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序列最清晰的古海岸遗迹。它是由
牡蛎科壳堆积而成的,从中可以反映出古
海湾的变迁。
天津市的牡蛎滩,无论从面积上,还是从厚度上,都是世所罕见的,如
宁河区西部东棘坨乡史庄子到姜庄子间的河道,以及宁河县东部靠近
京山铁路的裴庄,这两地牡蛎滩的规模、剖面层厚度、清晰度、壳体长度世所罕见,对海洋生态及海陆变迁等学科的研究具有宝贵的价值。
简介
牡蛎滩分布在
宝坻区南部和宁河县中部、东部地区,由海湾环境下的长重蛎和近江重蛎的尸积群和埋葬群组成,为距今5800~2200年前的产物。
牡蛎科生长在
潮间带下部和潮下带水面下,故将牡蛎层的顶面作为判定当时
海平面的标志之一。
宁河区的牡蛎滩呈带状东西向分布,表明当时
潮汐方向为南北向,与现代相近。面积最大的牡蛎滩在宁河县西部东棘坨乡史庄子到姜庄子间的河道中,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730米,面积73公顷。厚度最大的牡蛎滩位于宁河县东部靠
京山铁路的裴庄,牡蛎层厚度大于5米。牡蛎滩中牡蛎壳占90%以上,牡蛎壳个体直径最大者50厘米,最小者几厘米,与生长速度有关。尸积群以坐姿为主,埋葬群以卧姿、瓣壳为特征,反映当时
海湾比较宁静,海水清澈。2200年前
海平面比现今高出1米左右。
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由牡蛎滩、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和贝壳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其完整性、清晰性和典型性在国际上是罕见的,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牡蛎滩的规模、剖面层厚、清晰度、壳体长度堪称世界奇观。
特征
组构特征
主要为
近江牡蛎,次为僧帽牡蛎。底部主要附着在混合
花岗石及其风化土上,花斑状或褐红色。在
砾砂黏土上生长,
牡蛎科贝壳下伏小量磨圆。圆状
砾石,多为混合花岗岩或
混合岩。从附着层往上牡蛎贝壳富集,且个体硕大一般长达,剖面上从底部至中部几乎全为牡蛎贝壳,最上部混有极小量
松软土,砂土呈灰黑色、灰绿色,偶尔见
碳化植物碎屑,显示该牡蛎滩曾暴露成陆并被砂土掩埋。顶部生长着一层现代小牡蛎,上述牡蛎及上部所含的砂土都被胶结,形成坚实的牡蛎贝壳
海滩岩。
原生特征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的牡蛎贝壳大部分显示其原生特征,表现为个体直立,头部朝上双瓣并存,有的合拢,有的微张开,上下叠复生长,片状分布。
被扰动特征:部分
牡蛎科个体较混杂,有平卧状倾斜状,包裹有较多灰黑色砂土,如南侧边缘地带的二处古牡蛎贝壳多呈被扰动状,古森林中区北侧的浅滩也含两处与泥沙胶结被扰动过的牡蛎贝壳富集层。
形态
由于
地壳的振荡运动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海浪搬运泥砂多寡的不同,古牡蛎滩出露的厚度与分布面积也不同,因此受侵蚀的程度也不同。由于受海浪的严重侵蚀使得牡蛎贝壳
海滩岩破裂呈板状块块堆叠,有的破碎局部形成散乱的壳体堆积,有的牡蛎贝壳及下部附着的混合
花岗石风化土被海水侵蚀掏空,形成伞状、蘑菇状、洞穴状和桥状等。
牡蛎科滩呈间断的片状分布一些牡蛎壳体被海浪推移到岸边不同高潮线位置。在岸边形成条带状杂乱富集分布,牡蛎贝壳下伏磨圆大
砾石也大量被海浪侵蚀,搬运到近岸边的浅滩内形成具稀疏砾石分布的砾石滩。在近潮下带上部牡蛎壳体被侵蚀搬运后留下个个直立的原生牡蛎,构成仅出露牡蛎头部尖顶的与滩面齐平或稍高出滩面的原生牡蛎滩。
形成过程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牡蛎生长与留存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古环境变化:晚更新世陆相含
砾砂黏土,从原生牡蛎下伏有一定数量的磨圆砾石来看,海浸前七里海曾是水动力较强的河流环境。随后,七里海开始海浸,形成河口
海湾环境,当时
地壳以与水动型
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的速率上升,海水深度稳定,又由于当时七里海处海水沿着早期河流上溯海浸的海湾环境,水动力较弱,海岸环境稳定,沿岸具有一些径流水注入海湾,使得海湾内具丰富的营养液,七里海生长大量古
牡蛎科,形成宽广的晚更新世古牡蛎滩,从海底古森林中区两侧都分布有古牡蛎贝壳富集层看来,当时的古牡蛎滩连成一片,包括现今海底古森林中区地带当时也为牡蛎滩环境,宽广范围内都生长有古牡蛎。以后的一段时间内,
地壳以比水动型
海平面上升速率更高的速率快速抬升,含强古地震,海水退却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又成为陆地环境,古牡蛎滩成为
台地。在地壳抬升过程中,由于水流对松散的晚
更新世沉积的侵蚀剥蚀,加上强烈抬升所具有的崩岗作用,使得
深沪湾到处形成比古
牡蛎科滩滩面还低约的凹陷槽地或各种
洼地,期间古牡蛎滩台地和古牡蛎贝壳也大量地被侵蚀,古牡蛎滩台地被肢解破碎。地壳比较稳定,凹陷洼地内由于较易积聚水分和营养素且凹陷洼地朝东向阳,使得能生长大量古森林。后发生强古地震,生长古森林的凹陷洼地快速下沉到
潮间带海底,古森林快速死亡,部分被
海相沉积快速掩埋,残留的古牡蛎滩台地下沉到高于现今海面。
地震后,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主要为
潟湖环境,古森林遗迹进一步被泻湖沉积掩埋,又一次发生强古地震。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连同掩埋的泻湖沉积快速下沉到更深的海底,残留古牡蛎滩
台地快速下沉到潮下带海底和潮间带海域。由于
地壳的振荡运动和不同气候条件的变化,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和晚更新世古牡蛎滩遗迹时而被潮间带
海砂大部掩埋,时而在潮间带海底大部出露,被潮间带海浪侵蚀搬运,终于形成今天残留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和晚更新世古牡蛎滩面貌。
因此,牡蛎滩所以能在今天
潮间带出现,是由于在牡蛎滩形成后经历过快速的抬升使牡蛎滩快速离开海面不被海水过多侵蚀和不被
海相沉积掩埋。其他很多地方晚更新世海相沉积或由于缓慢抬升被海水侵蚀或由于地壳下沉,或由于水动型
海平面缓慢上升携带泥沙的覆盖,使得多被埋藏不能出露。虽然牡蛎滩在抬升高于海面形成牡蛎滩
台地,处于陆地暴露环境的过程中曾被大部侵蚀或剥蚀,但相当部分得到了留存。两次强古地震使得
地壳一次又一次快速下沉,也使得古牡蛎滩台地在晚
全新世快速下沉后,部分因快速下沉到潮下带海底而避过了
潮间带的高能激浪的侵蚀使能得到留存,部分回到潮间带海域。如果不是因为快速下沉,而是地壳缓慢下沉或水动型海平面稳慢上升,牡蛎滩台地也会被侵蚀而得不到留存,快速下沉回到潮间带海域的古牡蛎滩虽然其后经常地遭受到潮间带海浪的侵蚀,但因为回到潮间带海域的时间不长及回到潮间带后至今地壳较稳定,有时牡蛎滩被薄层泥沙覆盖 使得相当部分古牡蛎滩依然在潮间带
海滩留存,这些是牡蛎滩能在潮间带海滩较多地留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旅游季节
天津市虽濒临
渤海湾,但是,因为渤海湾是半封闭内海海湾,水体不大,对天津的气候影响也就比较小,所以天津的气候仍属于
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冬天受到蒙古高压影响,气候干燥寒冷,夏季则受到
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多雨,春季温暖多风,秋季凉爽,温度适宜。因此,天津的牡蛎滩最佳旅游时间是春末夏初和秋季两个时间段。
交通
由
塘沽区到
宁河区的牡蛎滩,到了
芦台街道汽车站之后,坐去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的车就可以,从塘沽的大连道汽车站有直达芦台的车。
价值
牡蛎滩与七里海和贝壳堤一起组成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现已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的牡蛎滩是极其珍稀的自然遗迹,是沧海桑田的真实纪录,对研究海洋学、湿地生态学等多学科具有重要价值。
天津市牡蛎滩是全新世以来
渤海成陆的重要产物和遗迹,牡蛎滩规模,只有泰国曼谷以北Pathumtani地区的和美国南
路易斯安那州Athafalaya湾Poill au Fer的牡蛎礁可与之相比,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象天津厚达5米的牡蛎堆积层。因此,该保护区在国际上海洋、
第四纪地质、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天津地区牡蛎滩的研究已有60年的历史,国内外学者竞相来这里考察、研究,并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这里已成为海洋、地质、地理等系统和院校研究海岸演变、古气候、湿地生态等学科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