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是历代连接
闽南地区赣西的主要商贸水运码头,位于历代治所的重要地理位置,集镇沿
万安溪蜿蜒两岸建置,依山傍水,风光秀美。
晋未唐初以前由闽越族人盘踞一方,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因唐府兵平定
泉州市与
潮州市之间发生以畲族为主的“蛮獠啸乱”带来中原人士来此定居屯垦,设溪口驿站。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设溪口驿站置
驿丞。
雍正九年(1731年)
县丞移驻溪口建署。雍正十三年(1735年)
龙岩市升县为州,设溪口州同,整个龙岩州治唯有溪口设分州驻州同,直至清末。后因历史变革,改为区、乡、镇。主要建筑有文昌宫、万安书院、天后宫、关帝庙、高州庵、三座廊桥等,有“先有高洲,后有
漳州市”的典故。
高洲庵景点位于万安溪口集镇,处于梅花湖和白沙水库之间,地形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高洲庵建于初唐,重修于
南宋,庵内主祀魏敬魏太母夫人和开漳圣王
陈元光,是九龙江流域源头文化的代表,也是溪口古镇主要建筑物之一,历经多次战争和文革劫难,原有庵堂已毁,现存庙观是上世纪70年代重建,与原有庵堂的高大伟岸相去甚远,但“先有高洲,后有漳州”的历史典故和闽西南地区来自中原的先祖们征战的故事却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
据《
福建通志》记载,隋末唐初
泉州市与
潮州市之间
闽南地区粤东地区发生了“蛮獠啸乱”。唐总章二年,也就是公元669年,
李治提任玉卫府
归德将军陈政为
朝议大夫,统领岭南行军总管南下平乱。陈政受命率29姓3600名府兵,经
淮河沿着大运河,由闽浙交界的仙霞岭进入
福建省,越南平、福清,入
仙游县、
安溪县,抵达九龙乡(即今
龙岩市、
漳平市一带),与“蛮獠”展开了殊死的激战,后来终因寡不敌众,只好退守到华阴(现华安)的
九龙山,上表求援。
不料此时,正好吐番出兵攻占
瓜州县。大将
薛仁贵奉旨征西,其余诸将也各赴边关、镇守要塞,朝廷一时抽不出兵马来驰援南方平乱。这一切,令年已72岁、已故开国大将军陈犊 (字克耕,佐
李渊平天下,功拜玉铃卫翊府
中郎将,开国元勋封爵)的夫人魏敬(受封为开国元勋夫人)心急如焚。魏太母夫人不忍再给“外敌当前”的朝廷增加一丁点的压力,毅然让自己年逾花甲的长子
陈敏和次子
陈敷主动向朝廷请缨,召集玉钤卫翊府中的58姓府兵4000多名将士一起南征,驰援被困南蛮的幼子
陈政。为了表示誓与南方共存亡的决心,魏太母亲自封存了玉钤卫翊府的大门,偕同三房媳妇,带着陈敏之子元敬、陈敷之子元易和
陈政之子
元光随征南下。其府兵12名
校尉见此情景,也纷纷携家带眷一起随军同行,跟随魏太母誓死效忠大唐王朝。
部队进入浙江江郎山一带,年迈的
中郎将怀远将军陈敏、右郎将云麾将军陈敷,由于征途劳累,再加上水土不服,先后去逝;可是没过几天,部队刚行进到浙闽交界的枫岭关时,陈敏之子元敬、
陈敷之子元易攴又突发恶疾相继病故。魏太母强忍着接连失去孝子贤孙的心头之痛,带着唯一仅存的幼孙元光和12名校尉快马加鞭越过
武夷山,直插九龙江上游的
万安溪,欲以最快的速度与被困于九龙江中游的陈政所部会师,尽快平息啸乱。
“蛮獠”首领获悉魏太母夫人带兵南下增援的消息,迅速组织兵力在九龙江上游和溪口往地村、梧宅、梅村、竹贯这一条驿道的两边设伏,试图将增援部队消灭在这崇山峻岭之中。魏太母明察秋毫,当机立断命令府下12
校尉舍弃平坦舒适的驿道,穿山越岭四面包抄,一直将这些“蛮獠”追赶到溪口高洲水陆交界的地带,并布下天罗地网,一举围而歼之,取得了南征入闽以来的“首战大捷”。之后,部队乘胜出击,迅速与
陈政的部队汇合,进驻
九龙江北溪柳营,夺取盘陀岭,抢占云霄镇,彻底平息了闽南粤东一带的“啸乱”……唐仪凤二年,陈政年老病殁,
陈元光奉旨代掌父业。魏太母又带领府兵襄赞军机,扶助孙儿陈元光运筹帷幄、偃武修文、开发
闽南地区、建设
漳州市。唐
垂拱二年,朝廷颁诏建立
漳州府,先领漳浦、怀恩二县,后增辖
龙溪县、
龙岩市两地,首任
刺史陈元光,陈元光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教化百姓,开创了闽西南和粤东北广大地区团结和睦、幸福安康的大好局面,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开漳圣王”。
为了纪念魏太母带领58姓府后4000多名将士“南下平乱、首战大捷”和旌奖这十二名
校尉“平息啸乱、开发闽南”所取得的赫赫战功,朝廷特地颁旨在“首战大捷”的万安溪口兴建“高洲庵”,加封魏敬太母夫人为“昌文弘武茂德慈祥云霄娘娘”,
赵构追赠“济顺昭德夫人”。后代帝王又敕封其鞍前马后的这“十二名校尉”为“十二部
主神”,在竹贯积灵宫和公王殿、鸿家山茂林宫祀供“十二部神王”,在鸿家山的茂林宫还有“天半长城”的牌匾佐证,这就是“先有高洲、后有漳州”的历史典故。
如今,高洲庵作为万安境内影响力最大的庙观,境内外的百姓在“高洲庵”虔诚地敬奉着魏太母夫人,深切缅怀魏太母及其玉钤卫翊府的满门忠烈,纪念中原87姓府兵及近万名将士“南下平乱、开发
闽南地区”给大家带来的安宁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