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迥(生卒年不详),字明远,原籍浙江缙云,后迁居
五云镇西隅驿(今属云)。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考中进士,成为少年聪慧勤学的典型代表。詹迥曾任
兴化市县令、涟水军录事参军,负责监察纠偏下军下各县延误过失的政绩。后来,他快速升迁至
礼部尚书、观正殿
大学士,成为皇帝的侍从。最后,詹迥被封为少保、
齐国公。
少年聪慧勤学,北宋庆历六年(1046)
进士。初任兴化县令,转
涟水县录事参军,掌各州庶务,监察纠下州下各县延误过失,政绩卓著。如步青云快速升迁至礼部尚书,观正殿大学士,侍从皇帝左右。又进封为少保、齐国公。
嘉祐丁酉孟冬庚午詹迥同郝伯源、陈适中、陆表之、徐正臣、陈粹中一起游览仙都风景名胜。仙都胜景据清陆以恬在《
冷庐杂识》中说:“天下
西湖,三十有六,惟
杭州市最着”。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提起杭州西湖,老幼皆知,无人不晓。南宋状元王十朋却有“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的佳句。
仙都山的得名,据传在
唐朝天宝八年。有一天,缙云独峰山上,突然霞光四射,五光十色,只听得丝竹管弦,仙乐鸣奏,朵朵彩云从黄云雾中徐徐下降,围绕着独峰山萦回飘荡,直至夜深始渐渐隐去。
刺史苗俸倩亲睹异景,上报
李隆基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听说,感到非常惊奇,随手挥笔写下了两个大字“仙都。”从此缙云独峰山遂改名仙都山,这里的奇峰异洞也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神话,多有意思的神话!我们的列祖,常常喜欢用丰富的想象去解释自然的奥妙。可是,从
岩石学的角度分析,也不能说一点根据都没有。殊不知,无数优美的山水风光,大凡都是各种岩石千变万化构成的。远古时候的
地球,并不是现在的模样,大约在几亿年到几千万年之前的那段时间,仙都山一带曾几度成为海洋的世界。在那漫长的岁月里,由于生物遗骸和岩石碎屑的堆积,在大海的底部慢慢形成了数百米厚的岩层,这叫
沉积岩。沉积岩的主要成份是
碳酸钙,就是平常所说的
石灰岩。这种岩石在遇到含有
二氧化碳的水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流水成了这种岩石的雕刻师。由于构造运动能使岩石产生断裂,流水长期沿裂隙进行切割,这样就产生了悬崖陡壁。在峭壁上,
风化作用象精巧的石匠,用神斧仙刀把断裂切割的岩石修饰成了各种奇特的形态,或形成
天峻石林、
溶洞,或形成
暗河、
钟乳石等别致的风光,这在地质学上称为岩溶地貌。大自然是非凡的雕塑家,它的艺术成就简直无与伦比!仙都山美在天然的山水风光之中。那些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绚丽耀目的山光水色使人忘返;那些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使人留恋;那些离奇多趣的神话传说,也令人悠然神往。
詹迥一行人先游览
缙云县五云镇的八大景区,翠微山、吏隐山等,并在吏隐山题诗留念,詹迥写道:“五云古名邑,维东有崇山。群峰屹罗列,一水相回环,李侯筑崇台,吏隐于其间。斯人不可见,篆蚀苔文斑。我来访遗迹,临风发长叹。洗尊挹
醽醁,落日犹忘还。”他们在县城小饮后,都骑上好马悠哉悠哉沿着小道顺溪而上,身后跟随着小书童用马运来的酒和菜。不久,到了周村地带,溪水环绕,沙滩连连,芳草萋萋,卵石累累。翘首望去山峦上的婆媳岩惟妙惟肖,随着行程的角度,景色不断变换,大家心情舒畅,吟诗作赋唱和不停。接着好溪边的峭壁上岩石痕迹道道,像是车轨压迫所致,传说是
黄帝的车辙,原来到了小赤壁地段。这里绝壁陡峭,东西横亘长数里,石壁下部呈红色,犹如焰火烧过,故称小赤壁。悬崖中有一天然
栈道,长数百米,称
龙耕路,相传是东汉
刘秀驾龙耕出来的。龙耕路中有丹室、超妙轩遗址,相传是明吏部天官郑汝壁和状元
张懋修(
张居正三子)隐居之所。一行人看着小赤壁一带,溪中有岛,岛中有湖,恰似
蓬莱仙境,心旷心怡,就叫书童在八仙亭蓬莱阁摆开就餐。他们边饮边畅谈心中感受,谈笑风生。之后,他们又上路,一拐角就到了大肚岩。远远看去如人之大肚,故称大肚岩。由此,古人演绎说:当年
黄帝东巡,在
缙云山觞百神。大肚神仙贪吃了饭岩中的饭娘,肚子越来越大。他勉强走过好溪,走出密林,肚子已涨到把他的眼睛、嘴巴、鼻子都遮住,再也走不动了。黄帝见了好气又好笑,只好命他和
南海广利王一起,守住南天门。詹迥一行人看后,都禁不住大笑起来,接着又观看了赵候祠。再跨过好溪到了
倪翁洞,倪翁洞又名初阳谷,位于鼎湖峰西练溪边初阳山上,相传
老子学生,
越国大夫
范蠡的老师计倪,嫉俗遁世,隐居于此而得名。洞中留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文人
梵文摩崖石刻达六十多处,是
缙云仙都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倪翁洞中的“倪翁洞”三个篆字,是由时任
缙云县县令、著名小篆书法大家
李阳冰所题。詹迥等人看此处历代名人题诗隽刻的很多,实在无处可再留言,为赶时间,还是接着看了米筛洞、问渔亭、仙女照镜、老鼠偷油、独峰书院等景观。就匆匆赶往
鼎湖峰景点,鼎湖峰,状如
春笋,直刺云天,堪称“天下第一峰”。
“天下第一峰”,峰巅苍松翠柏间蓄水成池,四时不竭。相传是中华民族始祖
黄帝在此铸鼎炼丹,然后跨赤龙升天而去的地方。詹迥回想起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用“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来形容此处风景确实不差。一行人横溪到了仙水洞实在口渴难受,就用仙水来润喉。而此却有人专为游人隽刻,等清醒过来,大家都提议在此题字以作留念。于是就在仙水洞旁命人刻上“郝伯源、陈适中、詹明远、陆表之、徐正臣、陈粹中、
嘉祐丁酉孟冬,庚午同游是岩。”接着他们从
鼎湖峰沿好溪上行三四公里到
芙蓉峡,渡溪入山谷,两侧峭壁通体漆黑,整座山体又如钢铁铸成的石城堡。越往里走,峭壁愈高,山谷愈窄。最狭处,中裂如门,仅容一人穿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入内又是一洞天,四周高崖围立,中间绿草成茵,叫
紫芝坞,相传是东海
八仙饮山泉尝紫芝之处。一行人看天色不早,又悠哉悠回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