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毓麟
民国时期奉系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
鲍毓麟(1897.4.29—1995.3.9),辽宁省海龙县朝阳镇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民国时期奉系将领,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北平市公安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市文史馆馆员,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吉林省督军鲍贵卿的侄子。
1919年2月,鲍毓麟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一期。1920年2月讲武堂毕业后任奉军补充团第1营第1连连长。1922年1月升任第47旅79团2营营长。6月升任第47旅79团团长。1926年8月升任第47旅旅长。1928年,调任东北讲武堂军事政治训练班教育长兼总队长。1930年9月任北平市公安局局长。1933年9月8日任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1948年任北平市市参议会参议员。新中国成立后,鲍毓麟任北京市红十字会会员、天津市文史馆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1984年移居美国,1995年3月9日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7年4月29日,鲍毓麟出生于今辽宁省海龙县朝阳镇。鲍毓麟9岁时,离家多年的五叔鲍贵卿返乡祭祖。后带鲍毓麟离开家乡朝阳镇。
军旅生涯
初入军旅生涯
1907年,鲍毓麟来到保定市小金庄居住,与兄长鲍国麟及堂弟鲍英麟共同学习,期间与胡若愚为同窗,聘请齐先生教授国文,另邀顾先生指导武术。16岁那年,鲍毓麟返回家乡完成婚姻大事,依父母意愿迎娶法库县的赵淑贤。21岁,鲍毓麟经由叔父鲍贵卿引荐,鲍毓麟进入东北地区讲武堂首期学习。讲武堂堂长为张作霖,教育长熙洽,军事教官郭鼎九。在学期间,鲍毓麟与张学良为同学,张学良主修炮兵科,而鲍毓麟则专注于步兵科的学习。自此,鲍毓麟正式步入军旅生涯。
鲍毓麟在东北讲武堂完成一年半的军事学习后,返回吉林省,出任补充团第一营的一连连长。1922年,他晋升为沈阳市第四十七旅第七十九团第二营的营长,该旅由李少白担任旅长,驻扎于长春南岗地区。随后,直奉战争爆发,鲍毓麟所在部队接获命令,前往关内作战,在河北省静海区与天津军粮城街道附近,与吴佩孚麾下的第十三混成旅董政国部交锋。战斗中,鲍毓麟所在的部队遭受重挫,士兵们被迫向军粮城方向撤退。撤退过程中,因船只已满载,部分士兵在水中攀附船只,导致船只无法前行,为确保撤退,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部分士兵最终在军粮城被缴械,而鲍毓麟独自一人逃至天津的意租界,投奔其叔父家中暂避,休整后返回奉天的原部队。
在北京维持治安
鲍毓麟升任第47旅79团团长,驻防奉天(今沈阳市北票市。1926年,奉军与国民军展开南口大战,因鲍毓麟所在团勇敢作战,第六方面军军团长吴俊升说鲍毓麟是个将材,提升鲍毓麟任第四十七旅旅长。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大举入关,鲍毓麟率第四十七旅驻防直隶(今河北)保定。1927年6月张作霖自称陆海军大元帅,鲍毓麟所在旅移防北京南苑,训练新兵补充装备。
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分两路向北京进军,在津浦、京汉两条铁路干线上与奉军激战,张作霖派第十军军长兼京畿卫戍司令于珍,率部支援保定方面作战。北京治安无人负责,张作霖即指令鲍毓麟所在旅调往北京城内,驻防天坛,维持市内治安。
形势急转直下,奉军各线部队陆续败退关外,北伐军冯玉祥、白崇禧两军分别进抵津浦路北段和保定以南地区,阎锡山部也占领了张家口市。张作霖率奉军出关,退守东北,并决定留下鲍毓麟旅维护北平市治安。鲍毓麟遂留守北平,并兼任北平戒严副司令。这时奉军仅鲍毓麟一个旅驻守北京,北伐军若进攻北京,鲍毓麟旅撤退也来不及。鲍毓麟秘密命令李、齐两团长率领各团秘密撤往东北地区,鲍毓麟只留一个营驻守北京。为安定民心和掩饰兵力空虚,鲍毓麟用汽车十几辆,载乘全副武装士兵,进出东城、西城,四处巡逻警戒,似乎满城皆兵,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奉军声誉。
北伐军第二集团军冯玉祥所属的韩复渠部进抵南苑,派来一团长与鲍毓麟接洽,并引荐鲍毓麟与韩复架在南苑会见。同年6月初,南军进抵北平,鲍毓麟及其官兵被缴械,押往东岳庙内。北平市社会各界及各国外交使团纷纷陈述鲍旅护城功绩,要求当局放还。阎锡山下令释放全旅官兵并发还全部枪械。7月初,鲍毓麟率全旅官兵安全返回奉天。张学良当面嘉奖,委任他担任东北陆军讲武堂训练总队长兼教育长,专注于军事教育工作。
任北平市公安局长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后,阎锡山失败退出北平,张学良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名义率部进驻北平,掌握了东北、华北地区的重任。这时北平的士绅及商会派出代表见张学良,指名要求派鲍毓麟去任北平市公安局局长,张学良即答应他们的要求。于1930年9月任命鲍毓麟为北平市公安局局长,并兼任警官高等学校校长。鲍毓麟接任后,对北平市公安局编组绝大部分未做变动,鲍毓麟只推荐了秘书长蓝佩石,后任为胡文藻。在王锡符任内关押了200多名进步学生。鲍毓麟下令审查,每10人一组,审查后分批全部释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流亡学生和难民大批大批地涌进关内,鲍毓麟同阎宝航高纪毅(北宁铁路局局长),卢广绩组织东北难民救济院(李香斋负责)、东北同乡会,安置东北学生青年。他们的衣、食、住均由鲍毓麟筹措,鲍毓麟还拿出公安局保安队的服装发给他们,以济燃眉之急。
鲍毓麟任北平市市公安局局长期间,李大钊先烈的家属和北京大学师生及友好,要求将烈士灵柩移往香山附近万安公墓,经公安局行政科科长邵笃庵呈报,鲍毓麟毅然批准安葬。当时秘密活动于北平的共产党高级领导人,被公安局侦缉人员发现并跟踪。鲍毓麟获知后,即通过秘密联系,用自己坐的1500号卧车,把三个共产党领导人,亲自安全地送至北平永定门外,掩护他们离开,帮助他们躲避追捕。
鲍毓麟还曾赈济灾民,北方大地每逢严冬,天寒地冻,贫困民众在寒冬中缺衣少食,生存艰难。鲍毓麟提出并推动设立“急赈处”“乞丐收容所”,以及针对刑满释放无业人员的“公安感化所”。这些举措虽属临时性救济,但确实有助于缓解社会上的饥荒问题,减少流离失所现象的发生。
鲍毓麟注意到其家乡辉南县、华甸县,以及邻近的海龙县和盘石县四地缺乏中学教育资源。为了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改变外界对中国落后的看法,他在1932年于朝阳镇投入两万元创办了毓麟中学。此外,在担任北平市公安局长期间,他还在全市范围内兴办了超过40所民众小学,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由于鲍毓麟批准李大钊先烈移灵事,宪兵第三团团长蒋孝先秘报于蒋介石,说鲍毓麟“亲共”。1933年,蒋介石令鲍毓麟停职,蒋介石调鲍毓麟为北平军分会中将委员。不久,张学良下野出国,何应钦来北平主持军分会。蒋介石在南昌市召见鲍毓麟,让鲍毓麟继续为他担任职务,鲍毓麟没有做。鲍毓麟为了忠于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不愿再与蒋合作。
抗战及后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鲍毓麟迁居天津市。日本人诱其出任伪职,他抱定不当汉奸的宗旨,以病拒辞。因而身陷囹圄,被拘押于海光寺内。获释后,开办“东兴公煤站”,专门经营煤球生意。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鲍毓麟重返北平。1948年,他以社会贤达身份,当选为北平市参议会的参议员,在此期间曾掩护过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并为和平解放北平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平津战役开始前,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刘子明根据党的指示,进入北平城内,开展对中国国民党军队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后被发觉,几经周折,最后转移到鲍毓麟家里。鲍毓麟对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生活和工作,都给予热情的帮助和支持。北平和平解放时,刘子明等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仍住在鲍家。后来刘子明回忆到:在艰苦的日子里,像鲍毓麟先生这样的党外朋友对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我们是不会忘记的。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鲍毓麟任北京市红十字会会员、天津文史馆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1954年5月,鲍毓麟被以“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1982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原判。1984年移居美国。1995年3月9日病逝。
人物关系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军旅生涯
初入军旅生涯
在北京维持治安
任北平市公安局长
抗战及后期
新中国成立后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