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僧(一三一八至一三九一)。字季潭,临海(今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寓意词章,尤精隶古,虞文靖、黄文献、张潞公皆推重为方外交。
洪武初诏举高行沙门,高居其首。卒年七十四。
宗(1318~1391年),字季潭,别号全室,俗姓周,临海人。其父母早亡,寄食邻里。八岁时趋临海天宁寺(即今
龙兴寺)
出家,十四剃度,二十岁时至
净慈寺。师从
大欣笑隐,大欣试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宗泐出口成诵,遂为之授具足戒。此后居净慈数载,其间“博咨经典,精求义蕴,律论梵藏,备尽厥旨”。大欣累主名刹大寺,宗泐均追随左右。大欣死后,遂回归故里,隐居
云岭、紫岭和
天宁寺诸处。道法益盛,声名日隆。元末,应
杭州市僧众坚请,出主中天竺万寿永寺。
洪武四年(1371年),
朱元璋征
江南有道僧人,应召称旨,住天界寺。五年(1372年),朝廷建广荐
法会于
蒋王庙太平兴国寺,受命升座说法。九年(1376年)春,明太祖命“育发以官之”,宗泐表示不愿为官,希望终老释门。太祖从之,御制《免官说》以赐。后同杭州演福教寺住持、
法华宗高僧如注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等,颁行全国。
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高僧觉原慧昙未能完成西行的情况下,宗泐两度应命出使
西域,“涉流沙,度
帕米尔高原,遍游西天,通诚佛域”,经时五年,“往返十有四万余程”,一路备历艰辛险阻。途中创作的《陇头水》一诗,充分流露出离情别意之苦,乡井思绪之慨:“陇树苍苍陇阪长,征人陇上回望乡。停车立马不能去,况复陇水惊断肠。谁言此水源无极,尽是征人流泪织。拔剑砍断令不流,莫教惹连征人愁。水声不断愁还起,泪下还滴东流水。封水和泪付东流,为我殷勤历乡里”。
洪武十五年(1382年)终于取得了《庄严宝王》、《文殊》、《真空名义》等经。同时携回了洪武三年(1370年)出使
西域,而卒于
斯里兰卡的僧人—同为
台州市一脉的觉原慧昙的遗衣。归国后乃授僧录右善世,仍住天界寺。又奉诏作《赞佛乐章》八曲,分别为善世曲、昭信曲、近慈曲、法喜曲、禅悦曲、遍应曲、妙济曲和善成曲等。并经常出入内庭开怀论道,与
朱元璋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朱元璋的赐诗中,有“泐翁此去问谁禅,朝夕常思在月前”之句。宗泐则以“奉诏归来第一禅,礼官引拜玉阶前。恩光更觉今朝重,圣量都忘旧日。凤阁钟声催晓旭,龙池柳色弄晴烟。有怀报效
避席地,智水频浇道种田”回应。因参与朝政较多,为权臣所忌,因好友来复法师被座下弟子时释智聪诬陷牵扯
胡惟庸案获罪而牵连宗泐。有司奏拟极刑,太祖下旨免死,遂离开天界寺,退居
凤阳县槎椰峰。其间一度住持
水西寺,朱元璋亲书“寂寞观明月,逍遥对白云(宗泐诗句),汝其行哉”法书相赠。旋回
台州市,出主黄岩觉慈寺。十九年(1386年),复又诏住天界寺。时人誉之“于
内圣外王之略,无不毕备”。不久,退居江浦石佛寺。二十四年(1391年)卒于寺,享年74岁。学士
宋濂赞其像曰,“笑隐(
大欣)之子,晦机(元熙)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证大智慧”,“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
宗泐谈吐风雅,精通
诸子百家,善诗,工书。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临天界寺,赞赏其博学通儒,呼为“泐秀才”。其诗风骨高骞,圆融渊湛,“所为文词,禅机渊味,发人幽省”,为
虞集、
黄溍、
张翥等名家所推重,被誉为“博远古雅,当代宏秀之宗”。尤擅
隶书,笔法以古拙见功夫。所著有《全室外集》九卷,《续集》一卷,《
四库全书》收录。
钱谦益认为,《全室外集》中,“以钦和御制诗为首”。此外,《
千顷堂书目》尚载其有《西游集》一卷,“盖奉使求经时道路往还所作,见闻既异,其记载必有可观”。《明诗别裁集》录其诗二首,即《夏夜与钱子贞集西斋赋诗叙别》和《听泉轩为藏无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