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界桥现有两处,老御界桥建于
明朝万历乙亥年(1575年),地处沪南路近咸塘的景观道上,长不过10米,过去连接御桥村两岸。新桥于1995年建造,是开发开放
浦东新区的热潮中所建设的钢筋混凝土三跨桥,全长48米,自西向东与
御桥路连接。
御界桥,已有440年历史。已列入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2015年5月27日,古御界桥只剩
桥墩和两块桥面。
名字由来
御界桥镇,俗称御界桥,镇因桥得名,位于
北蔡镇南约3公里处。御界桥因为悠久历史,早已成为名闻遐迩的浦东古镇之一。
跨越小腰泾的御界桥,位于镇中心小腰泾和咸塘的交汇处,是一座古石桥。于
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
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
御界桥,因有“御”字冠者,故对其命名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不少臆说和传奇故事。
历史故事
最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与
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有关。说当时乾隆皇帝下江南,一路巡视到
上海市,准备南往黑桥(今
南汇区瓦屑镇附近)探望顾国师(皇帝童年时的文化教师)。先遣使者前去报信,顾国师闻讯立即动身北上迎驾。行至小腰泾和咸塘交汇处,君臣(师生)相会。于是后人在此造桥志念。故命名为“御界桥”。此说经不起推敲,因建桥时间与乾隆皇帝下江南年代,前后相差160多年。
御界桥命名又一说:御界桥地区,早期的行政区划为“上海县长人乡二十保一图”(头图)。旧时划界不按次序,全凭当时当地的富裕状况。一图(头图)必须选择最富之地。而当时该地有三户大户人家,均为
张姓(一户在御桥村、一户在长征村、一户在卫行村)。故被圈为一图(头图)。这就意味着该地区是户口多(人头旺)、地盘大的富庶之地,百姓也感到荣光。于是在水陆交通的要道——小腰泾和咸塘的交汇处架起一座
石桥。将桥命名为“御界桥”。以显示一图(头图)是官封之地,御划之界,非同寻常。
御界桥在建国前有商号100多家,建国初期仍有商号近百家。
御界桥北有
北京都城隍庙和瑞和庵旧址。建国后成为御桥小学教室。镇西原有4幢花园别墅,共占地40余亩。
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里处,原来也有一座明代建造的吴家弄(拱形石级)高桥(于1962年拆除),桥北有张相公殿(俗呼相公殿)。
1942年,
日本侵略军妄图消灭我抗日武装力量,在
川沙县、
南汇区和
上海市等县交界处强拉民工,滥伐竹园,筑起一道东起海滨西至
黄浦江的竹篱封锁线,沿线交通要道设“检问所”。竹篱笆经过御界桥,并设有“大检问所”,对出入船只、车辆和行人严加搜查,凡搜到粮食、油料、棉纱和布匹等生活用品者,全部没收,使南北物资断绝流通,并杀害跨越竹篱笆的平民多人。
不翼而飞
发现
2015年5月27日,微博网友“南汇乡土”发表博文《再次消失的御界桥》,文中说到,关于御界桥的恢复也曾经喧闹一阵,经过众人努力这座老石桥得以保留。如今,它却又遭厄运,不翼而飞。他在文中描述现场道“桥梁还剩下西侧副跨各一根,其中一根还断为了两截。现场看不到一点点拆下的桥梁石构件,御界桥可谓是不翼而飞。”
洪先生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御桥村人,后因村子动迁,搬进了御桥旁边的公寓。据他回忆,多年前的御桥村是一整片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居的样子。村落中心有两条河浜交汇,名为“咸塘”与“小腰泾”。御界桥跨过咸塘与小腰泾交汇处,连接河道两边的村落,是村民往来集市的必经之路。
调查
记者从
浦东新区北蔡镇政府官网上了解到,御界桥,建成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所在地御界桥镇也是因桥而得名。在
上海市文物局网站上,2012年公布的上海市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明确将御界桥列入其中(编号310115945180000162)。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
陆建松说:“纳入名录就受到国家法律保护。我们的不可移动文物施行四级保护,凡是(破坏)在这个名录里面的,肯定是违规违法的。我们对这个事情怎么做都是有规定的,要报批,比如说浦东文管局,不能拆掉,必须要经过上级部门的同意,然后才能进入城乡建设的规划的。”
追访
据了解,2009年,某房地产项目开发时,针对御界桥的去留问题,浦东文保所和
北蔡镇政府及开发商等相关单位曾多次协调,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保留古桥,并将其整体北移进开发商所建小区,成为小区绿化景观的一部分。如今,该小区开发并未完成,直到消失前,
古桥也并没有被移入该小区。
针对部分媒体的求证,小区开发商表示并不知情。记者尝试联系了
浦东新区相关部门,对方表示事情正在调查中,待调查结果出来会给公众一个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