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经略》是被人誉为中国兵学通论的一部明代兵书,史论结合,以论带史,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中国古典兵学的基础理论。
书籍简介
《草庐经略》一般著录为无名氏撰。有的题明黄之瑞撰,可能据题黄之瑞辑的《草庐经略舆图总论》著录(关于《草庐经略舆图总论》下文讨论)。还有的题
黄启瑞撰,不可考。从书名上分析,作者将自己的兵书起名为《草庐经略》,无异是以隐居茅庐的
诸葛亮自命,所以,他当是一位隐士。本书具体成书年代亦不可详考。但据书中所记内容推断,它当成书于明
万历初年。其根据是:(一)作者称
明朝为“国朝”,称
朱元璋为“高皇帝”,称明朝初年为“国初”;(二)书中专有“御倭”一节,记述了
嘉靖以来的
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总结了
戚继光、
俞大猷的抗倭经验;(三)辑有《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中的内容及戚继光的用兵实例;(四)书中虽有“平蛮”、“平羌”专篇,但未言及万历以来明与
后金的战事。所以本书成书上限应在
隆庆以后,下限应在万历中期以前,大约在万历初年。
内容简介
《草庐经略》十二卷。
乾隆抄本作八卷,
爱新觉罗·旻宁抄本作六卷。卷下分篇,全书共一百五十二篇。每篇体例类同《
百战奇法》、《白毫子兵* 》等兵书,先进行理论阐述,然后引用古代战例,或用兵故事及兵家言论,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全书内容比较丰富,对战争的目的、战略战术、治军用将、阵法训练、
火器制造、赏罚原则、阴阳
占卜、屯田粮饷等军事上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论述,既有对古代优秀军事思想的继承和阐发,又有对明代战争经验的总结。其详细篇目如下。
卷一:操练、丁壮、精器械、习技艺、教部阵、训将、忠义、任贤、拊循、军刑、军赏。
卷二:将谋、将勇、将勤、将让、将信、将廉、约己、戒骄、责己、受善、致身、一众、选能、料敌。
卷三:远略、战权、部分、号令、军容、誓师、阴阳、禁祥去疑、矫言定众、假托鬼神、粮响、屯田、谨粮道、因粮于敌、地形、诡谲。
卷四:恩信、果断、持重、迅速、贵和、尚暇、尚静、尚秘、尚忽、尚整、冶力、治气。
卷五:用众、用寡、正兵、奇兵、
车兵、骑兵、步兵、进兵、退兵;
卷六:客兵:、主兵、形人、虚实、击虚、避实、立营、军号、斥、间谍、乡导、督战。卷七:救援、攻营、袭人、致人、伏兵、防伏,游兵、疑兵、招抚、受降。
卷八:禁暴、逐利、乘胜、应卒、因势、出困、严备、内应、安众、愚众、虚声、先声。
卷九:击强、击众、度险、薄险、守险、奇险、筑险、间道、误敌、怒敌、饵敌。
卷十:疑敌、骄敌、懈敌、饥敌、待敌、薄敌、离敌、追敌、蹑敌、诳 敌、火攻。
卷十一:水战、山战、隘战、野战、夜战、暑战、雨战、风战、烟战、分战、迭战、死战、逆击、必战、邀击、横击、夹击、反击。
卷十二:首尾击、击后、掩击、突击、制突、先击强、先击弱、用弩、备边、御戎、平蛮、御倭、平羌、平盗、定乱、居功。
评价
《草庐经略》是明代后期在军事理论方面较有成就的一部兵书小它对历代用兵经验进行了条分缕析,归纳概括,结合战例加以阐述,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战争观
在战争观方面,它主张兴“仁义”之师,“禁暴安民”。认为战争的目的不是“以杀为务”,“要在平走安歇。”“兵之兴也,所以遇乱安民也。暴而不禁,是滋之乱,而民愈不安,殊菲从来征伐本意。故王者之师,倡仁而战,扶义而征。”(卷八)所以,它特别强调军队不要扰民,“师到之处,无暴神祇,无行田猎,无毁土坟,无墙屋,无焚林木,无掘丘坟,无取六畜、禾黍、器械,无掠妇女,见其老幼慰归无伤,虽遇壮者,不可无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秋毫无犯,市肆不易,皆由主将禁戒之严,故其下奉命而不敢违也。”(卷八)
训练方面
在训练方面,它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国家最大的弊端是不讲操练,不仅将“操练”列于全书之首,而且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从古国家巨弊,莫巨乎平时武备废弛:卒闻有警,招募而即使之战也。”(卷一)认为“善操之将即善战之将。”(卷一)强调只有平时搞好训练,战时才能杀敌立功,“在上选器械教师,咸备三令五申,驱而用之,必能临阵杀贼,为国报效。”(卷一)对于训练的内容,认为并非只练步伍阵法,还必须练艺,练耳目,练心,练胆气,“第操之云者,非止操步阵也。操其技艺使之精熟,操其耳目使之不惊,操其心志使之不乱,操其胆气使之外不畏敌,内不爱身。”(卷一)对于教艺,它又反对教只能看不能战的“花法”,要求教能临阵杀敌的“正法”
2 草庐经略舆图总论
将帅选拔方面
在将帅选拔方面,主张任人唯贤。认为“任贤”是“军中之首务”。“一贤可退千里之敌。”(卷一)强调要知人善任,“不患世无人而患不知人。不患不知人而患知之而不能用,知而不善用之与无人等。”(卷一)对于将帅的条件,它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较详细地阐发,提出将帅要有谋,能先谋而后战;要有大勇,能柔能刚,临危不惧,虽折而气不挫;要勤勉,千纲万目,事必躬亲;要不居功,能推功、让能、避誉;要有信用,云赏则赏,当罚必罚;要廉洁,不贪利,不受赂;要严于律己、身先士卒;要戒骄戒躁;要善于倾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要有献身精神,不怕死;要善于用人;要善于料敌,具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它还重申了要给将帅机断之权的传统思想,指出“君必假之以不御之权,然后可以奏师中之吉。”(卷二)战场上的进退、缓速、战守、赏罚等,一律由大将决定。对于将帅与士卒的关系,提出“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兵将相习。”(卷一)
赏罚方面
在赏罚方面,主张公平合理,区别对待,“小犯则宥,大犯则诛;无心之犯则看,有心之犯则诛。持之衡平,济以机术,用法虽严,军中咸服矣。”(卷一)强调赏贵及时,贵小,贵速,贵溢,贵公,贵信,贵不滥。“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卷一)
关于奇正的解释,它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认为以往所谓以聚为正,分为奇;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以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以受之于君为正,将所自出为奇;
曹操的以向正中青为正,以旁击为奇;己二而敌一则以一术为正,一术为奇;己五而敌一,则以二术为正,三术为奇;以及
李靖的正而无奇则守将;奇而无正则斗将;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等诸家之说,虽然都是正确的,但都是讲的奇正之常。而奇正之妙是“相生”、“
相变”“正生奇”,“奇归
于正”。指出“孙子之言奇正之变也,非道其常不足以辩奇正,非极其变,不足以尽奇正之妙也。正者,其阵堂堂,其队整整,退如山移,进如不可当,前却有节,左右应麾,可以更休而迭战,可以致远而无弊,敌人卒来撼之而不动,敌人暗袭当之而不乱,由此而变化不测,倏忽无常,是以正生奇也。纷纷坛坛,斗乱而不可乱,混混饨饨,形圆而不可败,是以奇归于正也。奇正之用其无穷矣。”(卷五)它还认为,“兵无奇不胜,故将非奇不战。”“善用兵者,临阵出奇,因敌制胜。”(卷五)
人事与阴阳的关系方面
在人事与阴阳的关系方面,它以朴素
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阴阳
占卜之类的东西,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假借鬼神辅助用兵。尖锐指出:“夫天官时日之禁忌,元象物兆之吉凶,其属人创造者,本驾诞以为使愚之计。即朕若冥定者,其转移又在人事之勤,未有真倚仗鬼神,拘依俗禁,侈谈奇门遁甲,金甲神将,而可为决胜之策者。”(卷三)所以,主张先修人事,禁祥去疑,“夫兴国之君,先修人事,人事既修,我操其必胜之势。即天象茫茫,尚不可拘,况卜兆时日,何足深信,而乃簧惑于此,自失机会。”(卷三)指出:“太乙可知,而不可恃。”(卷三)
阵法运用方面
在阵法运用方面,既主张学古法,又反对泥古法,指出:“自古未有无方医,斯无不依古法之兵,第合法而不胶于法可也。”但是,“若区区依古法以求胜,愚将也。”(卷一)
其他方面
此外,它在激励士气、解决粮饷等方面也有很好的见解。如认为养气之道在于“休众享士,大将鼓舞而率作之。俾相勉以忠义,相贤以威武,相劝以建绩,相激以犯难,相惭以无功,相耻以退却,相怒以敌骄,相指以敌脆,人人无不毗裂发竖,万夫必往,则气斯胜矣。”(卷四)解决粮饷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久守则须屯田,进击则谨粮道,深入则必因粮于敌。”(卷三)
《草庐经略》对古代军事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刻的阐述,而且间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清宋庆在序言中说:本书“逐条论断,最为审密。”“近时《
武备志》、《读史兵略》诸书虽该博过此,而精当逊之,亦谈兵者不可缺少之书。”(宋氏排印本序)民国年间有人甚至称其为“中国兵学通论”。
本书始以抄本行世,现存较早的抄本有
康熙、
乾隆抄本。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
伍崇曜据曾冕士广文所藏抄本刊行,收入《
粤雅堂丛书》。清
光绪年间
蓬莱宋氏、成都志古堂据粤雅堂丛书本重排和重刻。后来又被收入《申报馆丛书续集》、《
丛书集成初编》。民国年间,新建出版社将其改名为《中国兵学通论》印行。
另外,民国年间石荣* 辑印的《蓉城仙馆丛书》收录有《明代秘籍三种·草庐经略舆图总论一卷》,题
黄州府黄之瑞纂辑。根据屠梅君京卿藏频阳骨仙氏
康熙帝壬戌(1682年)抄本著录。黄之瑞生平不详,骨仙氏抄本叙只言其曾将此书献给先某公楚中丞。据寇息亭考证,骨仙氏“盖得之某中丞之子孙。其抄本在
康熙壬戌,考壬戌为康熙二十一年,以此推之,黄氏干某中丞当确在明代无疑。”(寇息亭跋)但黄之瑞是否是《草庐经略》的作者,不可定。《草庐经略舆图总论》是一部军事地理著作,分别论述京师和各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共15篇:
北京市、江南、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湖广、
河南省、
山东省、
山西省、
陕西省、
四川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
贵州省。原书有图,后人抄录时,“云图不精,遂未并绘。”(寇煜跋)今存本图失传。本书与《草庐经略》从体例到内容均不相同,似非一书。但本书从地理的角度研究军事,综述方舆形势之沿革,统观历代之兴亡,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读史方舆纪要》似仿其例。”(《草庐经略舆图总论跋》,又见《寇息亭集》)。
其他书籍评价
中国明代分类论述治军和作战等问题的兵书。无名氏(一说黄之瑞,一说黄启瑞)撰。成书时间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先有抄本流传,今存清康熙抄本、
乾隆抄本;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1821~1850)收入《
粤雅堂丛书》,
光绪年间(1875~1908)单独抽出付梓。该书共12卷,152篇。每篇正文论述理论,附史事以为例证,间有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内容广泛,涉及练武演阵、选才用贤、行赏用罚、将帅修养、设计定谋、车骑步兵的应用及各种战法等方面。基本观点是:①战争的目的是遏乱安民,王者之师要为仁义而战。②军事训练关系到国家命运,"从古国家巨弊,莫巨乎平时武备废弛";军队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打仗,所以"善操之将即善战之将"。军事训练的内容包括练阵法、技艺、耳目、心志、胆气等,求精和实用,反对只供"饰观"的"花法"。③任贤使能。任贤为"军中之首务",对准备委以重任的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万一谤言入耳,未可遂以为非",应该"默而听之,徐而索之",考其真伪。对提拔的普通人,"不可以常情窥,亦不可以常例拘"。用人要"因能而器使",惟视其长。④将领要以忠义为立功建绩之本,具有以下品质:有谋有勇,勤于任事,推功、让能、避誉,言而有信,廉洁奉公,与士卒同甘苦而心忘其贵,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护其短,力戒骄心,善于集思广益,舍生取义勇于献身,团结部属使之万众一心。⑤用兵作战,反对愚将式的"近利而遗远略",而应有"制胜万全之道","洞达利害,兼览始终";主张因势利导,因敌制胜,灵活用兵而无定局,"合法而不胶于法";重视用奇,"将非奇不战";持重待机,避实击虚,"宁蓄锐无浪战,宁斗智无斗勇,即战在可胜可败之间亦必不战",遇到强敌,更应"持久以待其衰"。⑥天官时日之类,只可利用来激励军士,迷惑敌人,而不可恃为决胜之策。主张先修人事,"人事既修,我操其必胜之势"。⑦抵御倭寇,"与其阻水列阵御之陆地,不若御之水上;与其御之内洋,不若出洋远哨御之外洋"。《草庐经略》广采前人旧说,间有作者的创见,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基本理论;文字简约,论述翔实,特别是对战略战术等,从不同的侧面分析比较,为后世所重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