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畴
物理学学科中的概念
磁畴(Magnetic 蛋白质结构域),理论是用量子理论从微观上说明铁磁质的磁化机理。所谓磁畴,是指铁磁体材料在自发磁化的过程中为降低静磁能而产生分化的方向各异的小型磁化区域,每个区域内部包含大量原子,这些原子的磁矩都像一个个小磁铁那样整齐排列,但相邻的不同区域之间原子磁矩排列的方向不同,如图所示。各个磁畴之间的交界面称为磁畴壁。宏观物体一般总是具有很多磁畴,这样,磁畴的磁矩方向各不相同,结果相互抵消,矢量和为零,整个物体的磁矩为零,它也就不能吸引其它磁性材料。也就是说磁性材料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对外显示磁性。只有当磁性材料被磁化以后,它才能对外显示出磁性。
简介
分子或原子是构成物质材料的基元,基元中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运转形成了电流,该电流产生的磁场,使每个基元都相当于一个微小的磁体,由大量基元组成一个集团结构,集团中所有基元产生的磁场都同方向整齐排列,这样的集团叫做磁畴。在居里点以下,在大块铁磁性亚铁磁性(见铁氧体)单晶体(或多 晶体中的晶粒)中,形成很多小区域,每个区域内的原子磁矩沿特定的方向排列,呈现均匀的自发磁化。但是在不同的区域内,磁矩的方向不同,使得晶体总的磁化强度为零。这种自发磁化的小区域也称为磁畴。
图为用粉纹法在Fe单晶的(001)面上观察到的磁畴结构,磁化方向已用态射表示出。
在铁磁性物质内部,由于原子的磁矩不等于零,每一个原子的表现就好似微小的永久磁铁。假设聚集于一个小区域的原子,其磁矩都均匀地同向平行排列,则称这小区域为磁畴或皮埃尔·外斯畴(Weiss 论域)。使用磁力显微镜(magnetic force 显微镜),可以观测到磁畴。
磁畴的种类分为:a)单独磁畴。b)两个异向磁畴。c)多个磁畴,最小能量态。磁畴所生成的磁场以带箭头细曲线表示。磁化强度以带态射粗直线表示。
三种铁磁性物质:纯铁、硅铁和钴,磁畴结构如图。纯铁(图a)的磁畴结构为迷宫形状,硅铁(图b)则是针叶形状,钴(图c)的磁畴结构与纯铁和硅铁都不相同。
磁畴的形状、尺寸、磁畴壁的厚度由交换能、退磁场能、磁晶各向异性能及磁弹性能来决定。平衡状态的磁畴结构,应具有最小的能量。
原理简析
在铁磁质中相邻电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很强的“交换耦合”作用,在无外磁场的情况下,它们的自旋磁矩能在一个个微小区域内“自发地”整齐排列起来而形成自发磁化小区域,称为磁畴。在未经磁化的铁磁质中,虽然每一磁畴内部都有确定的自发磁化方向,有很大的磁性,但大量磁畴的磁化方向各不相同因而整个铁磁质不显磁性。如图所示。
磁畴的存在是能量极小化的后果。这是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和叶津·李佛西兹(Evgeny Lifshitz)提出的点子。假设一个铁磁性长方体是单独磁畴(图a),则会有很多正磁荷与负磁荷分别形成于长方块的顶面与底面,从而拥有较强烈的磁能。假设铁磁性长方块分为两个磁畴(图b),其中一个磁畴的磁矩朝上,另一个朝下,则会有正磁荷与负磁荷分别形成于顶面的左右边,又有负磁荷与正磁荷相反地分别形成于底面的左右边,所以,磁能较微弱,大约为图a的一半。假设铁磁性长方块是由多个磁畴组成,如图c所示,则由于磁荷不会形成于顶面与底面,只会形成于斜虚界面,所有的磁场都包含于长方块内部,磁能更微弱。这种组态称为“闭磁畴”(closure 蛋白质结构域),是最小能量态。
当铁磁质处于外磁场中时,那些自发磁化方向和外磁场方向成小角度的磁畴其体积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大而扩大并使磁畴的磁化方向进一步转向外磁场方向。另一些自发磁化方向和外磁场方向成大角度的磁畴其体积则逐渐缩小,这时铁磁质对外呈现宏观磁性。当外磁场增大时,上述效应相应增大,直到所有磁畴都沿外磁场排列达到饱和。由于在每个磁畴中个单元磁矩已排列整齐,因此具有很强的宏观磁性。
性质
居里点以下,铁磁或硫酸亚铁磁材料内部存在很多具有各自的自发磁矩且磁矩成对的小区域。这些小区域排列的方向紊乱,宏观上这些小区域的集合体在外界表现出整体磁矩为零,不显磁性的现象。这些小区域即称为磁畴。磁畴之间的界面称为磁畴壁(magnetic 蛋白质结构域 wall)。当有外磁场作用时,磁畴内一些磁矩转向外磁场方向,使得与外磁场方向接近一致的总磁矩得到增加,这类磁畴得到成长,而其他磁畴变小,结果是磁化强度增高。随着外磁场强度的进一步增高,磁化强度增大,但即使磁畴内的磁矩取向一致,成了单一磁畴区,其磁化方向与外磁场方向也不完全一致。只有当外磁场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所有磁畴中磁矩的磁化方向才能全部与外磁场方向取向完全一致。此时,铁磁体就达到磁饱和状态,即成饱和磁化。一旦达到饱和磁化后,即使磁场减小到零,磁矩也不会回到零,残留下一些磁化效应。这种残留磁化值称为残余磁感应强度(以符号Br表示)。饱和磁化值称为饱和磁感应强度(Bs)。若加上反向磁场,使剩余磁感应强度回到零,则此时的磁场强度称为矫顽磁场强度或矫顽力(Hc)。
从物质的原子结构观点来看,铁磁质内电子间因自旋引起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强烈的,在这种作用下,铁磁质内部形成了一些微小的自发磁化区域,叫做磁畴。每一个磁畴中,各个电子自旋磁矩排列的很整齐,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磁性。磁畴的体积约为10 m ~10 m ,内含约10 ~10 个原子。在没有外磁场时,铁磁质内各个磁畴的排列方向是无序的,所以铁磁质对外不显磁性。当铁磁质处于外磁场中时,各个磁畴的磁矩在外磁场的作用下都趋向于沿外磁场中的磁化程度非常大,它所建立的附加磁场强度B'比外磁场的磁场强度B在数值上一般要大几十倍到数千倍,甚至达数万倍。
移动
相邻磁畴的界限称为磁畴壁,磁畴壁是一个过渡区,具有一定的厚度。磁畴的磁化方向在畴壁处不能突然转一个很大的角度(主要有180°和90°两种),而是经过畴壁一定厚度逐步转过去的,即在这个过渡区中原子磁矩是逐步改变方向的。畴壁内部的能量总比畴内的能量高,壁的厚薄和面积大小都使它具有一定能量。
结构
磁畴的形状尺寸。畴壁的类型与厚度总称为磁畴结构。同一磁性材料,如果磁畴结构不同,则其磁化行为也不同,所以磁畴结构不同是铁磁性物质磁性千差万别的原因之一。磁畴结构受到交换能、各向异性能、磁弹性能、磁畴壁能、退磁能的影响。平衡状态时的畴结构,这些能量之和应具有最小值。
根据自发磁化理论,在冷却到居里点以下而不受外磁场作用的铁磁晶体中,由于交换作用使得整个晶体自发磁化达到饱和,显然,磁化方向应该沿着晶体的易轴,因为这样交换能和磁晶能才都处于最小值。但因为晶体有一定的大小与形状,整个晶体均匀磁化的结果必然产生磁极,磁极的退磁场却给系统增加了一部分退磁能。对于“单畴”从能量观点,把磁体分为n个区域时。退磁能降为原来的1/n,减少退磁能是分畴的基本动力。但由于两个相邻磁畴间存在畴壁,又需要增加一定的畴壁能,因此自发磁化区域的划分不能无限小,而是以畴壁能及退磁能相加等于极值为条件。为了降低能量。晶体边缘表面附近为封闭磁畴,它们使得退磁能降为零。一个系统从高磁能的饱和组态变为低磁能的分畴组态,从而导致系统能量降低的可能性是形成磁畴结构的原因。
对于多晶体来说晶界,第二相。晶体缺陷、夹杂,应力、成分的不均匀性等对畴结构有显著的影响。每一个晶粒会包含许多畴,在一个磁畴内,磁化强度一般都沿着晶体的易磁化方向。对于非织构的多晶体,各晶粒的取向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晶粒内部磁畴的取向是不同的。为了减少退磁场能,在夹杂物附近会出现附加畴。在平衡状态时,畴壁一般都跨越夹杂物。
温度影响
从实验中我们得知,铁磁质的磁化和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磁化能力逐渐减小,当温度升高到某一温度时,铁磁性就完全消失,铁磁质退化成顺磁质。这个温度叫做居里点或叫居里点。这是因为铁磁质中自发磁化区域因剧烈的分子热运动而遭到破坏,磁畴也就瓦解了,铁磁质的铁磁性消失,过渡到顺磁质,从实验知道,铁的居里温度是1043K,78%坡莫合金的居里温度是873K,45%坡莫合金的居里温度是673K。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原理简析
性质
移动
结构
温度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