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臣
中国相声演员
王世臣先生出生于1922年3月,是北京相声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被马季先生称为相声巨人,同时也是一位相声教育家,培养了刘洪沂、傅振江、田占义、李伟建等几代相声名家。
王世臣幼年从艺,艺名叫“小迷糊”,拜师陈雨亭,并跟随相声老艺人张杰尧学习。出师后辗转京津济南等地演出,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逐渐成为观众喜爱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1951年,他与谭凤元等人组建了“北京实验曲艺团”并任团长。王世臣先生长期在“迎秋”、“前门小剧场”演出,成为北京曲艺团主要演员之一。他的很多作品表演出来都与众不同,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他表演的《怯洗澡》《白吃猴》《怯拉车》《批捉放》《拉洋片》等作品。
王世臣先生关心相声改革,积极说演新段子,注重提高相声格调品位。2001年10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他的音容笑貌以及对相声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辈相声人不断前进。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王世臣在1922年3月20日于北京东城区出生。
1932年起,他开始向著名的相声艺术家陈雨亭先生学习相声表演,并随其师父在北京的东西两庙进行相声表演。
1934年的秋季,陈雨亭先生不幸离世。在离世之前,他为王世臣赐名,并托付张杰尧先生继续教授他相声表演。
演艺经历
1951年,王世臣先后参与组建了首都实验曲艺团、北京曲艺一团,并任团长。
1951年与谭凤元等组建“北京实验曲艺团”并任团长。其后成为北京曲艺团主要演员之一, 长期在“迎秋”、“前门小剧场”演出。
1953年,王世臣调到北京曲艺三团,与高凤山孙宝才罗荣寿王长友等参加相声大会的演出。同年收徒李明歧。
1956年,他跟随陈毅副总理赴西藏自治区,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并演出。同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艺汇演与高德明先生合作表演相声《新书迷》内容。
1957年,公私合营后,王世臣加入北京曲艺团直到退休。同年收徒赵德亮、傅振江、马大龙。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王世臣投身到新的体制、新的舞台生活中,不仅继续表演、完善传统相声节目,同时还表演、创作了一批反映新社会、新制度的作品,如《新书迷》《举目皆亲》《不离婚》《找对象》《孤儿不孤》等。
除了相声表演外,王世臣还参加了北京曲艺团化妆相声《耍猴》《跳神儿》《老财进京》《坐电车》,相声剧《福寿全》《您看像谁》等作品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5年,王世臣从北京曲艺团退休,但他依然没有离开从事了一辈子的相声艺术,他接受了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聘请,担任相声教师,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活。
1996年,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北京曲艺团联合举办了“王世臣先生舞台生涯65周年”纪念活动。这次活动,是对他整个艺术人生的全面总结。
也是这一年,他还到天津市参与传统相声的录制工作,为相声事业以及相声后辈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他与赵世忠合作表演了《学四省》《拴娃娃》《献地图》《朱夫子》《口吐莲花》《老老年》《学四相》《怯洗澡》等节目,王世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得到了各地观众的喜爱,他的音容笑貌以及他对相声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辈相声人不断前进。
2001年,王世臣因病在京逝世,他的音容笑貌以及对相声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辈相声人不断前进。 
任职经历
1978年复出曾应聘担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相声教师。
1986年受聘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相声教师。
作品特色
艺术实践中,王世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台风潇洒,表演火爆,基本功扎实,捧、逗、腻俱佳,擅长“倒口”和说哏,以仿学见长,注重人物刻画,使“包袱”尽在情理之中。他关心相声改革, 积极说演新段子, 注重提高相声格调品位。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47年与夫人张秀英女士结为伉俪。
健康状况
1982年患肺癌行左肺上叶切除术。
1998年因病致左声带麻痹抱恨离开舞台。
2001年10月3日12时5分病逝于北京。
人物关系
王世臣的女儿王秋珍、孙子王硕、再传弟子甄奇、程磊、陈祎、张伟以及第四代传人于磊、付朝奎、刘利强、王晓鹏、亢立飞等。
人物评价
王世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得到了各地观众的喜爱,他的音容笑貌以及他对相声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辈相声人不断前进。(北京文联网 评)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世臣先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台风潇洒,表演火爆,基本功扎实,捧、逗、腻俱佳,擅长“倒口”以仿学见长,注重人物刻画,使“包袱”尽在情理之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评)
王世臣出生于1922年3月,是北京相声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被马季先生称为相声巨人,同时也是一位相声教育家,培养了几代相声名家。(京报网 评)
王世臣有一个艺名叫“小迷糊”,然而,他对自己从事的相声艺术,却从来不迷糊,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段相声作品,使得他的很多作品表演出来都与众不同,比如《怯洗澡》《白吃猴》《怯拉车》《批捉放》等。(京报网 评)
代表作品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任职经历
作品特色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健康状况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