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忠,1964年生于
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考入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1986年考入本校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92年春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担任
历史地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王振忠,1964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6年考入本校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89年获
历史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担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委理事、
中国明史学会、上海史志学会理事,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并担任《历史地理》、《
徽学》、《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中国人文田野》等刊物编委。历任武汉大学、中山大学、
贵州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的兼职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
复旦大学历史系、文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曾担任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日本创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客员研究员、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客座教授。
独立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学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曾赴
日本、
法国、
土耳其、
澳大利亚、台湾、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及讲学,与海内外学界同行有着密切的长期联系,受聘担任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档案研究系
古文字学研究项目合作教授,参与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并具体组织、主持过数次重要的学术活动。
论文《19世纪中后期的长崎贸易与徽州海商之衰落——以日本收藏的陈稼堂相关文书为中心》获上海市第1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主要从事
历史地理学、明清以来中国史、社会史、徽学及域外文献研究,重点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及区域社会之变迁,在学术研究中,特别擅长于对新史料的发掘和利用,重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重视对传统人文背景下区域社会变迁的综合性研究。倡导开展历史社会地理研究,近十数年来在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方面有一些重要的发现,拓展了相关研究的学术视野。作为国内徽学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曾在
皖南做过数十次村落人文地理调查,收集有一万数千件(册)的徽州文书,这批史料是国内该领域最具学术价值的一批收藏,对推动民间文献与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将提供重要的支撑。
迄今著有《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三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乡土中国·徽州》(三联书店,2000年)、《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至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水岚村纪事:1949年》(三联书店,2005年)、《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亦作《千山夕阳:明清社会与文化十题》,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7年)、《新安江》(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
徽学研究入门》(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以新发现的民间珍稀文献为中心》(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袖中东海一编开——域外文献与
清代社会史研究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等,与法国汉学家劳格文合作主编《徽州传统社会丛书》(5卷,复旦大学出版社),另主编《活着的记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录》(3卷,江西人民出版社),副主编《区域人群文化丛书》(8册,福建人民出版社),参与编撰《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副主编,“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科学出版社,2001年)。另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从事实证性
历史学研究的同时,自1993年起,另有学术随笔数十篇,分别发表于《
读书》、《万象》、《寻根》和《二十一世纪》等杂志,并在《读书》月刊开设“日出而作”专栏,并有学术散文集《斜晖脉脉水悠悠》(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日出而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