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筛贝学名Mytilopsis sallei Reeluz ,中文异名萨氏仿贻贝。属
帘蛤目Beneroidae、饰贝科Dreissenidae。原产
中美洲热带海域,附着在
墨西哥的岩石和海藻场,在
委内瑞拉也有发现。现我国
福建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
海南省以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等地区有分布。
种群个体大小2~32mm。这种小型
瓣鳃纲软体动物门属饰贝类,其大小类似
凸壳肌蛤。但沙筛贝壳厚,肉质很小,食用价值不高。这种贝类生活力和繁殖力极强,生长迅速,能与其它养殖的贝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以及生活空间。导致养殖贝类减产。沙筛贝的大量繁殖,其大量的排泄物也将增加
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和水体缺氧。
【生物学特性】生活在水流不畅通的内湾或围垦的浅水。性成熟早,繁殖率高,生长发育快,能适应不同温度和盐度,甚至是高污染的环境。多数以壳长10~20mm的个体占优势,壳长30mm以上的老个体少见。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15年
巴拿马运河通航后,由船只将其带至
太平洋和
印度洋沿岸。后在印度东部海岸、日本内湾发现少量个体。台湾1977年在牡蛎田首次发现。1980年香港Tolo港发现一块
木船板上附着这种少量死壳,推测是
越南难民船带来的。1982年沙筛贝已在香港归化,在九龙尖沙咀西的政府船坞,该种几乎把土著的
纹藤壶(Balanus amphitrete)等完全排斥。除可能附着在船只上带入外,该种也可能在引入鲜活饵料或苗种时夹杂带入。该种入侵后,常常覆盖养鱼网箱、塑料筏子、绳缆及砖头沉子,密度可达5740~34360个/m2,严重影响当地的
渔业生产,并排挤当地物种,如
藤壶(Balanus sp.)、
牡蛎科(Crassostrea sp.)等。由于其肌肉和生殖腺小,几乎不能食用,当地渔民只好采集作为
锯缘青蟹的饵料,但售价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