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
2009年南海出版社出版图书
《逝去的武林》为李仲轩先生口述,徐浩峰整理的一部的关于中原地区武术界的故事,作者以中华武术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个见证者身分,以七十余年的武术实践向读者口述最真实动人的武林故事。
该书于2009年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内容简介
中华武术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个见证者,以七十余年的武术实践向您口述最真实动人的武林故事,揭示中国武道的无上境界其实就是“禅”的境界。
抗击八国联军英烈之后、三大武学宗师的闭门弟子,34岁退隐江湖、文革时期倍受迫害、10余年天津市劳动改造,西单守门近50年的一位老者却是中原地区武术界的一位至尊前辈。
一代武学宗师,为什么竟甘愿做西单商场一个普通的看门人?而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大公无私地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此书讲述世人不知道的武林故事,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在不经意间,人们也许会忽然明白,中国人,原来竟也是尚武的!
一代形意拳大师,为什么甘愿做一个普通的看门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本书讲述一个真实的武林,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书中有武林旧事,有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中华武术所独有的训练体系。
本书口述者李仲轩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碌、尚云祥薛颠门下,深得形意拳大义;后隐于市井几十年,不为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所侵扰,洁身自好;及至晚年,机缘巧合之际,娓娓道来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传统武术界的人物风貌图,并透露了许多从前秘而不宣的练武秘技。滴水映月,令后学者得以窥见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作者简介
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区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武林名号“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均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场身份”的门规,放弃做官机会。34岁自武林退隐,晚年在北京西单的一家电器商店看门为生。因遵守与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
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拳理,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在海内外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作者生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个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就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李仲轩的三位师父唐维禄、尚云祥、薛颠是民国武林的巅峰人物,其在武林的地位与当时张大千与徐悲鸿在美术界的地位相当
第一,他见证了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第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武林风貌,纪录了许多武人武事
第三,书里有技术、有经验、有做人的道理,其立意很高,传达了中原地区武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
第四,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沟通在一起,说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第五,明清之际,一个叫姬际可的人无意在一破庙发现了半卷《武穆遗书》,并由此创建了内家拳的第一个拳种——形意拳。此后,这半卷《武穆遗书》一直作为形意拳的镇派之宝被传下去。金庸在他的名著《射雕英雄传》里就用了这个典故,《逝去的武林》一书刊登了现存的《武穆遗书》的习武口诀。
图书目录
代序
李仲轩自传
荣辱悲欢事勿追
唐门忆旧
丈夫立身当如此
乃知兵者是凶器
五台雨雪恨难消
总为从前作诗苦
别来几春未还家
尚门忆旧
入门且一笑
师是平淡人
把臂话山河
使我自惊惕
功成无所用
这般清滋味
曹溪一句亡
雕虫丧天真
杀人如剪草
大道如青天
长剑挂空壁
我与日月同
掩泪悲千古
薛门忆旧
世人闻此皆掉头
心亦不能为之哀
处事若大梦
困时动懒腰
欲济苍生忧太晚
薛师楼下花满园今日竞无一枝在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一生傲岸苦不谐
万言不值一杯水
仰天大笑听秽语我辈岂是草木人
君不见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附一《岳武穆九要》
附二《内功四经》
编者的话
后记
2006年的11月,《逝去的武林》出版,承皓峰先生关意,特加一则“鸣谢”,说李仲轩老人文章的面世,“是由《武魂》杂志常学刚先生首次编辑发表,并提议开设系列文章”。
于是,我就和这本被赞为“奇人高术”的书有了关系,乃至沾光,居然也被一些读者当成了慧眼识珠的高人。
当然,所谓“慧眼”“高人”之类,于我实在是并不沾边,但想想十余年前发生的这段“文字缘”,却又不是全无可忆。若让现在说一说感受,大概“可遇不可求”这几个字,还比较贴切。
在与李仲轩老人交往的过程中,令我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能见上老人一面。
现在想来,因为替仲轩老人编辑系列文章且待人还算诚恳的原因,我大概已是老人心目中一个很近的朋友了。老人多次让徐浩峰带话给我,说视我为朋友,要请客相见,并在来信中表示:
贵刊以诚待我,我也以诚待贵刊待您。
萍水相逢,多蒙照顾,心下感激。
您对文章的支持,是难得的知遇之缘,我们会珍惜!
然而,对这份情谊,我却没有珍惜,因为我的无知、懒惰和假清高,最终也没有与仲轩先生见上一面。我无知,不理解仲轩老人时隔五十年“重出江湖”之后,期待与他的武林重逢之情;不理解老人因现实落差,而对真情实意倍加渴求。也不知道老人在上面那些信中对我表达的情谊,其实是老人在呼唤他的那个武林。这一切,真应该早点懂得,可惜那时我不懂。手头只有仲轩老人赠给我的几张照片,斯人已逝,情谊长存。当时我不懂,现在我懂了,在这里,向李老的那个“武林”致敬! 2013年3月19日草成
参考资料
逝去的武林.豆瓣读书.2023-11-0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生平
图书目录
后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