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贵德(1950年3月14日-2015年10月5日),出生于
天津市,天津相声演员。是
相声表演艺术家
常宝霆之子,是常氏相声第三代传人。
1969年,常贵德毕业于天津戏剧学校。戏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市京剧二团,最初是专业京剧演员,工
小生。在天津市京剧二团担任主演,与团内演员搭档演出《群英会》《
红娘》《
苏三起解》等剧目。1983年2月6日,常贵德拜姚玉成为师。1986年,常贵德回到了天津市曲艺团,从一名京剧小生演员正式转到了相声
行当。1995年,《侯宝林金像奖》相声大赛上,常贵德凭借《漫谈生行》获得了二等奖,并荣获了表演银像奖和作品铜像奖的双奖殊荣。2009年,参演在电视剧《老爷升堂》,扮演
张大万。2015年8月,常贵德入选
天津市第三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传承人。
常贵德曾多次参加
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国庆晚会、曲苑杂坛、周末喜相逢等重大演出。2015年10月5日,常贵德在天津去世,享年65岁。
20世纪60年代,常贵德是从
哈尔滨道四分校报考天津戏校,当时年龄仅11岁,文化程度为三年级。进入天津戏校后工
小生。
1969年,常贵德毕业于天津戏剧学校,戏校毕业后被分配到
天津市京剧二团,成为专业京剧演员。因其扮相俊秀、嗓音高亢、韵味深厚,很快成为主要演员。在天津市
京剧二团期间,追随京剧大家刘雪涛先生学习小生唱腔,技艺大增。在天津市京剧二团期间,先后与
董文华、
尚明珠夫妇以及众多京剧名家排演了《红嫂》《八一风暴》《
苏三起解》《金玉奴》《群英会》等多部剧目,成为了当时天津京剧舞台上卓有成就的小生演员。在学京剧的同时,常贵德没有丢掉
相声。
1986年,常贵德回到了天津市曲艺团,从一名京剧
小生演员正式转到了相声
行当,在曲艺的舞台上再次创造了很高的成就。进团后他与赵伟洲、马志存都合作过。常贵德与相声演员
马志存搭档,创作出很多相声段子,如《
独家录制》《各有所好》《我爱歌曲》以及传统相声《杂学唱》《福寿全》等,他还创作出《紧急排练》《特殊广告》《混合双演》《口头语》《我爱春天》《话别》等新相声,曾在天津文艺广播《每日相声》《
相声大会》播出。常贵德曾多次参加
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国庆晚会、曲苑杂坛、周末喜相逢等重大演出。
1995年,在《侯宝林金像奖》
相声大赛上,常贵德和
赵伟洲根据自身条件创作演出了《漫谈生行》获得了二等奖,并荣获了表演银像奖和作品铜像奖的双奖殊荣。
2009年在电视剧《老爷升堂》中不仅参加剧本创作而且还扮演了贯穿角色
张大万,给该剧增色不少。
2015年8月,常贵德入选天津市第三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传承人。2015年9月23日,常贵德先生出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霆先生雕塑落成仪式。
常贵德表演细腻、幽默自然、台风帅气。他的相声表演继承了常派艺术的表演风格,尤为突出的是在相声中的学唱功底。常贵德的相声在说字上,口齿清楚、嗓音清脆,韵律性强,擅于将京剧念白的发声方法运用到相声的陈述中,节奏明快,声音动听。在学字上,常贵德先生和搭档
赵伟洲表演的《漫谈生行》和与
马志存表演的《我爱歌曲》两段节目就足以说明一切。《
文昭关》中的“一轮明月“彰显了其
老生功底的深厚和出色的模仿能力。在《我爱歌曲》中,无论是外国歌曲还是东北民歌,他都能信手拈来,唱的有声有色,这是他”学“的功夫过硬的又一体现。
常宝霆先生火爆、潇洒、帅气的台风和文雅、清新且融汇了京津两地相声风格的艺术特色在常贵德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天津广播 评)
常贵德的表演不但继承了常派艺术的表演风格,还突出了他在
相声中的学唱功底。(
天津卫视传媒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