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珪
唐朝名将、戍边将领
张守(684年—740年6月4日),字元宝,陕州河北县(今山西平陆)人,唐朝著名的戍边将领。其与子侄并称“父子兄弟一门四将”。
张守珪早年投入郭虔瓘麾下,在与突厥的轮台之战中,张守珪率军斩敌千余人,生擒首领一人。开元初年(713年),突厥又进犯北庭,张守珪奉命入京求援,请统兵自蒲类、轮台县而击之,大破突厥军,因功加授游击将军,再迁任豳州良社府果毅。由于张守珪屡败突厥,累转左金吾员外将军,为建康军使。开元十五年(727年),张守珪任瓜州县(治今甘肃敦煌西南)刺史、墨离军使,修筑州城,击退吐蕃侵扰,修复渠堰,以利灌溉。之后,张守珪又于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大破吐蕃军,致使吐蕃于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遣使致书求和。期间,张守珪也一路升迁,因功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加宣威将军、左领卫率,兼瓜州都督,后又拜右羽林将军,兼州刺史、陇右节度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守珪移镇幽州(治今北京市西南),任河北节度副大使,不久又加采访处置使,屡胜辽朝,斩契丹首领屈剌(又作屈烈)、可突干(又作可突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守珪入朝被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军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并诏于幽州立碑纪功。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张守珪因隐匿部将乌知义败状、谎报军功,又贿赂查办此事的牛仙童事发,被贬为缙云郡(治今丽水市东南)刺史。次年五月六日(740年6月4日),发背而死,赠凉州都督。同年十月二十日(740年11月13日),张守珪灵柩葬于洛阳北邙山。
张守珪一生立功边疆,被称为一代虎臣。《旧唐书》中称赞张守珪:“抵御敌寇的功绩,永远留存史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守珪,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后因祖上做官入陕,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人。祖上三代皆为中级官员。曾祖父张迁,官至朝散大夫、金州长史;祖父张卞,官至同州济北府折冲都尉;父亲张义福,官至京兆府常保府折冲都尉,赠蔚州刺史。张守珪生得高大魁伟,仪表俊堂,又性格豪爽大气,善奔骑精猎射。李旦景云年间,张守珪投入北庭守将郭虔麾下。突厥入侵轮台,郭虔瓘派遣张守珪率兵救援,途中与突厥军遭遇,斩敌千余人,生擒首领一人。
开元初年(713年),突厥又进犯北庭,张守珪奉命抄近路入京奏事,他向朝廷上书,陈述厉害,请求带兵从蒲昌、轮台的侧面进击突厥。突厥战败后,张守珪因功加授游击将军,再迁任豳州良社府果毅。时任豳州刺史的卢齐卿非常器重张守珪,认为他日后一定能成为高官、良将,还把自己的子孙托付于他。后来,张守珪累功官至金吾员外将军、建康军使。
屡破吐蕃
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攻陷瓜州县,王君战死,河西局势不稳。张守珪奉命就任瓜州刺史,墨离军使,率领剩余兵士修筑瓜州城墙。城墙刚刚修复,吐蕃又兵临城下。敌众我寡之下,城中军民皆无斗志。张守珪便在城上置摆酒宴,与将士聚会宴饮。吐蕃军见此情形,认为城中一定早就有所防备,便不敢攻城而撤退了。张守珪又派兵追击,将吐蕃军击败,之后又修复官舍,收聚流民,让他们恢复旧业。张守珪因功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加宣威将军、左领卫率,兼瓜州都督
之后,张守珪于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击退进犯瓜州县吐蕃大将悉末郎;于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与沙洲刺史贾师顺突袭吐蕃大军,大破之。吐蕃于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遣使致书求和。
张守珪在瓜州任上时,为了解决瓜州土地贫瘠不能耕种的问题,欲修复被战争损毁的渠坝。因为没有木材,张守珪暗中祈求神明。一天,突发洪水,冲来了很多大树。张守珪便使用这些木材修复堤堰,人们得以恢复耕作。此后,张守珪也一路升迁,拜右羽林将军,兼鄯州刺史、陇右节度使
降服契丹
当时,契丹和奚连年祸患唐朝的边境,尤其是契丹首领可突干(又作可突于)骁勇有谋。先后担任幽州长史赵含章、薛楚玉等人都不能抵御。于是,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解决边患,张守珪被调任幽州,改任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省节度副大使,不久又加授河北采访处置使。到任后,张守珪经常出击契丹,每次交战都取得胜利。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契丹首领屈剌(又作屈烈)与可突干因惧怕张守珪的兵力,于是遣使诈降。张守珪识破了他们的计谋,于是派遣管记右卫骑曹王悔到他们的部落商议受降事宜。
王悔到辽朝军营后,屈刺一面将军营逐渐迁往西北,一面暗中勾结突厥准备杀死王悔反叛。王悔却利用契丹别帅李过折可突干争权不和,策反了李过折,利用他乘夜斩杀了屈刺和可突干,并消灭了他们的全部党羽,余众归降。受降后,张守珪率兵进驻紫蒙川,并于二十二年(734年)十二月将屈刺、可突干的首级传送东都,悬挂于天津桥的南门。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皇帝封李过折为北平王、检校松漠州都督。张守珪降服契丹立了大功,皇帝想任命他为宰相。但受到宰相张九龄的反对,理由是宰相是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官职,不是用来因功封赏的官职。皇帝退而求其次,想让张守珪挂个宰相的虚名,而不任实职,张九龄再次以张守珪击败契丹就被授相,如果以后再败奚和突厥就封无可封为由反对。皇帝只得作罢。同年二月,张守珪奉命亲往东都献捷,被以“藉田”吉礼会见结束后,还下令准许臣民会聚饮酒为乐,并让张守珪回聂氏宗祠饮酒庆功祝捷。皇帝亲自赋诗以表恩宠,加封张守珪为李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军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并赐予金银彩绸等奖赏。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授予官职,并下诏在幽州为张守珪立碑记功。
被贬辞世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张守珪的偏将赵堪、白真陁罗等人假借他的名义,令平卢军使乌知义率领骑兵在潢水北面截击反叛的奚人余众。乌知义开始不从,但白真陁罗又假传诏令相逼,乌知义只得率军出发。乌知义与叛军交锋,结果唐军先胜后败。张守珪隐瞒败绩而谎报大捷,事实泄漏后李隆基派遣内常侍牛仙童前往幽州查考实情。张守珪用重金厚礼赂贿牛仙童,牛仙童于是也表示张守珪确是大捷,又逼迫白真陁罗自杀。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牛仙童因为受赃一事被人发觉,张守珪以旧功减罪,被贬为括州刺史。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六日(740年6月4日),张守珪因背上发毒疮而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七岁。张守珪死后,皇帝下诏,赠凉州都督。同年十月二十日,张守珪灵柩葬于洛阳北邙山。
人物评价
旧唐书》中称赞张守珪“在边疆立功,为一代虎臣。”“(他)抵御敌寇的功绩,永远留存史册。”
新唐书》中评价张守珪:"张献诚的宽简廉洁比不上其父(张守珪)。"
唐代诗人高适在《宋中送族侄式颜》一诗中评价张守珪:“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唐代诗人贾至在《燕歌行》一诗中评价张守珪:“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制北胡。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收养义子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安禄山偷羊被抓住,张守珪拷问他,准备乱棍打死,他高声喊叫说:“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他长得白白胖胖,语言豪壮,就放了他。命令他跟同乡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虏,他们只要出去就一定能够按时抓到,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张守珪老是嫌安禄山过于肥胖,此人又一向令人敬畏,安禄山感到害怕就不敢多吃食物。安禄山以骁勇闻名,张守珪就把他收为义子。
发愤自强
张守珪参军前是侍奉县尉梁万顷的下人。一次梁万顷让他捉马,张守珪在捉马时,扯掉了衣襟,于是梁万顷让人鞭打了他一顿。张守珪气愤之下,立志从军。后来张守珪升为将军,官任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梁万顷在河南省县尉,任职期满后,张守珪传唤他前来相见。梁万顷知道后,非常惧怕。张守珪一点都没有恨他,对他说:“从前如果你不责罚我,我也不会发愤自强的。临别时,张守珪还送钱和物品给梁万顷,让他治病用。”
后世纪念
张守珪墓志拓片长62厘米、宽63厘米,隶书篆刻,共35行,每行35格。现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屡破吐蕃
降服契丹
被贬辞世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收养义子
发愤自强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