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瑞
中国相声演员
刘宝瑞(1915年1月1日-1968年),中国相声第六代演员,他的出生地为中国北京。
刘宝瑞在年幼时就开始了自己的相声之路。他在1928年拜相声表演艺术家张寿臣为师,向他学习相声技巧。一年后,他与马三立、赵佩茹在联兴茶社相声大会上演绎相声《扒马褂》被观众所认识。1940年起,他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相声,被誉为“单口大王”。上世纪40年代末他只身前往香港传播相声文化,成为第一位将相声艺术介绍给港澳观众的相声演员。新中国成立后,刘宝瑞回到国内参加中国国家曲艺团,后接受广播说唱团团长的邀请在中国广播说唱团担任艺术指导。刘宝瑞的嗓音奇特,在相声中节奏变化掌握妥当。经过刘宝瑞的加工整理,《连升三级》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同时被翻译成英、法、日等多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同时,刘宝瑞还借鉴了山东快书独角戏之类的艺术手法,学习电影和话剧中的优点,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专属的相声风格。1968年10月6日下午,刘宝瑞在北京房山路村劳动时受到批斗,当晚逝世,年仅53岁。刘宝瑞表演的长篇的单口相声《官场斗》,戏剧化色彩强烈,流传下来后被改编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15年,刘宝瑞出生于中国北京。他的父母早年以出售轿子为生,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轿子逐渐被淘汰,他的家境变得贫穷。年幼的刘宝瑞痴迷相声,他常年在北京天桥和东安市场之间来回奔走观看相声表演。随后,刘宝瑞引起了相声演员崇寿峰的注意,崇寿峰决定担任刘宝瑞的相声启蒙老师。
演艺经历
初出茅庐
刘宝瑞在12岁时接受崇寿峰的相声教学,并于1927年开始登台表演相声。经过一年的相声实践,刘宝瑞在1928年正式拜相声表演艺术家张寿臣为师父。刘宝瑞开始在天津市崭露头角,他先后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人搭档在天津南市联兴茶社表演相声。
拜师后的刘宝瑞经常到广播电台表演相声。1929年,他与马三立、赵佩茹在天津一家电台直播中演绎相声《扒马褂》,并受到观众喜爱。《扒马褂》一经播出,引得许多不熟悉他声音的听众四处打听他的来历。
1932年,刘宝瑞经常和马三立“跑码头”、找院子去做相声演出,他们经常在营口市青岛市等地活动。但因为两人都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很少能够接到相声表演的工作。
在抗日战争前夕,刘宝瑞奔赴济南市,于1937年在光明茶社编演相声《家务事》《韩复讲演》。在相声作品《韩复榘讲演》中,他揭露了韩复榘目不识丁,昏庸蛮横的态度。
1940年起,刘宝瑞在全国各地的茶社表演相声。他在此期间在北京西单启明茶社表演《八扇屏》《朱夫子》等“文哏”相声,也在河西区谦德庄元合茶社与不同的搭档出演相声,逐渐出名的刘宝瑞被誉为“单口大王”。
发展相声
刘宝瑞在济南表演相声期间,与晨光茶社的孙少林师徒结怨。他在1944年召集了一批有名的相声演员成立“共乐茶社”,与晨光茶社形成对垒的姿态,共乐茶社的风头一度压过晨光茶社。后来晨光茶社聘请了其他有名的相声演员出场表演,如白全福、孙兴海等人。但由于两方邀请的相声演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双方都不想在与对方打擂,便由李增寿出面了结此事,共乐茶社解散。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宝瑞在南京结识赵宝华,一位典型的南京姑娘。经过媒人的牵线介绍,他们于1949年在南京成婚。因为成婚后家庭情况窘迫,刘宝瑞只能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开拓相声事业,成为第一个让港澳人们知晓相声艺术的相声演员。
加入曲艺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香港相声事业成功的刘宝瑞回到大陆。刘宝瑞在1952年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曲艺团。一年后,中国国家曲艺团面临解散。刘宝瑞接受广播说唱团团长白凤鸣的邀请,加入其中并担任艺术指导。
河北水泥厂的工人在1954年演出曲艺节目时,刘宝瑞专门到此地指导工人如何演出。并且他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坚持教学12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相声演员,如马季、唐成忠等人。为培养相声行业的新人才,刘宝瑞甘愿当马季的捧哏,帮助学生成长,他还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与此同时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创设相声教学班级,刘宝瑞在其中担任教师。此外,刘宝瑞在五十年代创立相声《连升三级》。《连升三级》讽刺了地主阶级的腐败,抨击了徇私舞弊、攀炎附势的迹象。该相声曾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并被翻译为英、法、日语等外国语文流传至国外。
刘宝瑞在1959年前往福建前线探望官兵,他访问了侦查英雄纪瑞,创作了中国解放后第一篇反映军事方面的单口相声《神兵天降》。为了更好地塑造相声中的角色,刘宝瑞深入探索,挖掘真实的前线生活。他还向士兵学习如何卧倒、持枪、射击等军事动作。同年年底,刘宝瑞接受南开曲艺团的引荐,答应收寇庚儒为弟子。
中央广播说唱团于1960年挖掘整理传统相声,发动团内的成员口述。刘宝瑞记录下的单口相声数量在全团占据第一的位置。同时,在六十年代期间,刘宝瑞经常去北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相声,并受到领导人的亲切接待。1962年春节,刘宝瑞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以相声为主的“笑的晚会”,表演多人相声《诸葛亮升帐》。
逝世
刘宝瑞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的迫害。1968年秋,刘宝瑞在劳动中病症发作没有得到及时医治,当晚因胃穿孔死亡。刘宝瑞死亡后,被掩埋在劳作地点附近的土岗。
个人生活
刘宝瑞的外孙侯冠男受家庭影响,从事相声艺术行业。侯冠男师从马季(中国第七代相声演员),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现在在中国广播艺术团担任相声演员。他成立了以刘宝瑞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并创建了刘宝瑞相声培训基地,传承相声艺术,推广曲艺文化。
相声传承
数据来源
主要作品
数据来源
艺术风格
刘宝瑞的声音节奏变化有缓有急,掌握得松弛有度。他的相声风格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除此之外,刘宝瑞会根据南北方语言特点的不同改进相声语言。他的单口相声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色,语言风格鲜明,利落干脆,被誉为“单口相声大王”。
刘宝瑞的相声作品汲取了山东快书评话、独脚戏的艺术手法,并借鉴了电影、话剧的特点,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另外,刘宝瑞社会知识丰富,熟知社会典故。他擅长描绘相声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以此来烘托人物、事件。
人物评价
在台上刘宝瑞强调语言、眼神、面部的神色三合一,并辅以手势。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经过他的精心设计,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过火。刘宝瑞的台风稳健潇洒,他的口风更是细腻动听。人们称他是声像兼备,神情并茂的冷面滑稽。——《探索·发现
刘宝瑞堪称老一辈曲艺人中善使杂学儿的第一人。他既广览多读而获,又有记问打听之学。所有的作品都参悟了他的人生经验,所有的掌故都连带他看过、经历过的生活,所有的技艺运作都感发着他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说他不仅寻找并且把握到了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连接点,并且坐落在俗文化的一边以极其超脱和客观的目光审视作品。——《当代文艺到底缺什么 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文集》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初出茅庐
发展相声
加入曲艺团
逝世
个人生活
相声传承
主要作品
艺术风格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