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子
负责传递强核力规范玻色子
胶子,是理论上预言夸克之间的色SU(3)对称性的规范场的量子,共八种,质量为零,自旋为,具有色量子数,被认为是传递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的粒子。但直到目前为止,实验上还没发现自由胶子。
存在的证据
在1968年的电子对质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中,就观察到可能存在有胶子的迹象。实验表明,质子中有着点状的物质,然而,质子的能量,只有一半由带电的点状物质所携带,其他一半则由中性的、无电磁相互作用的组分所携带。在夸克模型中,这些带电的点状物质被解释作夸克,中性的组分就是胶子。在J/ψ粒子发现之后,又发现了一系列由正反c夸克构成的偶素。实验上测得的粲偶素ηc(赝标粒子)和J/ψ粒子(矢量粒子)的寿命比,与由组成它们的正反夸克通过两个或三个胶子进行衰变(图1)的图像计算的结果相符。这可以作为一种间接的佐证。1981年,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实验中发现的三喷注现象,可以解释为正反夸克(q,)及胶子(g)引起的(图2)。更为直接的证明,有待于胶球的发现。按目前的理论,虽然胶子有色,但由于胶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它们可以结合成“无 色”的复合态─胶球。它们的质量的量级为GeV/c2,其存在在实验上的证实将有助于对胶子的进一步认识。
1979年夏季,DESY的PETRA实验也观测到一个三喷注现象,被解释为正反夸克胶子的韧致辐射。后续的TASSO,MARK-J,冥王星等实验陆续证实了此观测。
另外,在1996至2007年间,H1与ZEUS探测器实验对质子中胶子的数分布和动量分布进行了测量。HERMES以及HERA实验研究了胶子组份对质子自旋的贡献。
迄今为止,实验上并没有发现自由的夸克粒子。现代的观点认为色自由度在通常情况下被禁闭起来(夸克禁闭),所以自由的夸克由于携带色荷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受色量子数和味道量子数的约束从而联会成无色的强子态,这被称为夸克禁闭现象。然而,在Fermilab实验中已经显示出单一顶夸克产生的迹象(实际上仍然是配对产生,不过其中正反夸克具有不同的味道数)。实验上还未确证胶球的存在。
2000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SPS的重离子对撞实验声称观测到退禁闭现象,他们发现一种全新的物态,即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由于没有像在强子中夸克胶子之间那么强的相互作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非常类似于一种液体的存在。2004年至2010年,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RHIC)的四个同时期开展的实验也宣布发现了夸克胶子带电粒子体态。2010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三个实验ALICE,ATLAS,CMS也宣称证实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态的存在。
一般性质
在物理学中,胶子是一种负责传递强核力的玻色子。它们把夸克‘捆绑’在一起,使之形成质子中子及其他强子
胶子是矢量规范玻色子,如同光子,它的电荷为0,自旋为1,但胶子本身带有色荷,可以产生强相互作用。为了满足局域规范不变性,胶子的质量必须为零,所以每一种胶子与光子一样具有两种偏振态。
描述夸克及胶子间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叫量子色动力学(QCD)。量子色动力学告诉我们,夸克之间发生强相互作用通过交换胶子实现,而当两个夸克交换胶子时,它们自身携带的颜色也会同时改变。因胶子本身带色荷,所以胶子除了传递强相互作用之外,胶子与胶子之间也会有强相互作用,这一点不同于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光子,光子由于不带电荷,所以光子与其自身并没有相互作用。胶子具有自相互作用这一性质使得物理学家对强核力的数学分析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
在量子色动力学中,夸克具有三种不同的色荷,通常称为:红色、蓝色与绿色;反夸克具有三种不同的反色荷:反红色、反蓝色与反绿色。以数学上群论的观点看,量子色动力学作为一个规范理论,其对应的规范群是特殊幺正群SU(3)。夸克作为SU(3)群的基础表示引入,所以携带三种不同的色荷;而胶子则属于SU(3)群的伴随表示,其维度为8,所以我们说胶子共有8种。通俗地讲,我们可以认为胶子同时具有色荷与反色荷,三种色荷与三种反色荷组合共有九种可能。
与色禁闭现象
胶子本身带有色荷而产生强相互作用。胶子间自相互作用使得色场可以形成弦状体,通常称为“通量管”(熔剂 tube)。通量管两端连接着夸克。像弹簧一样,当通量管被拉长时,需要耗费能量,且随着通量管的长度增加能量成线性增长。夸克正是通过这种机制被囚禁于强子内部。当通量管被拉到足够长时,通量管会断裂,并在断裂处产生一对新的正反夸克,与原有的夸克联会分别形成强子态,这样形成的粒子仍然是无色的。
胶球
胶球是纯粹由胶子组成的强子束缚态。胶球在理论上之所以能存在是由于胶子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要注意的是,与介子、重子等其他已知的强子态一样,胶球本身也不带色,即色中性。理论上有许多可能的胶球态,但都还未被实验确证。
参考资料
关于胶子喷注的一些性质.知网空间.2020-05-16
目录
概述
存在的证据
一般性质
与色禁闭现象
胶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