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村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谭子山镇下辖村
工联村位于衡南县谭子山镇东北部,北临清花河与衡阳县新桥乡相望,处在东经112°21'45"~112°23'31"和北纬26"59'50"~26°55'45”。土地总面积3038亩。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均降雨量1268.8毫米,适宜水稻、柑橘、棉花、油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
该村地貌类型以岗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94%,成土母岩均为紫色页岩,这种母岩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易成土,易被侵蚀,成土一侵蚀交替进行,土壤总是处于幼龄阶段:土壤以石灰性紫色土为主,pH值7.5以上。由于不断侵蚀,岗体浑圆,坡度较缓,宜于垦殖。
社会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有1154户通自来水,有190户饮用井水,有1344户通电,有119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74%和89.9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1户(分别占总数的57.84%和46.83%);该村委会到乡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88辆,拖拉机112辆,摩托车85辆。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10户;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8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2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民生
20世纪70年代末,该村人均年纯收入不到90元,村民吃粮靠返销,穷得只有“一把锄头一双肩,早看日头晚看天”。这些年来,工联村紧紧围绕建设“工农配套、文明富裕、山水秀丽、社会安康的新工联”这个目标,用党的先进性建设来带动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今,“千亩良田变银行,村民个个住楼房,民主议事新风尚,邻里和睦争模范,共同富裕奔小康”。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省级基层党建示范点”等称号。
80年代初村党委带领所有村民开荒山,让农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2001年以来,村党委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做大做强烟叶这项支柱产业,做到“哪里有工联的田,哪里就有工联的烟”。近三年,全村每年种植烟叶1500亩,村民人均增收500元,该村也被长沙卷烟厂确定为烟叶定点生产基地。此外,农民在集团公司做工、在外搞运输也增加了很多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2003年11月,该村创新发展思路,把村里的果场、猪场、渔场、商场、奶牛场、汽车运输公司、三增鲜牛奶有限公司“五场二公司”组建为工联集团有限公司,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620多万元,公司年创纯利115万元(奶牛场养殖奶牛150头,年产值180万元,纯利达40万元;汽车运输公司年创利达集团20万元;果场年创利15万元;渔塘承包创利10万元;猪场年创利30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新的飞跃。为了集体利益,党员符本贵放弃家庭的一切锁事,全心全意在村奶牛场工作;党员王芳春放弃在广东省开大货车赚钱的机会,带领妻子、儿子一家三口投身村里的企业,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用本来就单瘦的身子撑起鲜牛奶的运输和送货上门这项艰巨的任务。
基础建设
该村采用村集体出资金、村民出工投劳的方式,迈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步伐。30公里长、5米宽的水泥马路通到了每家每户,机耕道纵横交错,农民下地劳作告别了肩挑手提。农网改造四通八达,兴建了1平方公里的低洼田排水渡槽,1600亩“望天田”实现了旱涝保收。特别是近几年,村民住房修建一新,家家喝上了自来水,不少农户用上热水器,35%的农户建起了卫生厕所,户户装上了电话、用上了手机等通讯工具,有线电视 入户率达100%。  
人口民族
截止2008年,该村有农户1345户,乡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164人,劳动力35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4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经济
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殖业和养殖业为主。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9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6.14万元,占总收入的8.56%;畜牧业收入731.38万元,占总收入的9.93%(出栏肉猪3939头,肉牛238头,肉羊473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1632占总收入的80.61%;工资性收入69.8万元,占总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77人(占劳动力的13.19%),在省内务工647人,到省外务工30人,外出务工收入62.99万元。
参考资料
工联村.工联村.2021-06-08
目录
概述
社会
基础设施
民生
基础建设
人口民族
经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