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泌昌,是由刘和平创作的小说《大明王朝1566》及其同名电视剧中的反派人物。郑泌昌曾外放至地方任知县
知州,后任浙江布政使,浙江巡抚。在小说《大明王朝1566》中出现于第二章。
郑泌昌于嘉靖二十一年考中
进士,后授翰林院
编修,但被外放至地方任知县知州,十余年不得升迁。后来,他依附于严党第一智囊
罗龙文,在严党推行“改稻田为桑田”国策期间,郑泌昌经罗龙文举荐,任
浙江巡抚,听从严世蕃授意,伙同浙江布政使兼
按察使何茂才毁堤淹田,以便与江南织造局大太监杨金水和丝绸巨商
沈一石合作,以贱价兼并灾民的土地,贪墨受贿金额达几百万之多,此外还有田土赋税、盐铁课税、运河堤坝工程等诸多贪墨事迹,挑起了浙江地区的民怨和抗议。嘉靖帝追缴其贪款后,郑泌昌被判下狱,并因毁堤淹田和通倭罪行,被斩立决,家产被抄没。
郑泌昌的性格主要体现为权力欲望强烈、利己主义、缺乏道德底线和机会主义。他是一个以谋取个人私利为重,不择手段的典型角色,对他人的利益和
社会正义漠不关心。而
海瑞在审问郑泌昌时,引导他说出宫中的真相。也是借郑泌昌之口揭露了明朝的贪腐现状。这一角色在2007年播出的电视剧《
大明王朝1566》中由
甘雨饰演,在电视剧第二集出场。
形象设定
身份设定
郑泌昌在《
大明王朝1566》是一名贪官,嘉靖二十一年
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外放至地方任知县知州,后任浙江布政使,浙江巡抚。“改稻为桑”失败后,郑泌昌贪墨事发,被革职查办。
外貌特征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郑泌昌以作为
浙江省巡抚以明朝红色官服出镜,戴管帽,蓄胡子。
性格特征
郑泌昌的性格特征主要体现为权力欲望强烈、利己主义、缺乏道德底线和机会主义。他是一个以谋取个人私利为重,不择手段的典型角色,对他人的利益和社会正义漠不关心。
主要经历
郑泌昌首次出现在《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的第二集,小说第二章节。郑泌昌是嘉靖二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外放至地方任知县知州,十余年不得升迁。后依附于严党第一智囊
罗龙文,任浙江布政使,在严党推行“改稻田为桑田”的国策期间,郑泌昌经罗龙文举荐接替胡宗宪任浙江
巡抚。
在“改稻为桑”过程中,郑泌昌听从
严世蕃授意,伙同浙江布政使兼
按察使何茂才毁堤淹田,以便与江南织造局大太监杨金水和丝绸巨商
沈一石合作,以贱价兼并灾民的土地,贪墨受贿金额达几百万之多,此外还有田土赋税、盐铁课税、运河堤坝工程等诸多贪墨事迹,挑起了浙江地区的民怨和抗议。
嘉靖帝为了稳定东南局势,下令追缴郑泌昌及其同谋的贪款,郑泌昌被判下狱。在被
海瑞提审的过程中,郑泌昌道出自己贪污的缘由,他声称:文官袍服上绣的是禽,武官袍服上绣的是兽,自己作为大明朝一个
大学士,一年的俸禄才一百五十八两,当上巡抚一年的俸禄也就一百余两,即使是一头鹰一只虎靠这些俸禄也吃不饱,穿上这身袍服,没有一个不是衣冠禽兽。最终郑泌昌因毁堤淹田和通倭的罪状,被判斩立决、抄没全部家产(电视剧第二十九集,小说第二十五章)。
关系设定
以上信息来源:
形象分析
郑泌昌是一个典型的权利欲望强烈的官员形象。他的人物发展经历展现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和堕落。首先,作为一个嘉靖二十一年的进士,郑泌昌开始他的官场生涯,但十余年来未能有所晋升,这可能使他对晋升和权力的渴望更加迫切。当他依附于严党的智囊罗龙文后,他的命运似乎有所改变,被任命为
浙江省布政使,掌握了一定的权力。然而,郑泌昌的性格特点逐渐显露出来,他在推行“改稻田为桑田”的国策期间,听从
严世蕃的指示,参与了一系列的贪污腐败行为,包括毁堤淹田、受贿等。这表明他为了个人私利,不惜伤害民众的利益,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尽管在最后被判处死刑之前,他试图辩解自己的行为,但这种自辩更多地显示了他对权力和财富的贪婪,以及对自己行为的不道德辩解。
在《大明王朝1566》中,编剧的创作主旨是借海瑞之口,痛陈封建专制弊端,批判家国不分的体制。以此说明在明朝体制下,贤臣能力无法施展,处处掣肘,即使有张居正、胡宗宪这样的贤臣也无法避免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而海瑞在审问郑泌昌时,引导他说出宫中的真相。也是借郑泌昌之口揭露了明朝的贪腐现状。
电视剧形象
相关评价
郑泌昌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这正应了既为大历史学家又为大历史剧作家的郭沫若先生的经验之谈: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而历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审美之旅 仲呈祥文艺评论选》评)
巨蠢小人的嘴脸。——(《大明王朝1566 下》评)
诽谤圣上正可见郑泌昌、何茂才已经是无父无君之人,这样的人才会干下这么多祸国殃民的罪孽。——(《大明王朝1566 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