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薪传奖”是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面向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为表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设立的专业奖项。
“薪传奖”获奖人选由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荐或专家提名,并经主办单位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著名专家评审确定。“薪传奖”每年评选一次,获奖者可获得由主办方颁发的证书、奖杯及奖金人民币2万元。
后宝云,
彝族,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朋镇巴窝大寨村人,2008年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民俗音乐彝族海菜腔)。多年来,后宝云通过拜师学艺和向各地高手求教,学会了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莜腔、五三腔、四腔)、冷腔,掌握了100多套烟盒舞套路,成为当地海菜腔和烟盒舞高手。尤其是唱海菜腔和款
粤语,他出口成章,一口气可编出几十句,妙趣横生,无人能及,被当地群众称为“曲子老板”。20多年来,后宝云精心传艺。1993年,他应田丰先生邀请,到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任教员10多年,先后培养学员300多人。他的弟子
李怀秀,2004年参加
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获对唱组演唱金奖,2006年又获央视
青歌赛原生态组演唱金奖。
李兴昌,
彝族,
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人。自幼在父母的影响下,长期以家庭手工作坊的方式加工
普洱茶。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熟就了普洱贡茶制作工艺,把现代工艺融入传统工艺。2004年创建了第一个以普洱贡茶工艺生产茶产品的“普洱困鹿山茶场”( 2010年底更名为“宁洱困鹿山贡技茶场”)。至2012年的数年间,
茶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茶业博览会和中国名优茶竞赛,多项金奖,银奖和特等金奖。多年来李兴昌率弟子们分别参加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
贡茶开采仪式和
普洱市民族文化
中国艺术节,以及北京、
云南省,
天津市、
上海市世博会,
济南市等全国性展演活动,表演“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2009年12月23日,开办了“
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为弘扬和宣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谭元寿、
连丽如等60位非遗
传承人2013年6月6日获得“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在颁奖仪式上,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文化部非遗司司长
马文辉等共同为获奖传承人颁发奖杯和获奖证书。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仪式”今天在京举行。据悉,60位获奖非遗人中,今天实际到会的是59人,因为获奖的
蒙古族著名长调歌唱家、教育家
宝音德力格尔老师不幸于2013年5月28日去世。
在第七个“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设立“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薪传奖”,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进行表彰,对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社会激励机制,探索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规律的保护方式,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内在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蔡武部长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设立“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意义。他说:“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呈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薪传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工作机构首次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进行评选和颁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开拓了思路,丰富了内容,创新了方式。实践证明,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大型民营企业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出资设立‘中华艺文奖’基金之后,再次出资设立‘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更加体现其‘富而思进,回馈社会’的企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