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杆处"又称尚虞备用处,民间传说称“血滴子”,是
清代的特务机关。粘杆处早期为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
雍正帝登上皇位之后,在
内务府之下设立了机关“粘杆处”,目的在于巩固专制统治和酬谢党羽,其以紧张政治和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反对者和不法官员。
粘杆处的头目为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名为“粘杆侍卫”,成员多半是府邸旧人,官居高位,具备权势。粘杆处的一般成员由小特务充任,名为“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金不高,但由于能跟随胤稹左右,成为竞争热门。人们所传“
血滴子”便是粘杆处成员。
清朝早期粘杆处“选八旗大员子弟之猿捷者为执事人”,负责皇帝巡狩之时扶舆、擎盖、雀之事,掌协助护卫并随侍皇帝钓鱼娱乐。
雍正登基后,正式将粘杆处设立在
内务府之下。雍正去世后,乾隆继续利用“粘杆处”监视大臣的活动,至乾隆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逐渐停止。
“粘杆处”从字面上看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清朝“选
八旗大员子弟之猿捷者为执事人”,负责皇帝巡狩之时扶舆、擎盖、罟雀之事,掌协助护卫并随侍皇帝钓鱼娱乐。
雍正帝登基前,府邸内院长着一些高大的树木,到了夏天,枝叶繁茂,蝉鸣声不断。胤稹喜静畏暑,命人操杆捕蝉。胤稹于康熙四十八年从“
多罗贝勒”晋升为“和硕雍亲王”,随后,
康熙帝皇子间的争储角逐进入白热化时期。胤稹暗中招募江湖高手,训练家丁队伍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雍正帝在登上皇位之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于是便在
内务府之下设立了机关“粘杆处”。粘杆处的头目为功勋的大特务担任,名为“粘杆侍卫”,他们多半是胤稹府邸旧人,官居高位,具备权势。粘杆处的一般成员由小特务充任,名为“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金并不高,但由于能跟随胤稹左右,成为竞争热门。小说当中所谓的“
血滴子”便是指这些人。
粘杆处属于内务府系统,但总部设在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雍正把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改制后的行宫殿顶仍覆绿色
琉璃瓦,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针对这一现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雍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雍和宫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保守秘密防止外泄,才改府为宫。另外一种说法是,在雍和宫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可能是
爱新觉罗·弘历为了消除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的时彻底翻修,将痕迹都销毁了。在紫禁城内设有一个粘杆处的分部,他们值班观望的
岗亭在御花园
堆秀山的御景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昼夜,有4名“粘杆卫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
雍正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送往雍和宫,再从建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
雍正去世后,
乾隆继续利用“粘杆处”来监视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渐渐停止。
协理事务
一等侍卫1人,黏竿长头等侍卫1人,二等侍卫3人,三等侍卫21人,蓝诩侍卫15人,库掌1人,
笔帖式3人。
雍正帝建立粘杆处,在紫禁城和
雍和宫都设有固定机关。民间流传的“
血滴子”,则是对
雍正粘杆处的文学加工,使其更形象化、生动化。粘杆处以紧张政治和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反对者和不法官员,负责处死了
爱新觉罗·福惠、九阿哥、
苏努父子等,同时对允槌、
年羹尧等人严密监控,雍正帝实行的,完全是以
朱元璋为模本的恐怖政治、特务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