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连安
中国内地男相声演员
常连安(1899年-1966年9月)是中国老一辈相声演员,原名常安,满族正白旗人,北京人。他尤其擅长说单口相声和唱太平歌词
常连安幼年家境贫寒,八岁起以小鑫奎为艺名演出京剧。十五岁时他加入“富连成”京剧科班,萧长华先生为其定名连安,与马连良于连泉(小翠花)同科学艺。十八岁出科后常连安因“倒呛”,弋阳腔唱不上去,遂改教戏。此后常连安在绥远省包头市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带“撂地”变戏法和唱太平歌词。1923他携妻儿到天津市开始说相声。1933年常连安被张寿臣代收为师弟,正式改行说相声。1937年,常连安在北京西单商场创办启明茶社,以专演相声而著称于北京城。尤其是他对“文明相声”的提倡,让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抗战胜利后,启明茶社迎来鼎盛时期。常连安最为骄傲的事就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庆祝抗战胜利曾组织过一次观众多达千人的“相声大会”。解放后,1951年,常连安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被选为河北省人民代表,继续致力于相声的创作和表演。常连安在1966年9月逝世,享年67岁。
常连安是常派相声的创始人,在相声发展史上,“常派相声”占有重要位置。他的代表作有《追车》《空城计》《山东人斗法》《黄半仙》《山中奇兽》《小孩儿语》《报菜名》《大上寿》《黄鹤楼》《新旧婚姻》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常连安幼年家境贫寒,七岁丧父,与寡母度日,衣食无着,被迫卖与朱姓京剧艺人为徒,写有卖身契。八岁时开始用“小鑫奎”艺名登台演出,扮净角。他嗓音宏亮,颇为观众所喜爱。1909年随师去东北地区搭班,备尝艰辛。1910年,又从吉林省至海参威献艺,连演三月,未打开局面。朱姓京剧艺人因负债过重,将小鑫奎转卖给一个姓丁的京剧艺人,以“童伶脸谱赛金钟”为号召,在东北各地搭班。常连安十三岁时,一场大病几乎使他丧生。十五岁时他幸遇良知携带返京,带艺加入“富连成”京剧科班,叶春善先生安排他任二科,萧长华先生为其定名连安,与马连良于连泉(小翠花)同科学艺,曾在开明,华乐园、三庆等剧场短期演出。十八岁出科后常连安因“倒呛”,高腔唱不上去,遂改教戏,曾协助吴铁庵排练老生剧月,并向民间艺人学会了古彩戏法和十不闲,莲花落等。
颠沛流离
脱离吴家后,较长期在绥远、包头、张家口,宣化一带“撂地”变戏法和唱太平歌词。常连安娶妻后双宿双飞,过着跑码头的流浪生活。二十四岁时他喜得长子,也就是常宝堃,因当地产蘑菇,因此给孩子取名“小蘑菇”。他们一家暂时定居在张家口。此时,他结识了辛文利等人,他们联合演出,在一起切磋技艺,后结拜为义兄弟。
改行相声
民国十二年(1923)张家口市闹水灾,卖艺收入微薄,便携妻儿到天津市,在三不管搭变戏法的万傻子(万子信之父)的班,于明地演出相声。小蘑菇拜相声名家张寿臣为师,取名常宝。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常连安被张寿臣代收为师弟,正式改行说相声,因此常连安属相声“寿字辈”艺人。常宝堃出师后,与常连安合说相声,子逗父捧。民国二十四年起小蘑菇改由赵佩茹捧哏后,常连安便改为给二儿子常宝霖常宝霖捧哏。父子们的相声在天津、北京演出和由电台播放,名声很大。此后,常连安在北京创办了启明茶社。
启明茶社
茶社由来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因为京津两地的曲艺人相互走动多,当时身在天津市的常连安带着次子常宝霖,到北京来演出。1936年,西单商场刚经历了一场火灾,那场大火几乎把商场全部烧光。火灾之后的重建中,商家也迫切想重聚人气儿,让商场尽快兴旺起来,所以也期待常连安的到来。当时的西单商场还是由各个摊位和门头儿房组成的“商业街”,里面已有“厚德”、“福寿”、“慧德”、“玉德”等这几个有名的商铺了。常连安便决定来此说相声。在考察一番后,他感觉园子的面积有点小,最多也就能坐一百多号人。以当时的条件,只能先叫“茶社”。常连安想,北京以前还没有这么一家杂耍园子,自己的这个算是打头的第一家,干脆就叫它“启明茶社”。
创办茶社
1937年,常连安在北京创办启明茶社,以专演相声而著称于北京城。当年,在旧西单商场东门外,直通太仆寺街,东门左首,坐北朝南处,便是启明茶社的位置。茶社一排三间,室内摆放着长条木板凳,共设十五排,可坐一百五十人。当年茶社中的舞台设备非常简陋,但这并不影响京津两地的众多相声艺人来此登台献艺,这里也被誉为“相声大本营”。当年凡进入启明茶社的人都无需买票,茶社的门口也无人检票,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来。茶社的门口竖着3块牌子,上写:“文明相声”、“相声大会”、“零打钱”。这三种形式在当时的曲艺界均属创新之举,尤其启明茶社对“文明相声”的提倡,让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北京的相声,以前的演出场所基本是在天桥、各大庙会、鼓楼与钟楼之间的空地上,围一群听相声的人也不过几十个。如今常连安把相声搬进了茶社之内,让相声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观众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惬意地坐着听了,再也不用担心露天中突如其来的风霜雪雨,街面上的尘土飞沙。这为北京后来相声艺术的振兴与繁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茶社开始时白天是相声大会,晚上是杂耍,此后改为日夜均以相声大会形式演出。每到茶社纪念日,还特演大型化装相声《福寿全》。该社还排演过《法门寺》《连环套》等滑稽剧目。
鼎盛时期
抗战胜利后,启明茶社迎来鼎盛时期。启明有“三多”:一是演员多,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就有60多位相声艺人在这里说过相声,最多的一天有20多位轮流登台。二是名演员多,如张寿臣、罗荣寿、刘德智赵霭如王长友、吉平三、郭荣山、王世臣刘宝瑞郭荣起班德贵白全福谭伯儒孙玉奎苏文茂、赵玉贵等,都在此演出过。常家的几位“蘑菇”个个才艺高超,是启明茶社的台柱子。三是名段多,所谓名段是指这个段子只有某个演员说的最拿手,观众最爱听。如张寿臣的《小神仙》、马桂元的《贼鬼夺刀》、常连安的《山东斗法》、刘桂田的《斩经堂》、郭荣启的《打牌论》、赵霭如的《拉洋片》等。观众若想单点这一段,就需要再单付钱。
常连安创办的启明茶社在抗战胜利后,几乎成为北京相声界的科班。在这个“相声科班”里,师父带徒弟都是随教随演,重在让新人登台实践,从而培养出了很多的优秀青年相声艺人,如赵春田苏文茂,这两人因为《卖五器》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众多听众。两人各有所长,苏文茂的表演文而不庸,将相声的文哏艺术推上了一个新高度,被行内人称为“文哏大师”
千人相声大会
常连安最为骄傲的事就是,曾组织过一次观众多达千人的“相声大会”。那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人们为了庆祝抗战胜利,在北京举办了多场演出,其中就有启明茶社“相声大会”的专场,演出就是在中山公园的“音乐堂”。那天的相声露天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常连安和启明茶社也特意邀请了侯宝林先生参加演出。演出中,启明茶社还特别制作了一段与抗日有关的相声段子,讲的是中国军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专砍日本兵的脖子的故事。1946年9月,常连安创办娱乐期刊《长春游艺画刊》。
解放后
1951年,常连安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更被选为河北省人民代表,继续致力于相声的创作和表演。1966年他临危前,写下苦难经历,遗嘱最后写着:“我们要把新旧社会比一比,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看了想一想,对新社会应尽些什么责任?怎样才对得起党的培养”。1952年1月14日,常连安率团赴北京演出。
重要地位
艺术特点
常连安说相声活路较宽,捧逗皆能,尤其擅长说单口相声和唱太平歌词。他与二蘑菇合说的相声及他唱的太平歌词,曾长时间在北京的电台播放,家喻户晓。常连安既会杂技又说相声,在京津两地相声界享有很高声誉。
常派相声
常连安是常派相声的创始人,在相声发展史上,“常派相声”占有重要位置。上世纪40年代,常连安带领弟子及众多相声艺人在北京西单创立启明茶社,不仅为相声行业引入经营理念,更对净化相声、提升相声品质有重要意义。常派相声表演成分重、动作幅度大,与其他派别显著不同的一点,是其逗哏、捧哏的戏份相差无几,表演节奏更快。
中国近代几辈相声演员都在“启明茶社”受到严格规范的艺术教育。常连安也培养了自己的儿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继而相传至孙辈的常贵田、常贵生、常贵德等乃至第四代的常远,常氏家族四代人在相声及喜剧领域颇有建树,常宝堃烈士更是一代相声巨匠。
个人作品
以上参考资料
家庭生活
痛失长子
常连安的大儿子常宝堃,人称“小蘑菇”,“常氏相声”家族里艺术水平最高、人气最旺的一位,可惜英年早逝,牺牲于抗美援朝战争时的朝鲜战场,时年29岁。
家庭关系
家庭趣事
常宝华8岁那年,常连安要让他放弃上学,跟着自己学艺,正好赶上常连安的长辈过生日。常宝华不下跪不磕头,叫着:我想读书,我要上学。结果常连安一个大耳刮子扇了过来,去厨房拎出空面口袋,让常宝华看:老四,咱得吃饭,难不成让你姐姐妹妹去挣钱养家糊口。
相关事件
启明茶社现状
“启明茶社”,中国近代几辈相声演员都在这里受到严格规范的艺术教育,为相声事业承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常氏相声百年活动
2018年5月12日“常氏相声百年”活动揭幕演出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常氏家族成员、几代弟子及知名相声演员都登台演出。常连安的小儿子常宝丰表示其父常连安、姑父郭荣起,宝堃、宝霖、宝霆、宝华四位兄长的人物传记也将出版,还将发行一套纪念明信片。
人物评价
常连安是常氏相声的创始人,他自幼学习京剧,后改行说相声。他创办了北京“启明茶社”,上演“相声大会”,为中国近代几辈相声演员提供了严格规范的艺术教育。常连安培养了众多子孙成为相声领域的杰出人才,对常氏家族和相声界都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力。(每日新报评)
常连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相声演员,他擅长说单口相声和唱太平歌词,捧逗皆能,活路较宽。他创办的启明茶社演员阵容强大,培养了众多曲艺名家,对相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常连安与其子常宝堃常宝霖等组成的“常氏相声世家”代有传人,声名远扬。(北方网 评)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颠沛流离
改行相声
启明茶社
茶社由来
创办茶社
鼎盛时期
千人相声大会
解放后
重要地位
艺术特点
常派相声
个人作品
家庭生活
痛失长子
家庭关系
家庭趣事
相关事件
启明茶社现状
常氏相声百年活动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