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遗言》是近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陈毅元帅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表达了诗人对李烈士不幸遇难的哀悼,高度赞扬了李珉烈士对革命无比忠诚的高贵品质和不惧流血牺牲的坚毅性格,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作品原文
记遗言
某女同志渡江遇敌负伤,临殁①,同辈皆哭。乃张目曰:革命流血不流泪,言讫而绝②。余闻而壮其言,诗以志之。
革命流血不流泪,
生死寻常无怨尤。
一言九鼎重千秋④。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临殁:临牺牲。殁,死。
②言讫而绝:说完就死了。讫,完结,终了。
③碧血:即血化为碧(玉)。典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诗中指烈士的鲜血。
④九鼎:即禹鼎,相传
大禹曾铸九鼎,象征九洲。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一言九鼎,比喻烈士的话有价值、有分量,一句话重于九鼎。
作品英译
Her Last Words
The poet's original note: A woman comrade was wounded in an encounter with the enemy while crossing a river. As
死亡 approached, her companions all wept. She opened her eyes and said, "For the Revolution, blood, not tears, is shed." With these words she passed away. When I heard about it, I was moved by the heroism of her words. Hence this poem in memory of this comrade.
"For the Revolution, blood, not tears, is shed!"
(So the dying heroine, gasping, said.)
Or live or die, all is quite commonplace!
Complaint, regret, there is never a trace.
so much loyal blood has been in flood,
That not even the Yangtse course can hold.
And her one sentence truly bears the weight
Of the Nine Tripods (1) —(
symbol of power of state),
And will last ages, til
时间 itself grows old!
(1)As an old Chinese
传说 has it, the Great Yu collected all the
铜 from the Nine States of China and cast it into nine tripods, symbolizing the Nine States.
写作背景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新四军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的方针,由陈毅任总指挥的江南新四军主力与1940年6月中旬以后开始渡江,向
江苏省北部移师。民运队队员李珉从
昏迷中醒来看到同志们流泪痛哭时,坚定的对同志们说:“革命流血不流泪。”烈士对革命无比忠诚的高贵品质和不惧流血牺牲的坚毅性格,深深地教育了在场地同志们。陈毅听说了烈士的事迹,尤其是烈士的死前壮言后,也大受感动,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
七言绝句。
作品鉴赏
这首七绝是缘事感怀之作。它是以诗的形式为一个献身抗战事业的普通女战士,同时也是借言起兴,表达作者自己“革命重坚定”、“永矢贯初衷”的信念。
作者深为李珉临牺牲前的铮铮遗言所动,因而即以“革命流血不流泪”为诗的开篇。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成员,大多是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的年青人,他们在新四军这所伟大的革命熔炉里、在革命战争的烈火中锻炼成长,成为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强战士,李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这句临终遗言,充分地表明了她不是在困难和死亡面前畏惧害怕、以泪洗面的弱女子,而是无所畏惧、坚如钢铁的英雄儿女。革命战士是用革命信念武装起来的,为了革命的胜利,流血牺牲也在所不辞。而陈毅同志之所以深为烈士的这句遗言所感动,闻而壮其言,也正因为他与烈士有着共同的革命信念,有着共同的生死观。从走上革命道路之日起,陈毅就抱定了为革命,取义成仁、献出一切的坚定决心。他投身革命即为家,1936年冬被围于梅山虑不得脱、面临断头危险之时,也曾无所畏惧地留下遗言相告于后者诸君:“此头当向国门悬。”(《梅岭三章》)在同期所写的《无题》诗中,也曾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写下了与李珉同志遗言同样雄壮的诗句:“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古语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由陈毅自己的诗词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对革命流血不流泪这句烈士遗言感怀至深了。这是已故烈士的壮气,也是一个十几年为革命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革命老战士的真实心声。
第二句,“生死寻常无怨尤”,承上而来,进一步写烈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革命,尤其是在战争年代投身革命,就意味着流血牺牲。革命战士既已投身革命,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既不抱私心参加革命,为革命而献身也就无所怨尤了。在面临危急或死亡的关头计较利害,怨天尤人,从来不是一个革命者的作为。相反,在真正的革命者看来,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正是死得其所,死的光荣。陈毅自己就如此。在1944年9月所写的《哭彭雪枫同志》中,他也写下了“吾人事革命,死生本寻常”的诗句。在革命处于困难的境地时,他总勉励战友们莫怨嗟、心不灰;在自己遭遇生命危险之时,他总是从容坦然地做好牺牲的准备,并且坚信自己的血不会白流,自己的鲜血一定能够浇开人间的自由花;而当自己患难与共的战友先他离去后,他还常常悲痛欲绝地感叹“我惜身后死”(《哭彭雪枫同志》),恨不能与战友一同为革命、为人民血染沙场。所以,这句与前一句一样,都是在盛赞烈士的英雄事迹,也是在倾吐自己的伟大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然而死与死却大有不同。有的人庸庸碌碌而死,甚或醉生梦死,这样的死轻如鸿毛,死了就是死了,不会在人们心灵中留下任何雪泥鸿爪。而李珉同志像千千万万革命烈士一样,是为民族的解放、革命事业的胜利而死的,这样的死重如泰山,他们虽死犹生,将会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所以,诗的前两句在着重赞美了李珉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之后,后两句则着重写烈士的革命精神不死,它那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辉将永远激励着革命后来人。第三句,“碧血
长江流不尽”,是说革命烈士的鲜血像长江流水一样,与世长存。碧血即血化为碧或弘碧血,典出《庄子·外物篇》。苌弘为春秋时周景王、敬王大臣
刘文公的大夫,刘文公同晋国范氏结为婚姻,晋宗室争权时,刘帮助范氏,范氏的政敌来报复,苌弘被杀死。又据说,他被流放到蜀地,自感因忠受贬,剐肠而死。蜀人用匣子将他的血藏起,三年化凝成碧玉。故后人常用碧血或以丹心并举,称颂为国死难的人。如元代郑元《张御史死节歌》中就有“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的诗句。这一句既化用了苌弘碧血典故,也化用了杜甫《登高》诗“不尽
长江滚滚来”的句意,既褒誉了李珉烈士为国死难的英勇,表明她的英名和壮言将像长江流水一样与世长存,同时流不尽三字也隐含着一个先烈倒下了,会有千千万万的革命者跟上来,革命者的鲜血不会流尽之意。也正为这样,所以革命先烈的鲜血就不会无价值的白白流淌,革命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
诗的尾句,“一言九鼎重千秋”,紧承第三句,赞颂
李珉烈士的遗言字字千钧,一言重过九鼎。《史记·平原君列传》里记载有毛遂自荐,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完成使命的故事。回到
赵国之后
平原君说:“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段话后来被概括为一言九鼎,形容言语非常有价值、有份量,一句话重于九鼎。以一言九鼎评价李珉烈士革命流血不流泪的遗言恰切之至。就像九鼎是国之重器、国家的象征,应代代相传一样,这样的遗言也是千秋万代火召明流芳的,它将永远激励着世世代代的革命后来人,踏着烈士的足迹,禀承烈士的遗志,奋勇前行。
这首
绝句题为《记遗言》,故全诗以记遗言始,以评遗言终,首尾照应,诗意融贯。两则典故的恰切运用,自然而又深沉地表现出烈士的事迹流芳百世,烈士的遗言光照千秋这层意蕴。全诗是写烈士,记烈士遗言,同时也是写自己,抒自己的情怀。它让读者从中读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壮怀激烈、无私无我的生死观,是一曲澎湃着革命英雄主义激情的赞歌。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
乐至县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四军
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曾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员、
上海市市长、
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第八届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主要著作分别收入《
陈毅军事文选》、《
陈毅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