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琦,男,
汉族,1956年出生,浙江义乌人,民间剪纸艺术家,剪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义乌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义乌市剪纸艺术研究会会长。
义乌市
赤岸镇人,1956年生,自幼受父母亲的艺术熏陶,醉心于剪纸艺术有三十余年,一张纸上,他可用剪刀惟妙惟肖的剪出各式各样的花鸟、动物、人物、山水精美图案,大大拓宽了剪纸艺术的领域,他的作品构思巧妙、疏密合理、技法精湛,均显示出他艺术追求的标新立异,也标志着中国古老的剪纸艺术已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80年至90年代期间,他利用出差机会把足迹留在了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中,用手中的笔,相机捕捉华夏古老文化神韵。朱新琦在创作中,充分利用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虚实结合,写意和工笔结合,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创作出了“
红楼梦”、“
清明上河图”长卷、“
三国五虎上将”、“水浒一百零八将”、“云黄禅意”、“松瀑泉石”、“宾王咏鹅图”、“猫嬉图”等多幅优秀作品,他的作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受到了艺术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赏。并有四副作品“群仙献寿”、“姜太公钓鱼”、“祝寿图”、“三国五虎上将”被部分中央领导收藏。他的剪纸艺术先后被
中国中央电视台、
浙江电视台、金华电视台、义乌电视台、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金华日报、义乌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中国民间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苑。它有悠久的历史,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人类非物质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活化石”。
一个普通的
义乌市农民,凭着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与执著,不但在义乌剪出了一片新天地,还名扬全国。他的名字叫朱新琦,义乌
赤岸镇雅治街村人。
朱新琦兄弟姐妹众多,他小的时候,为了贴补家用,母亲利用特长,闲时就绣扇饼(义乌民间用麦秸编成蒲扇,因其形状圆形似饼,故民间俗称扇饼)、剪鞋样等。绣扇饼前往往要先剪好图案的样子再照样子画在布上,所以剪纸就成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朱新琦从小就对剪纸有浓厚兴趣。
让朱新琦最难忘的是,在他上初一时剪刻的一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说,有一次村里演样板戏《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后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剪纸,“想不到这幅作品立刻受到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那以后我就一头扎进剪纸的天地。”久而久之,他的剪纸技法日臻成熟,他的作品甚至贴上了当时义乌县委的宣传窗。
1995年,朱新琦辞去工作在家专心搞剪纸创作。在一件件作品问世的同时,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出现了问题。“当时全家的生活就靠老婆打工来支撑,为了省钱,家里经常是买5角钱的
面条吃一天。”朱新琦说,为购买剪纸材料,妻子把几件金银首饰也变卖了。
2000年,在北京工作的一位朋友看了朱新琦的作品后大为感慨,再三嘱咐朱新琦不能中断艺术创作,并一定要想办法把剪纸推向社会。在朋友的鼓励下,他把自己的作品送到
义乌市文化局。有关领导看后大吃一惊,没想到
义乌市居然有这么一位剪纸高手,于是建议他在义乌办一次个人剪纸作品展,以扩大影响。
2001年10月20日,在义乌市文化局组织下,朱新琦举办了个人民间剪纸艺术展。同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特意来义乌给他做了专题节目。
2002年初,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类世界文化遗产,这更激发了朱新琦对剪纸艺术的创作激情。2003年1月20日,朱新琦剪纸艺术作品展在义乌城区黄大宗祠再次展出。“那次,看展览的人真是人山人海。”朱新琦回忆说,展出6天,参观者达8万余人,他的一幅《
红楼梦》还以3.8万元的价格被人收藏。
为了让义乌剪纸在社会上受到更广泛的关注,2009年10月22日,在北京义乌同乡会和
义乌市政府的帮助下,“朱新琦剪纸艺术作品展”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
这次作品展上,朱新琦创作的《
清明上河图》、《“百子图”长卷》等100多幅作品备受各界好评。
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
张树贤这样评价:“朱新琦充分借鉴了
国画的表现形式,虚实结合,写意和工笔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富有生活气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剪纸作品。”
据介绍,目前,义乌剪纸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由朱新琦发起创立的义乌剪纸艺术研究会有会员13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9人,省级会员30多人。
义乌市剪纸艺术研究会先后启动“剪纸艺术进学校”、“剪纸艺术走进新农村”等系列活动,进一步繁荣了义乌剪纸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