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
明代文学家
袁宗道(1560年—1600年),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明代公安长安里(今孟家溪镇)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文学的开创者。袁宗道与其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人物生平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十六日,袁宗道生于湖广公安县长安里(今湖北荆州市公安县)。万历十四年(1586)礼部会试第一,殿试中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
万历十五年(1587),袁宗道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在复古派极盛一时的情况下,他独推白居易、苏轼,成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八月,袁宗道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其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十一月四日,袁宗道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四十岁。其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朱常洛继位,赠其为礼部右侍郎。
主要作品
文学主张
人物特点
袁宗道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与弟弟袁宏道袁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他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文章要有思想内容,而绝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汉。他说心中本无可喜之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之事而欲强哭,气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论文》),就是说,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他的诗文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率真自然,不事模拟。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等,真切感人。他的散文缺点是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上,少有佳作。著有《白苏斋类集》。
袁宗道在27岁时会试第一,官庶吉士编修,曾向焦及李贽弟子僧深有问学。万历十七年(1589)归里,钻研学术,以禅宗思想研究儒学,著《海蠡篇》(今佚)。九年后复入京,官右庶子,任东宫讲席。
他的多数散文以士大夫的闲情逸兴、说理谈禅为主要内容。诗歌创作又逊于散文,少有佳作。著有《白苏斋类集》22卷。另著有杂剧2种及词若干,已佚。
轶事典故
袁宗道钦慕白居易、苏轼,其书斋取名为“白苏斋”。
历史贡献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世贞)、李(攀龙)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参考资料
袁宗道.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9-13
白苏斋类集.豆瓣读书.2024-06-13
袁宗道集笺校.豆瓣读书.2024-06-13
趣话古人书房.paper.kbcmw.com.2024-09-1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作品
文学主张
人物特点
轶事典故
历史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