主角,贯穿整个小说的始末。而伯纳德似乎也成了伍尔夫用于表现“自我”的一个载体。在伍尔芙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她需要寻找一个排遣的方式,文学创作于她是再好不过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只有在文学作品中去实现。小说中的伯纳德从小便树立了成为作家的理想,对辞藻尤为着迷,甚至随身携带着纸和笔,记下空气中漂浮的语言。他想:“我们通过辞藻互相融入了对方。我们的边界模糊不清。我们组成了一个虚幻飘渺的王国。”的确如此,当一个人在现实中无法寻找到自我,或者说无法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取得沟通的时候,语言便成了自我安慰的最好工具。在波西佛死以前,伯纳德乐观、开朗,每一开场白都由他来主持,他成了众人的中心,他的故事和幽默带给大家以快乐。而波西佛离去后,他就不再是中心了。
奈维尔
奈维尔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者,注重理性却常常让自己不能穷其尽。这倒不是因为奈维尔他的自大,反而是无尽的求索欲望导致的。他出身上流社会,却没有沉湎其中,而表现出一种悲观的情绪。 “无论在荒漠里追求完美,还是名誉或金钱,没有一件事情是有意义的。我定会得到财富,我定会得到名誉。但我却永远得不到我所渴望的东西,因为我缺乏躯体上的魅力和与之俱来的勇气。在人生的危机时刻,我赢得的是别人的同情,而不是爱。所以我承受着极其可怕的痛苦。”这一痛苦来源于想要得到的和结果之间的差距。在奈维尔看来,生命是脆弱的,他一生都在寻找生存的意义,但最终也没有获得答案。
路易
路易的一生都被孤独笼罩着。小的时候,因为“澳洲口音”的影响,他成了一个“不合群”的孩子,虽然自己也是那么的优秀; 成年后,路易虽然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也拥有充实的家庭,但他还是“不合群”。始终放不下的“澳洲后裔”的身份,将他死死地圈在属于自己的生活范围内。 “我想象自己是黎留塞的朋友,或是正把鼻烟盒呈送给国王本人的圣西门公爵。不过这些缤纷的焰火只有当我在黑暗之中,在夜晚我的小卧室里才会放射得最为精彩。现在我只不过是个带有殖民地口音的男孩,正在用指关节敲着威克汉姆先生的带栎属纹的房门。这一天是饱受耻辱而且为了怕人嘲笑而加以掩饰的胜利的一天。”
“我会看见燕子掠过草地。我会匍匐在河岸上,观察鱼 儿。我 想 要 献 身,想 有 人 为 我 献身; 我需要孤身独处,从而解脱掉我所具有的东西。”用“自然”一词来形容她再好不过了。从小他就向往田园式的生活,讨厌学校、讨厌周围的一切。孤独就是她的朋友,她甚至喜欢孤独,追求孤独。成家后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生活,特别是孩子的出生,让她真正体验了生活的快乐。她渴望爱,也渴望被爱,当爱得不到满足时,自然就只有恨了。
珍妮
“我除了想象我的躯体所涉及的范围之内的东西,不能再有任何其他的想象。”一个人在经历了痛苦的折磨和苦苦的思索后,在思想上放纵一下自己也是情有可原的。在六人中,珍妮是一个纯粹的享乐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她热情奔放,善于并热衷于交际,崇尚自由,从不被理想、生存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所困扰。她是快乐的,也是肤浅的。虽然我们无法辨别到底她是为了欺骗自己,还是在刻意的回避现实中的那些迷茫和痛苦,但毋庸置疑的是,她是快乐的。
“生活是那么可怕,所以我把遮光帘架了一层又一层。透过这儿窥视生活;全部遮掩了起来。”表面上,罗达平庸而自卑。其实,在这一面孔下正好隐藏了她的内涵和个性: 自卑但不自弃;幻想但止于发泄; 懦弱却渴望关怀。自我压抑、自我禁被好友的死打破,她变得更愤世嫉俗。没有办法,她只有选择漂泊,在漂泊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自我。
作品赏析
弗吉尼亚 · 伍尔芙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其富有诗意的实验小说《海浪》作品本身重点不在于叙事,也没有传统小说中占据核心的主角,而是通过九篇分别以散文诗般开篇的引子记录六个具有抽象化的人物交替进行的瞬间内心独白,将人物从儿童,学生,青春,中年,老年等阶段与引子中海边天空的破晓,初阳,正午,黄昏,暮色等阶段巧妙照应,并通过模糊体裁、分析人物心理创伤及独白剖析、展示语言“能指”与“所指”关系,以及自我价值的追寻等方面,一一再现了现代人的困境。
伍尔夫让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通过不同的角度叙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她将这些叙述巧妙地连串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生。作者在那细微而宏达的场景中安排了6个人物先后出场,分别以自己的角度和方式表述了自己在幼年、青年直到中年、老年的生命历程。纵向分析,这些叙述是一生的展望,是人们对自然的幻想、感受、思索、体验甚至是开拓行动的过程。这种叙述并不是单一顺序的,有很多的交集。《海浪》中的人物与传统小说中的人物不同,他们没有多么丰满的形体,不是有些有肉的外在形象,而是抽象化了的不同人生哲理的表现。这些人物将不同阶段的特征展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生活。而在文章的结尾,这些生命最终结合成一个整体。
现代人的困境这一主题首先在小说模糊体裁的特色中得到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传统价值观及信仰遭到幻灭,反映在文学上,传统的现实主义技巧已经无法反映人们精神世界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伍尔夫敏锐地捕捉到时代信息,往昔的艺术形式不能包容当今的现实,“一首抒情诗的精致的结构,已不适于包容这样的见解,正如一片玫瑰花瓣不足以包裹粗巨大的岩石”,在《海浪》中,合着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她评论道,“在那些所谓小说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种我们无法命名的作品。它将用散文写成。将具有诗歌的某种凝练。像诗歌一样,只提供生活的轮廓而不是它的细节”。全书分为九章,六个人物角色的声部构成的瞬时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展示了人的一生各个阶段的进程,又巧妙地与每章文前的插曲般诗意化的散文相呼应,描写出那日出日落,潮涨潮消等具有象征意味的景色。通过打破小说与散文诗歌的界限,糅合体裁,《海浪》展现出一种新的反映现代人精神状况的形式。在弗里德里希·尼采式“上帝已死”的嚎叫声中,生活变成了碎片,归属感不复存在。
《海浪》是一部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伍尔夫模糊了小说体裁,创新性的以九个对海潮描写的插曲贯穿六个声部的叙述,深刻地展现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困境与荒原。在自然界无限的生之循环与六个声部叙述的极其短促的个体生命之间,在外在的现实世界与人的主观意识之间,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得以彰显,正如伯纳德在文中所言,“突然间,你听到了时钟的滴答声,沉湎于这个世界中的我们,重新又意识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或译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她一生著作颇多,深刻地影响着英国社会的发展。意识流小说是伍尔芙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然伍尔芙是一名意识流文学家,但是她对欧洲甚至是世界文坛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情节
人物介绍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