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瀚(1935-),
汉族,中国射电天文学家,曾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对我国VLBI系统的建立及其技术在天文地球动力学、
大地测量学和空间科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了开拓性的工作。钱志瀚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
他在上海原大同大学附中二院读初中。那时,想长大了当工程师、科学家的理想,还只是为了个人的成名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接受了新的教育,也看了很多
苏联小说,特别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影响最大。
高中毕业前,在同学中议论最多的话题是报考大学的志愿。钱志瀚当时的志愿是报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想到新中国还不能制造飞机,国家的强大必需有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以立志当一名航空工业工程师。但后为在北京的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
摄影测量系录取,于1953年10月入学和参军,1958年10月毕业。
1958年10月钱志瀚在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为了获得军事
测绘学的实际作业经验,被安排到总参测绘局第一地形测量队进行实习锻炼,1960年初返回测绘学院。通过这一年多的军事测绘野外作业,收获很大。测绘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际作业,才能对所学的理论透彻深入地理解,才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测绘成果。这堂“理论联系实际”课,对于钱志瀚以后在工作中比较重视实践的作风的养成有较大影响。
从1960年初至1968年,钱志瀚一直在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担任助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院教学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68年学院撤销,同年8月,分配至在
河南省确山市明港的总参五七学校进行劳动锻炼。1971年初分配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筑工程师五团任工程股副股长,直至1975年9月调回在河南郑州重建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同年12月复员回原籍
上海市,1976年1月安排至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966~1976 年这10年是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对于专业来说是一个荒废,但也有收获的一面。概括起来说,就是“学会了一些农业劳动技能,了解了中国社会当时最底层的状况”,这些是在原来的高等学校中所学不到的,对于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也有好处。
从1976年1月起,钱志瀚一直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射电天文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1997年2月退休,退休后回聘继续工作。他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主要专业工作为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系统的建立,VLBI 技术应用于天文地球动力学、大量测量学和空间科学。除上述工作外,自1997年至今,还负责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计划中央局的日常工作。另外,还曾任两届
上海市测绘学会理事。
VLBI是射电天文的一项高新技术。该项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
美国和
加拿大的射电天文学家所创建的,它的特点是高分辨率和高
测量精度,所以是研究射电
天体核心的
精细结构(千分之一角秒量级)、测量射电天体(包括人造射电天体,如深空航天器)的精确位置,以及测量
地球的整体运动和局部运动的一项新的、有力的工具。在70年代初,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叶叔华提出了在中国建立VLBI系统的建议。为了开展预研工作,上海天文台于1973年成立了一个射电天文研究小组,钱志瀚于1976年1月到天文台工作后,即成为该课题组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1979年,上海天文台建立射电天文研究室,钱志瀚在该研究室任课题组长,1987年任研究室主任。
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射电天文研究室成立前,射电天文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中国VLBI系统的总体方案的研究。1979年1月在上海由中科院原数理学部和原四机部十院联合召开了“中国VLBI系统总体方案论证会”。总体方案的要点是“三站一中心”,即建设
上海市、
乌鲁木齐市、
昆明市三个VLBI观测站和一个上海VLBI数据处理中心(在后来的实行中,由于经费问题,方案修改为“两站一中心”,即建设上海、乌鲁木齐两个VLBI观测站)。钱志瀚负责总体方案论证会主报告的撰写和报告,在“中国VLBI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和论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钱志瀚给人们的印象是工作上认真细致、踏实苦干。他在职期间基本上每天加班加点,节假日也经常加班。就是在退休后回聘期间,仍坚持来台上班,而且还经常加班。1984~1985年在
哈雷彗星回归期间,他领导的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教研室合作,在上海25m天线还在生产单位的
眉县测试场调试期间,进行哈雷彗星OH
谱线观测。哈雷彗星OH谱线强度仅几个流量单位,当时的25m天线在18cm波段的系统噪声温度较高,谱线接收机也是初次研制,性能较差,在测试场的工作条件也较差,所以用25m天线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哈雷彗星OH谱线观测是非常困难和临界的。但钱志瀚能团结全体参加人员,克服各种技术难点,并忍受了当时的身体不适,坚持近一星期的在可视时间内的连续观测,最终检测到了
哈雷彗星OH谱线。这是我国首次成功的
彗星谱线观测,是今后在我国开展
天体的射电谱线观测的一个很好的开端。
1993~1994年期间,
乌鲁木齐市25m天线正在南山站安装、调试,为了保证天线的质量,钱志瀚不考虑个人已年近60,仍经常爬上二三十米高的天线,参加各项测试工作。在一次天线主面测试时,时为秋天,但南山站海拔2000m,夜间的温度已降至近零度,为了减小温度影响,大型天线主面测量必须在夜间进行。钱志瀚考虑到天线主面指标是关键指标之一,所以他仍爬上25m天线的主面,坚持参加整整一个晚上的测量,保证了该台天线方面的性能指标。钱志瀚的人生格言是“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他一直在努力实践他的格言。
3. 钱志瀚(合著).1979~1999年全球天测与测地VLBI观测资料处理结果与讨论。天文学报,2000,41(3):3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