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萧萧,以笔名马萧萧知名于诗界。
中国文艺网离休干部,著名书法家、画家、学者。曾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楹联学会会长。
人物经历
马萧萧先生,原名马振,1921年4月生于
安丘市。20世纪50年代后渐以笔名马萧萧知名于诗界。中国文联离休干部,著名书法家、画家、学者。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楹联学会会长,等职。2009年出任中国楹联出版社《
百家联稿》丛书编委会顾问。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9年4月26日上午11点在北京301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8岁。长眠于
八达岭陵园。
马萧萧工书法,善行草;
中国画以写意画马、鹰及花草见长;他酷爱诗词、楹联的创作,即兴畅怀,在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多有他的墨迹;此外他还喜爱篆刻,深得同行的赞誉。马萧萧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或为获奖作品,或为特邀作品,并有多幅作品被
中国美术馆等展博馆、
中国中央电视台、外交部、
中国文艺网单位收藏,也做为嘉宾频频被有关单位邀请参加各种大型活动。
马萧萧先生幼承母教,习诵
唐诗。后从韩东生先生修习古典文学,跟马纳川、
曹庚生先生学习绘画。抗战期间,流亡各地,曾求师于
徐悲鸿、
司徒乔、
赵望云诸先生门下。1948年毕业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年入
延安大学学习并留校工作。曾任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1991年在北京举行《马萧萧诗书画展》。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一九四八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森林学系,即转入延安大学,长期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直到离休才得以重新拿起画笔,恢复青少年时代的艺术追求。年历古稀而艺无止境。业内评价说,马萧萧工书法,善行草;其中
国画以写意马、鹰及花草见长;此外他酷爱诗词、楹联的创作,即兴畅外,在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多有他的墨迹;其篆刻也深得同行的赞誉。
马萧萧姓马爱马又擅长画马,这位著名书画家马萧萧与马的情缘可谓深矣。80多岁的马老。背直腰挺,长飘飘,一身奕奕神采。谈起话来,更是神清智明,开合有度。马老早年曾师从
徐悲鸿、
赵望云诸先生学习书画。其字画高古风雅,近风动,是老一代书画名家的优秀代表之一。而他笔下的形态各异的马,颇得徐悲鸿大师的真传,或昂首嘶鸣,或轻蹄飞扬。或奔跑驰骋,无一不是灵动俊俏,笔墨酣畅,给人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画马其实就是画人”马老喜欢画无拘无束之马,他认为只有那样不加鞍、未加驯化的马方显出马之自由、奔放、热情。每次画马他都是段全身心之力投入,而每当完成后都会感到抽去了筋骨似的疲惫。2002年6月到新疆时,他去了白杨构、天池等景区,一路上只要见马,都要速写或用
照相机拍下来,回去后细心揣摩,“要以
真马为师”,此话表达出马老从艺的客观严谨。
有评论指出:“马老的书画以行草和写意花鸟见长。马老所画的骏马体现了烈性的马奔腾不息的气势,这丄是他性格的体现。他笔下的雄鹰,展翅飞扬,也意在进取。他所画的红梅,繁茂鲜艳,气韵生动,显示了一种不畏严寒先迎新春的精神。菊之傲霜,荷之出污泥而不染,雄鸡报晓等等,皆在其笔下得到了反映。其作品笔、墨、形、神兼顾,可谓画中有诗。人们之所以喜爱马老的书画,也是出于对其精神品格的常识。
绘画之外,马老在书法、篆刻、作诗聊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已《石牌坊的传说》、《翠笛引》等著述出版。丰富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使他在这些艺术门类中游刃有余。轻松自如也使他诗中有书,画中有诗,气质温润而古雅”。
马老谦逊、平和、坦荡的胸襟令人敬重。16岁闹学潮被当局关进监狱,“文革”期间又被打成“反革命”关进“牛棚”,种种坎坷际遇从没使他屈服灰心,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曾任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职称编审。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叙事诗《石牌坊的传说》、《翠笛引》及新旧体短诗、散文、对联及书画作品多种。有书画作品为一些纪念馆地、风景名胜区所收藏悬挂。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马萧萧诗书画展》。此外,马老曾担任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人物评价
在文艺领域里,马萧萧先生是一个多方位进击,并卓有成就的人。正如他六十岁自嘲联描述的那样“四爱诗文书画,一生苦辣酸甜”。他在人生坎坷旅途中,与诗、与文、与书、与画,结下了不解的情缘,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马萧萧自幼受母亲影响,酷爱诗画。不管是流浪的岁月,还是在战乱年代、文革时期,以至现在,他从未停止诗歌的创作和手中的画笔。1959年他的第一*篇诗作《石牌坊的传说》在《
延河》上发表后,引起了诗坛轰动,诗家们纷纷聚会进行研讨。从此,他一举成名。1976年被关进牛棚,他利用三年多烧锅炉的时间,创作了第二*篇叙事诗《翠笛引》。在这本诗里,他把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其缠绵的情韵,磅礴的气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1981年该诗在《延河》上发表后,
中国文联出版社又单独发行,可见影响之大。马萧萧的诗爱憎分明,讴歌正义,鞭笞邪恶。他用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感染世人,教育世人。在形式和情韵上,达到了传统诗词与
民俗音乐完美的融合。
马萧萧是中国楹联学会早期领导人之一,继魏传统之后的会长,现任名誉会长。他的联与他的文章一样立意深,清新豪放,个性强烈。他为人谦和,待人诚恳,学识渊博,严于律己,是楹联界公认的楷模,口碑极好。
马萧萧的书法得益于从小的勤奋研习和他多年的广泛涉猎。他的字非常简净,非常规范,自成风貌。他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字字皆有出处,笔笔都带情致。这些年他的墨宝遍及大江南北,许多名山古刹都有他的联墨,为山河添彩,为景观生辉。
马萧萧先生在绘画上的成就,应当说是十分辉煌。在绘画道路上至少有两件事是对他起决定性作用和使他终生难忘的:第一件事,他得到
徐悲鸿先生的亲切关爱与教育。1946年在著名画家
司徒乔的推引下,幸遇悲鸿先生。是年6月下旬的一天午后,他带着流浪途中的速写,来到悲鸿先生的住处。得知悲鸿先生不舒服正在休息时,他留下了一张字条准备改日再来。当他快要走出巷口时忽听背后有人叫,回头一看原来是悲鸿先生正在招手。这次相见对马萧萧来说是终生难忘的。悲鸿先生夸奖他的画“有味道”,并推心置腹传授绘画技巧,使他困惑多年的迷境终于打开了。从此他在悲鸿先生的指导下画技大增。他笔下的马深得悲鸿先生的神髓。第二件事,他和
黄胄、
石鲁的友谊。1946年秋,他有幸与黄胄结识,由于志同道合,二人结成兄弟般的友谊。1948年又在
延安大学结识了石鲁,在石鲁主持下,参加了延安的新年画创作。西安解放后,马萧萧把黄胄介绍给石鲁。与此同时,他积极参与
赵望云、石鲁、黄胄等人筹备成立西安美术工作者协会工作。黄胄和石鲁对马萧萧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说到马萧萧的画,我认为他承继了悲鸿先生的遗韵,同时又吸纳百家之长,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画。在绘画上他非常强调“笔、墨、形、神”四者兼顾。他认为讲究笔墨是中国画的最主要特点。笔代表一种力量,一种倾向,一种情绪和风格。这些要在“笔”上显示出来,气韵生动,要从墨上显示出来。中国画极注重神韵,而神韵要依靠形象体现出来,所谓“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现在有些人学西方抽象派,片面强调不求形似,以“不似”为高,先生公开反对这种看法。美术讲究形象,脱离开形象的抽象是站不住脚的。
几十年来先生恪守这些箴言,每创作一幅作品都强调笔墨形神,浑然一体。他的梅花一改前人单纯的强调“疏、瘦、孤、傲”之气;同时又不是一味地繁茂,而是突出了在繁茂中显示其傲骨,换言之既要傲,又要俏。他画的荷花清新恬淡,寥寥几笔便写出荷花的神韵,耐人寻味。马萧萧画马是以马寄情,以马抒志,他从来不画静止、没有生气的马,不画伏枥卧厩的马。他所画的马都是昂扬奋进,四蹄生风的马,都是宁愿“冻死迎风啸,饿死不屈膝”的马。记得2000年9月当他从电视上看到中国
奥运会健儿凯旋的镜头,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随即展卷泼墨,不到半小时就创作了一幅动人心扉的奔马图,喻示中华民族的腾飞崛起。落款是“奥林匹克·为中国健儿欢呼”!
骅萧萧,鹤发萧萧。马老虽然已是之年,然而他不服老,他没有老,在艺术的道路上他永远年轻。如果用
杜甫“霜蹄千里骏”的诗句来形容他,那是再确切不过了。迎着灿烂的
晚霞,马萧萧永远是个进取者,不用扬鞭,霜蹄不息!(原载《亚洲书画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