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爱新觉罗·弘历下诏开设
四库全书馆,委派
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 《四库全书》,仅仅是在《
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最多的一部丛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
当
爱新觉罗·弘历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是63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馀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
四库全书》中“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至
乾隆四十三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屋。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
北京市,焚
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藏于摛藻堂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世间孤本。庚子事变,
八国联军进北京,京城再遭劫掠,《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或存或亡竟至毫无消息。
1924年,
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
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画杂物放置在一起的《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所幸该书不仅完整无缺,而且触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又把《荟要》运到
台湾省。1985年,台湾
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500册由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四库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有着《四库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
《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是
元好问诗文集,最初由严忠杰在
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编录成集,
张德辉类次,前有
李冶、
徐世隆二序,后有
杜仁杰、
王鹗二跋,诗文共四十卷。元刻中统本《遗山先生文集》收诗1280首,编为十四卷,只分体不编年。这是最早的遗山集,也是元好问诗歌在后世得以流传的第一文本和载体,它确定了遗山
全集系统的收诗数量、编排顺序,至明代
李瀚重刊本、
清代华氏本等均沿袭此制,元刊本现已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