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Institute of Tibetan
高原 Research,
汉语词类 Academy of Sciences ,简称青藏高原所)是中科院党组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在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中成立的研究所之一,于2003年成立,实行北京部、拉萨部和昆明部的“一所三部”运行模式。现任所长为
陈发虎。
2003年3月3日,
中国科学院星正式任命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领导班子成员。同年12月2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复字〔2003〕165号文件《关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正式批准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立。200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2014年,青藏高原所首批进入
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
截止2019年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有职工317人、研究生318人、在站
博士后61人。拥有国际
维加奖获得者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特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含双聘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各类人才占到研究人员的20%。研究所有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高寒生态与人类适应和三极观测与
大数据4个研究中心,有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和高寒生态3个院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还拥有7个野外观测台站。
2023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
丁林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全球和行星变化》发表最新成果,揭秘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隆升的气候历史。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从早期炎热干旱的低海拔沙漠到现代季风气候控制的高原,其演变过程中还经历了夏季炎热干燥、春秋温和多雨的
地中海气候。
历史沿革
2003年3月3日,中科院正式任命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领导班子成员。同年12月2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复字〔2003〕165号文件《关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正式批准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立。200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8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承办了“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1月21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
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依托青藏高原所成立。2017年,由研究所牵头,协调全国力量,联合国际伙伴共同展开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
拉萨市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就第二次青藏科考专门发来贺信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第二次青藏科考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8年,科技部组织完成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立项论证,研究所汇报了第二青藏科考实施方案,经现场
质询和论证,明确了科考定位、目标和10大任务。2019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正式启动实施。“十三五”期间,研究所致力于组织实施“丝路环境”A类先导专项与第二次青藏科考融合发展、一体推进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重大任务高质量实施,积极建设“泛第三极环境”综合探测平台,拓展研究所发展空间,持续支撑并推动重大成果产出。
2021年2月1日,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环境考古实验室”“分子
古生物学实验室”和“年代学与动植物考古实验室”。
机构规模
人员编制
截止2019年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有职工317人、研究生318人、在站
博士后61人。拥有国际
维加奖获得者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特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含双聘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各类人才占到研究人员的20%。
参考资料
组织机构
参考资料
仪器设备
参考资料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22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
丁林院士带领的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在《
科学通报》发表最新成果,揭秘香格里拉的前世今生。
2023年5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领衔完成的《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对外发布。同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丁林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全球和行星变化》发表最新成果,揭秘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隆升的气候历史。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从早期炎热干旱的低海拔沙漠到现代季风气候控制的高原,其演变过程中还经历了夏季炎热干燥、春秋温和多雨的
地中海气候。
专著
参考资料
专利
参考资料
学术资源
截止2019年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的突破,累计发表1500多篇SCI论文,其中在Nature、Science、PNAS等顶级
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
科研平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有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
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高寒生态与人类适应和三极观测与
大数据4个研究中心,有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和高寒生态3个院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青藏高原科学
数据中心,还拥有7个野外观测台站。
教学培养
学科建设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设有地理学、地质学和
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培养点,自然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构造地质学,
矿物学、
岩石学、矿床学,第四纪地质学和生态学7个二级学科学位授予点。
教学建设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注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过程管理,加强在
文献综述、
学位论文开题、中期、预答辩等各个必修环节的考核工作,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开展野外科研实践、开设大师系列学术报告和组织学术前沿报告会,为研究所搭建学习交流的科研平台,开拓研究生的基础前沿视野,提升学习和科研能力。每年举办“第三极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吸引国内重点高校相关领域的优秀本科生到青藏高原所拉萨部和部分野外台站学习和参观。
奖助学金
研究生在学期间可享受优厚的助学金待遇,硕士生约为1700 – 2400元/月,博士生约为4000元/月,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工作任务的,可根据工作表现可另行增加相关补贴。在学期间,在学研究生可申请国家、
中国科学院大学和研究所的各类冠名奖学金。
合作交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内相关院校、研究所、业务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多种合作模式,也是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秘书处的挂靠单位。
科普工作
2015年5月17日,以“走进高原”为主题的“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部举行,拉萨部通过视频连线同时进行。活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和高寒
生态学与
生物多样性实验室、野外台站等科研资源,开展了多种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吸引了大中小学生、
中国科学院星院友等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同年6月1日至4日,
北京市第四中学科技实验班15名学生走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实验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15年10月24日,
北京市十一学校20多名师生走进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展科普活动。活动当天,学生们首先参观了中科院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和高寒
生态学与
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实验室技术人员分别向学生们介绍了实验室的主要仪器设备的功能和测量方法。随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侯居峙研究员结合历史资料与古气候数据,给学生们做了一场关于《象雄文化存在的气候背景》的报告。
2016年5月15日,以“走进青藏高原”为主题的“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和北京部同时举行,来自西藏100多名中小学生和北京40余名公众参加了本次活动。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机构概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3-12-02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3-12-02
所况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3-12-02
研究生教育.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3-12-02
历史沿革.www.itpcas.ac.cn.2020-01-06
组织架构图.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3-12-02
专利.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3-12-02
专著.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3-12-02
研究生教育.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3-12-02
文化传统.www.itpcas.cas.cn.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