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侗(1912年-1939年),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人,无党派人士,抗日英雄。19岁入沈阳第二工科学校,后考入
东北大学预科物理系。
九一八事变后率众抗日,曾任辽南“少年铁血军”总司令,敌后“辽南政府”总裁,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五支队”司令等,在抗日战争中第一个成立敌后政府,被誉为“中国抗日学生军领袖”“
满族第一抗日将领”。
1939年,
国民政府任命赵侗为“晋察冀游击纵队”司令,授少将军衔,带部队北上抗日,中途遇袭牺牲,年仅28岁,追赠
中将军衔。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赵侗曾就学于岩松树沟小学、
哨子河高小、岫岩初级中学、沈阳第二工科学校、
东北大学预科物理系。 一九三一年
九一八事变时,年仅20岁的赵侗正在沈阳东北大学读书,耳闻目睹日军浩劫。于是赵侗踏上北宁线列车,去
北平市寻找救国之路。1931年9月,赵侗到达北京,与在北平江西会馆的
东北地区流亡学生
苗可秀、张德厚、王中九、张兆麟、赵世光等一百余名,以夜晚之青天白日为国旗,举行“学生军”成军典礼,参加训练班,为建立反帝联盟,开展收复失地运动,积蓄力量,学习军事政事。
抗日事迹
1931年12月,赵侗和东北同学军成员参加“东北民众赴南京请愿团”。
1932年春,赵侗与苗可秀、赵伟等出关返回东北,在母亲
赵洪文国的全力支持下,将
哨子河三道虎岭作为抗日据点,首先到凤岫地区师范学校和中小学鼓动抗日。
1932年4月,赵侗和赵伟约集赵象春、白春国、王时庸、顾笑宇、
刘壮飞、白君实、孟宪明、孙铭洲等人,在岫岩师范院内孔庙召开会议,组建“学生团”、“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等组织。号召“凡热心救国者,不分男女,不论老少,均可入会”。到同年9月底,学生团员发展100余名,成为日后抗战的中坚。抗日救国会会员亦迅速发展。
1933年春,赵侗在母亲
赵洪文国和二哥赵连秀、同乡白君实、刘壮飞的帮助下,以学生团、抗日救国会为基础,结集青年创立劲斗团和别动队,收缴土匪武装,购买枪支弹药,在几个月时间里,形成一支武装齐备的以大中小学生和年轻教师为主体的抗日队伍。
1935年7月25日,赵侗与赵伟、
刘壮飞、白君实、唐学广等在岫岩南双庙沟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推选赵侗为少年铁血军总司令,代理少年团总裁。
1936年1月25日,中国第一敌后政府——“辽南临时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赵侗被公推为政府总裁,兼任铁血军总司令。
1936年6月底,赵侗到
北平市后夜以继日书写《东北义勇军》,悲愤陈述家乡所历所见,同胞流血,志士捐躯,以求得到东北在关内同仁的广泛支援。同时发表《反内战宣言》,以铁血军全体指战员名义通告全国,激昂呼吁:停止党派斗争,团结统一抗日战线,收复
东北地区失地,支援
东北抗日义勇军。首次提出游击战理论,从而成为无党派将领宣言联合抗战第一人。
1937年7月20日,赵侗在母亲的帮助下,率领吴新民、王新华、曹国士、刘凤吾以及
高鹏、纪廷谢等24人在
清华大学起出藏匿武器,分两路潜出北平城。于翌日深夜到达预定地点
昌平区白羊城。并连夜召开会议,宣布武装起义,抗击
日寇,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第一枪。
1937年9月5日,国民抗日军在三星庄村召开全军军人大会。重新任命了军政委员和各级领导人,正式确定了部队的名称以及标志。正式定名为国民抗日军,授了军旗:红色旗帜,白色旗裤,写有“国民抗日军”五个字,还向战士发了红、蓝两色的袖标,红色在上表示战斗,蓝色在下表示祖国河山。国民抗日军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一般人们称之为学生军。
1937年12月25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代表
八路军总部宣布将国民抗日军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为司令员,并筹备成立第五军分区。
1939年,
国民政府任命赵侗为“晋察冀游击纵队”司令,授少将军衔,带部队北上抗日,中途遇袭牺牲,年仅28岁,追赠
中将军衔。
人物生活
赵侗的母亲是
赵洪文国,民间又称双枪老太婆,是一位满族汉军旗人,无党无派。在抗日战争时期,她协助三儿子赵侗组织了辽南的“少年铁血军”,
河北省的“国民抗日军”,
河南省的“太行山光复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因此被国人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
人物著作
赵侗生平撰写《东北义勇军》《抗战七年的经验教训》《反内战宣言》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