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胄[zhòu](1925年3月31日—1997年4月23日),原名梁淦堂 ,字映斋,
蠡县[lí xiàn]人,中国现当代画家,社会活动家,收藏家,
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
1925年3月生于河北蠡县,后迁居
西安市。早年参加革命,任
西北军区战士读物出版社编辑。1942年任
蠡县中学美术教员。1946年任
陕西省西安雍华图书杂志社主编。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美术工作。1959年,任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公司顾问。1980年11月任
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原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黄胄是一位艺术家,他是
中原地区第一座大型民办艺术馆——
炎黄艺术馆缔造者;中国画研究院筹建者、黄胄美术基金会设立者,并主持意义重大的“93科学与艺术研讨会”“95经济与文化研讨会”等若干重要展览及学术活动。黄胄将速写融入中国画,形成了全新的
人物画笔墨范式。他还有大量艺术作品及《黄胄作品集》《
黄胄谈艺术》等三十余部著作传世。
人物生平
启蒙时期
1925年生于
河北省蠡县梁家庄,初中时便给自己起笔名黄胄,取自体育比赛所获题有“炎黄之胄”的锦旗。黄胄的祖父是戏班会头,戏班就在外院,他也因此有了看戏、听书的机缘,这一乡间戏班滋养了黄胄年幼时对艺术的兴趣。演员在台上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肢体动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岁那年 ,黄胄跟随母亲和两位姐姐离家去
保定市寻找在旧军队就职的父亲 , 最后重逢于
山西省, 临时定居在
临汾市 。黄胄的父亲有些字画,这些字画给童年的黄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他母亲给他讲的神话故事也使黄胄对绘画的兴趣更加浓厚。童年的独特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运动性人物、舞蹈人物的根源。
少年时期
黄胄少年时代经历了抗战爆发,他们一家曾辗转多地四处逃亡,寻找落身之地,途中见过
赵望云农村写生画作和
德国女画家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因此萌生了当一位画家的想法。
黄胄15岁时,父亲逝世,家庭难以承受经济上的支出,所以中学只读了一年半就退学了。他没有系统学习过绘画,只凭先天对画的感知和勤勉。他初中辍学后,凭借出众的绘画能力,经人介绍到
千阳县中学教课,教课之余,也到当地小酒馆、茶肆画速写,临摹
唐寅、
徐悲鸿等大师的画,他在这个时期接触并阅读了
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受到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的千叶写生作品反映现实那些自己为之感动、为之不平的生活,作品完整且不乏创作成分。这些作品用笔虽熟练,人物结构也比较准确,但一些外景比较概念化,人物动作细节也不够清楚。后来他在
西安市的一家画店寄售过一些戏装速写。这些经历,为黄胄的
人物画创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青年时期
1943年 ,18岁的黄胄步入青年,他住在西安
蔡家坡镇附近 ,经常为流浪到此的
黄泛区灾民画速写,对黄泛区的情况已有所了解 。大约20岁时,第一次用“黄胄”的笔名发表绘画作品。 1946年 4月黄胄随
司徒乔第二次去黄泛区写生 。同年夏秋时节 ,黄胄再一次赴黄泛区写生 ,经过两次黄泛区写生,黄胄见到大量身处苦难中的人,他对灾民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共创作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对于黄胄来说,黄泛区写生是艺术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一次实践。在这之后黄胄更加坚信自己以后要走的道路,要到群众中去,做一位为人民发声的艺术家,就此定下了贯穿他一生始终的创作理念。此后,黄胄在思想和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胄专事从事绘画创作,走出了一条独特的
写意人物画新路。这一时期黄胄的作品多是展现多彩的军民生活。
1950 年 ,
徐悲鸿从他的学生
韦江凡处看到黄胄画的《爹去打老蒋》 , 满是赞赏 , 便向美术展览会提议,将黄胄调到北京工作 。 同年 ,徐悲鸿看了在
西安市举行的大规模展览后对西北画家黄胄和
石鲁尤为赞赏,著文称之前途不可限量。因为徐悲鸿的“惜才”,黄胄有了更广阔的平台,从而进入了他 的创作盛期。1950年,黄胄的
木刻画作品《人畜两旺》获文化部奖。
50年代初期,他成为
西北的知名青年画家,并于1950-1954年在兰州西北 师范学院美术系兼任创作课讲师,这几年间每年均有新作,灵感丰富。1953年到1956年间三赴新疆作速写、写生等类型画作,在第三次从新疆归来后,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 了《
黄胄速写》展览,体现了美术院校对他的速写创作的重视。
50年代到60年代,黄胄在这一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外出工作的经历让他不断扩大创作视野和题材涉及范围;并且开始把他的中国画向巨幅拓展,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作品。由于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和 从事美术宣传工作的经验 , 他对大幅画的构图常常胸有成竹。第二是开始收藏并研究古代书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这些都为他持续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基础。1953年黄胄绘制了《出诊图》《打马球》,其中《打马球》荣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1955年调到北京后,黄胄创作了《柴达木的风雪》(后改名为《洪荒风雪》)并于1957年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美术部分)金质奖章,确定了他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黄胄于1958年创作了《新生》《巡逻图》《赶集》,斩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铜质奖。
50世纪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 ,黄胄进 入艺术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 他创作的《 庆丰收 》 、《 载歌行》 、《 丰乐 图 》 、《 奔腾急》 等作品 ,多布置于国务场所。邓拓于发文评价黄胄作品的特色是 “ 三新 ” , 即人物新 、 意境新 、手法新。到北京后,他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艺术圈,北京的传统文化氛围扩展了他的眼界,他经常在琉璃厂和故宫博物馆观赏古代书画作品,从而养成了收藏古代字画的习惯。他结识了一群同好,也从对古代书画的临摹 、研究中 ,领会了些许传统绘画知识,并在画跋等文字记述中写下他对传统绘画作品和画家的评价。
中年时期
文革期间,黄胄的绘画事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来到了他人生的第四个阶段。1966年 “ 文化大革命 ” 开始后 , 黄 胄受到造反派的压迫,《 解放军报》 以 《 彻底揭露 “ 三家村 ” 黑画家黄胄的反革命嘴脸》 为题 , 对黄胄进行批 判 ,他被迫接受
劳动改造,多年积存的画作也毁于一旦。牧驴三年多,他对驴神态和动作细致入微的观察为他之后画驴积累了很多素材,他也因画驴成名,除画驴外, 黄胄也擅长画骏马、
水牛、黄牛、骆驼、天鹅、花猫、松鼠、
青蛙等等水陆动物,都画得充满灵气,展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但他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
写意人物画。
1972年到1974年的“黑画”之厄,剥夺了黄胄的创作条件,基于行军途上留下的病根,他的病情恶化,在医院仍坚持作画,用非凡的毅力创作了许多作品。期间,1972年,黄胄为参加全军美展重绘了 《 亲人 》 。1973年,黄胄又为外交部驻外使馆创作了《 送粮 图》 、《 年轻的一 代 》 、《 风雪送亲人》等作品 。1974年4月, “ 四 人帮 ” 策划的批 “ 黑画 ” 展 览 中 , 黄胄因为一张旧画作《 任重道远 》被宣判了 “ 烂毛骆驼 ” 的罪名 。同年,黄胄参加
西沙海战。
1975年秋天 , 黄胄带着湖北工艺美术公司的邀请, 前往
沙市区 、
襄阳市等地讲学 ,期间游览了三峡,绘制了不少山水画。同年还绘制了《曹雪芹》和《
全本昆曲《红楼梦》》插图,并游历了曹雪芹生活过的地方北京香山。
1976年,黄胄为位于日本
长崎的中国现代美术馆— 唐人馆共创作了 《 日夜想念毛主席》 、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 《飞雪迎春》三幅大画。其后应邀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筹办的《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展览》作一幅大画,带着身体疼痛创作,自1976年11月起,经过反复绘制修改,终于在1977年1月完成巨作《鞠躬尽瘁为人民》。
1977年春天,黄胄脊椎综合症急性发作,经过精心治疗双手勉强保下,好转后他在病榻边忍痛创作《松鹰图》 、《 百驴图》 等国礼作品 ,病痛不能影响其作画之毅力。
文革期间,黄胄经受不少苦难,但心中始终保持着“我只想画画”的信念。同时不变的还有他那“只攻不守”的精神,正是这些让他得以挺过病痛,为后面的创作提供条件。
晚年时期
1979年黄胄出院后,便立即开启了第五次新疆写生之旅,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新疆之旅,这次写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
80年代初,黄胄进入第二个创作高峰,先 后创作了《松鹰图》《百驴图》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向上,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1980年10月,主持
中国画研究院筹备工作。
1981年4月
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聘请黄胄为
名誉主席。1981年11月-1985年5月,黄胄担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这是自中国画创作组改名为中国画研究院以来首届领导人任命。
1983年, 黄胄绘制了《叼羊图》 、《姑娘追》等画作,收藏于
中南海。 其中《叼羊图》是黄胄后期重要代表性作品。在1983年-1993年间获选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6年2月,黄胄应《
联合早报》和
新加坡博物馆之邀《黄胄画展》在新加坡展出。 在新加坡
南洋没赚发表演讲,谈到在外来艺术冲击下对民族传统要有信心,同年黄胄创作了《草原逐戏图》,这是一幅描写少数民族美好爱情的作品,同时也是是黄胄最美的作品之一。
1988年,黄胄为
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八月的草原》。1988年5月,黄在
罗马举办“黄胄画展”。同年12月,任黄冑美术基金会会长。
1989年10月3日,黄胄主持
炎黄艺术馆奠基典礼。
1991年9月28日,立项筹备历经约4年的炎黄艺术馆正式成立,黄胄任炎黄艺术馆馆长,他将自己珍藏的文物、字画和自己的中国画、书法、速写作品等七百余件捐献给炎黄艺术馆,炎黄艺术馆的建立为传播中国画拓宽了途径,吸引了更多人了解关注中国画。
1993年,黄胄和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李政道一同主持“93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引导人们开启对科学和艺术关系的思考。1995年,黄胄和经济学家袁宝华共同主持“95经济与文化研讨会“学术活动,回应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问题,引起人们重视。1993-1998年间,黄胄获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97年4月23日,黄胄因在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好的情况下,便以虚弱的身躯坚持投身艺术创作,创作带来的过度辛劳导致黄胄
心力衰竭去世于广州珠江医院。
主要作品
部分绘画作品
代表作品赏析
《新疆舞》
黄胄在创作这幅作品时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新疆人物形象,运用大量的长直线、些许笔墨勾勒、三角形的构图方式,让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有力。整幅画面较为鲜活,更具有生活特色,给人一种亲切感。
《巡逻图》
本画是1962年重画的《巡逻图》,以仰视角度表现了几个巡逻军人骑着骏马行进在漫天风雪的荒原上的境况,构图饱满,颜色厚重,蕴含苍茫的视觉效果,空间感较之于前作更为突出,这是他高峰期的代表作之一。
《日夜想念毛主席》
此幅《日夜想念毛主席》与他早期作品相比,忽略了背景,主要形象却更为突出。整幅画线条流畅且人物鲜活,库尔班大叔豪爽的性格和对毛主席的思念尽然展现,淡淡几笔就绘出了毛驴的憨态,黑白结合,富有意趣,展现出欢快的氛围。
《洪荒雪原》
这幅作品是黄胄在沙漠
戈壁上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突然听到驼铃,看到地质勘测队员骑着驼队而来时的即兴之作,是作者当时心境和自然气候的融合之作,高度还原了当时的环境。在画面中作者为了凸显出那种骆驼群的气势,那种 在风雪弥漫的的荒原上行进的情景,以仰视的角度进行创作,一改传统中国画留白的构图方式,把大雪漫天的画面呈现的淋漓尽致,还结合了西方绘画中的
透视表现技法。《洪荒风雪》是黄胄在主题性创作上的 一次转变,他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传递给 我们的是一种希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磨难的人民对新生活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草原逐戏图》
这幅画画面色彩鲜艳,浓烈,马背上少女由大片红黑色
隔行扫描构成,骏马四蹄腾空,烘托出少女热情奔放的性格。 少女骑马追逐,少年侧身马头进行躲避,展现了少数民族爱情的豪放。少年腰间的一点红与女孩身上大片红形成对比,这种颜色的搭配,将少年与少女,挥鞭策马的那种豪放,欢快之情表达出来。画面颜色搭配及布局烘托出了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画面的最 前面是一片野花争艳的草地,朦胧的草色衬托白色的小花,画面洋溢着春天的喜悦。纵观整个画面,尽显豪气、恢弘的气氛。
书籍著作
创作特点
黄胄 在中国当代
写意人物画创作中,开创豪迈奔放、激越劲健的艺术新风,注重对
生命运动、生活理想的表达, 塑造出精神昂扬、豪放洒脱、粗 犷有力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黄胄的画具有
独创性,在题材、技法、笔墨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并独创性地将写生融入中国画,开辟了人物画施展笔墨的新范式。他用画笔表现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少数民族人物的真情,绘制了许多写实又富有生机的人物大画。黄胄的水墨人物画作品,笔随意使,墨由情生,为作品增加了诸多意趣。具体表现为:在用笔上,意到笔随,意在笔先;在用墨上,水墨与重彩相结合,
黑色变化没有规律,赋色高雅,具有丰富的民间特色,雅俗共赏。
绘画风格
绘画早期
黄胄的早期创作,“无所不师”贯穿其中,而此 “师”则是来自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万物,人、物、景等皆来自于生活。黄胄在早期主要以速写的手法入画,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描绘人民 群众的生活状态。
后来,黄胄在
韩乐然、
赵望云、
司徒乔的帮助和指导下,进入了创作自觉期。之后, 黄胄先后在西部多地采访写生,根据 绘画题材改良画技,逐步形成了自己笔墨语言特 色。特别是他于1946年在
黄泛区的两次写生,灾难中的人民让他感到深切的同情,因此创作多围绕着灾难中的人民展开,表现他直面人生的信念和为人民表达的担当。《打马球》是黄胄早期的代表作品,画面展示了六个不同方向的策马奔腾的骑手,又根据构图需要,把他们置于画面中间,突出了紧张的气氛。 《爹去打老蒋》是黄胄的成名之作,画面描绘的是一位骑马的青壮年应召参军以及旁边妻子孩子对他的不舍的情景,整个画面写实地展现了当时民众家庭的境况。
绘画中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黄胄创作水平走向新高度。在此阶段,黄胄把中西方画法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画风逐渐成熟。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整体面貌改变诸多,绘画题材更为宽泛,绘画 风格上更加遵循自由,增加了笔墨和线条的张力,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表现力,笔墨运用更加自如的同时更加的大胆,豪放,有的作品黄胄几乎直接以笔墨创作。
中期的创作离不开工作期间素材的积累。这一时期,黄胄到
西北 和
福建省等地实地考察写生,并在途中完成了大量的写生作品,《洪荒风雪》《风雪夜归人》《庆丰收》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庆丰收》这幅作品中,黄胄将西方素描与中国笔墨结合使用,改良了严格写实绘画风格。
绘画晚期
到了晚年,黄胄的绘画风格有了转变,尤其是他的性情的转变。他的绘画作品线条更加简练潇洒,但内心缺少了那种强烈表达自己的愿望。经过时间的沉淀,内心变得平静,在绘画技巧上也有所收敛。
黄胄晚期的作品以临摹居多,他在临摹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绘画技巧,用自己的理解慢慢消化再吸收,最终表现出来的是自己的绘画语言。最有代表性的是他所临摹的
仕女画。
绘画题材
人物题材
黄胄笔下的人物,有当代人物,多以边疆人物为主,也有
中原地区古代传统人物。他学习并继承了宋元 以后人物画与山水 、花鸟相融合发展 的传统 ,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来描绘情景。
黄胄丰富的西部写生之旅让他能够深入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去,黄胄的人物画能展现丰富的内容:从翩翩起舞的少 女到西藏雪域的翻身奴隶 ; 从
帕米尔高原的舞裙到穆士塔 峰下的少年 ; 从哈萨克套马的猎手到大漠 中的驱队 ;从西北到东南的华夏子民都是他捕捉的对象。他潜意识里没有俯视劳动者和少数民族的心态,他了解并认同他们,带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描绘,这是他的作品人物鲜活的原因。
黄胄笔下的古代传统人物画多为临摹, 且大多为
仕女画 , 目的是从这些画中学习到线条之美并加以消化,在这些画中可以看出黄胄学习并继承了古人笔墨语言的写实性 , 从而描绘当代人的生活。
动物题材
黄胄绘画作品中的动 物题材,也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一是因为他喜爱动物,二是动物题材带着他为人物画服务的初衷。黄胄的人物画中,多有起到点缀作用的动物。
毛驴,是黄胄花诸多精力研究的题 材,造型娴熟,笔墨颇具韵味。黄胄喜欢驴所以能在画中注以情感,赋予画中驴以神韵。驴是新疆人民日常劳作中不可或缺的“助手”,黄胄喜欢它吃苦 耐劳的精神,他在题画中屡次抒写对驴的喜爱 :“虽不及牛马高贵,却能经风雨、耐霜雪,忍辱负重,辛劳终生, 憨绝痴绝。”
除了驴以外,黄胄对多种动物(如 鸡、鹅、狗、猪等家禽家畜乃至鹤、鹰等) 题材都做过些许尝试,不仅造型准确,而 且善于选取生动的姿态。他通过画动物题材来练习笔墨,在这些画中也彰显了他对笔墨技法的理解。
绘画构图
黄胄的作品大多根据表达需要设计构图,以达到主宾分明。在确定主宾关系后构思其画纸中位置,最后适当地利用画面的空白部分,这是他构图的一个特色,用景色或小动物进行点缀,使画面充满空间感和故事感。
在人物绘画创作中,黄胄所创作的一些大场面人物众多的画,更加体现了他娴熟的构图技巧,众多风格各异的人物齐聚于一张画作,并安放的错落有致,这般技巧与他生活积累与素材积累是分不开的。在他的水墨人物画更是开创了独特的S型律动构图方式。S型律动构图,会给人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感。
其中《庆丰收》是他创作的作品中人物最多,场面最集中,充分展现了他对人物众多的画构图上的驾轻就熟。
在这幅《叼羊图》中,可以看到整体构图用大小,主次来凸显主宾关系,更有远、中、近景层层相叠,层层延伸,使人物显得鲜活立体。
总之 ,黄胄的人物画中的构图自由舒心,主题景色灵动,因此画面显得生动而真实。
绘画笔墨
黄胄没有受过正规的学院美术的教育,他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资源,随着他的大量创作,他逐渐意识到了笔墨的重要性,开始大量临摹古代作品。
黄胄的作品手法简练 ,弱化了明暗和形体,突出了所画人物的艺术感以及所用笔墨。正如右图《新疆舞》,寥寥几笔,便展现出了一个轻盈的舞者形象,没有太强调层次感。
黄胄认为笔墨应服从于表达对象的形神,笔墨除去提炼造型之外 还有助于营造、表达情感的氛围。
绘画线条
黄胄的线条有其独特的创造性和与众不同的个性。他常用比较直、比较长的线迅速将人物的形象和动态抓住,在把握了事物大致框架后,便不去深究细节,展现了他用笔的随性。
黄胄的速写,线条活跃,就造就了整体看起来画面线条流动的韵律感,即画面在观感上有多种可能性。他的速写作品能够准确的把握形体,做到形似而神不散,保留事物本韵。且他的作品并不是基于素描,而是中国艺术用速写表现人物神态动作的美学精神, 但又借鉴西画中用素描勾勒人物框架的方法,可以概括为速写入画的方法,这是他的人物画的主要特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和
德国建交,黄胄才得以接触到德国素描大师
门采尔,他借鉴了门采尔作品中西式素描的一些技术特点,学习线条的运用,把中国画与之融合,从而使绘画语言逐渐成熟)
黄胄画中的复线也是他绘画线条的一大特色,他不怕因为使用复线带来差错,总是能够灵活处理。他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通过画面传达一种生活情绪。黄胄把对新疆人民的爱展现在了自己的创作中。他的那些以新疆少数民族为主题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复线进行描绘,因为了解所描绘对象,因为对他们有情,所以才有机会将他们在画上表现得惟妙惟肖。他注重瞬间美的表达,形象记忆能力强,这样能在创作中保持易丢失地新鲜感。
在下面这幅名为新疆舞的作品中,黄胄大量运用了复线,化繁就简,能看出来他对复线的灵活运用。
黄胄运用明朗的线条,对骏马的骨架和肌肉进行勾勒,展现了马在自然界的野性之美。人也是用刚线进行勾勒,把人骑马背上飞奔的瞬时情景完美展现了出来。
绘画色彩
黄胄的
水墨画以浓墨淡彩相结合的方式下墨,兼以大块对比强烈的色彩修饰。他笔下的人物在水墨为主的基调中,敢于施用青绿、
朱砂、大红、石青等重彩互相映照,对比强烈,增强了艺术感。黄胄线条的创新是为自己的画面服务的,先观赏,再尝试,去筛选出效果最好的色彩。
黄胄运用色彩直接塑造形象,在画人物形象的面部时直接用墨如画描绘人物五官,结构准确,并做到所画表情神似。在绘制少数民族的衣纹跟装饰品时, 运用多种颜色线条进行勾勒,既丰富了画面,也使整个艺术形象更加的厚重。黄胄笔下的作品以墨色为基调,再添上如右图《高原子弟兵》,便是以墨色为基础,覆盖以鲜艳的色彩,画面色彩搭配明亮又不违和。
炎黄艺术馆
1985年,黄胄在
英国举办个人画展时到
大英博物馆进行参观,受到启发,便想利用民间集资,建造一个集学术研究、陈列、展览于一体的博物馆,从而弘扬
华族文化艺术,传播中国画。1986年在
新加坡举办画展后办馆的想法更是得到了不少画家的支持。
黄胄晚年倾注全部心血创建了炎黄艺术馆,炎黄艺术馆建成后,不负期望,为广大观众展示了众多绘画大师的作品,举办了诸多画展。为了不负黄胄先生的建馆初衷,炎黄艺术馆将继续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延续其传播知识文化效益,为推动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些年来,
炎黄艺术馆在开展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设置了“互绘•相知——中外美术作品展”“爱在中国(Love in China)”炎黄艺术馆2015国际艺术周等活动,炎黄艺术馆现已成为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
藏品情况
炎黄艺术馆的主要收藏是黄胄的作品和藏品,黄胄的作品是艺术馆收藏的基础。这些年,艺术馆也陆续收藏了一些当代优秀画家和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民间美术是炎黄艺术馆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来自捐赠。
黄胄带头为艺术馆捐赠了自己收藏的名家珍品近200件,个人作品近1000幅,许多艺术家为艺术馆捐赠了自己的优秀作品。如
邵宇先生的《藏童上学》,
萧琼先生珍藏的
蒋兆和遗作《孔明》、
《苦难》。这里共收藏了3000多件艺术珍品, 经常举办现代、近代书画艺术展。藏品包括彦涵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
启功、
黄苗子、
何海霞、
俞致贞、
田世光等人的书画作品,
李少言和
韩国、
新加坡书画家的作品,
华君武等多位漫画家的近百幅代表作等。
馆内画展
炎黄艺术馆每年约有40台展览,展览的重点分三个方面。一是对以黄胄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展览。二是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展览。三是对中国民间美术品的研究和推广。
2009年3月8日,
徐悲鸿大型艺术展在馆内展出,由炎黄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北京市文化局和中国民生银行联合举办,这是炎黄艺术馆呈现给我们的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中第一位登场的艺术家。展品为80多幅徐悲鸿的优秀作品,画展持续一个月,期间还会举行研讨会,
炎黄艺术馆并以此重新开始对现代美术的研究,探讨美术现代性的含义。
2011年5月23日,炎黄艺术馆纪念建馆20周年重要活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第二节黄胄师生画展”在馆内举行,这次画展主要从人物画大师黄胄的艺术成就展开,进而展示了他对于中国后代人物画家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次画展共展出黄胄及其学生共96件精品画作。
2013年10月10日,“生活之路——第三届黄胄师生作品展”在馆内举行,由
中国美术家协会、
炎黄艺术馆和黄胄美术基金会联合举办。此次参加展览的画家有黄胄的学生、朋友,还有黄胄美术奖获奖的学生,以及受他影响的艺术家。一是展出优秀作品,弘扬传统文化,二是鼓励艺术创作者坚持创作,为生活而歌。
2014年1月21日,喜乐年画——2014年炎黄艺术馆藏民间年画精品展在炎黄艺术馆1层展厅开展,目的是为了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为从馆藏民间年画中精选50余幅传统木版年画,均为群众熟知的民间年画产地天津
杨柳青镇、
武强县、山东杨家埠等地所产,既有传统门画,历史传说故事又有民俗风情画。
2014年5月3日,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和黄胄美术基金会合作举办的第一届黄胄艺术收藏大展正式开幕,在馆内举行,这个展览将向全社会全面地展现出黄胄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作品中所含的艺术韵味,对黄胄艺术的研究、传播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展品为北京保利拍卖面向全球藏家征集并精心挑选出的近百件黄胄画作。
公共教育
为了提升全社会对艺术的参与度,艺术馆每年都会开展50多场的公共教育活动。目前,
炎黄艺术馆的公共教育项目分为3类。
一是利用馆内艺术品及艺术家资源,开发与艺术相关的“艺术类”项目,包括以艺术名家公开讲座为主的“艺术公开课”,增进参与感的“艺术工坊”,增强鉴赏能力的“艺术沙龙”。二是综合观展、绘画、游戏等环节,孩子家长合作完成的“家庭亲子类”活动。三是联合其他文化类机构,打破艺术门类界限,帮助参与者了解文化时事。
家庭情况
黄胄之爱人兼知己
郑闻慧是黄胄一生的知己、爱人,她长期协助黄胄进行艺术创作、艺术交流和各种社会活动,生活中照顾黄胄。
郑闻慧1930年6月30日生于陕西城固。1949年,郑闻慧离开家乡到
兰州市的
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恰好碰见临时转来作老师的黄胄。经过几年的师生相处,两人心生情愫,因为第四年要实习,两人分别,分别后黄胄寄
爱意于信中,郑闻慧信中热情回应。1954年,在黄胄恩师
赵望云、朋友
石鲁等帮助下,黄胄和郑闻慧在
陕西省西安历史博物馆的一座
紫藤架下举办了婚礼,黄胄老师赵望云为主婚人,石鲁为司仪。1986年开始,
郑闻慧协助黄胄共同创办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民办公助的综合艺术馆——
炎黄艺术馆,并在黄胄先生去世后继续主持炎黄艺术馆的日常工作。她曾任炎黄艺术馆理事长、北京市黄胄美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2022年12月30日上午,炎黄艺术馆发布讣[fù]告,画家、炎黄艺术馆原理事长、北京市黄胄美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黄胄先生的夫人郑闻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郑闻慧著有《郑闻慧花鸟作品选》《炎黄痴子——回忆我的丈夫黄胄》,主编有《黄胄谈艺术》《
黄胄书画论》等,这些作品均为黄胄艺术的推广起到了很大作用。
黄胄之师
在黄胄的青年时期,有四位画家对他的影响让他受益终生。
黄胄的第一位老师是
赵望云,1942年,黄胄因对美术的热爱 、不愿做工 ,离家来到
西安市,经同乡举荐与“和父亲共事过的”赵望云相识。1944年1月正式拜师, 并向其学画。自拜师之日起到1949年参军,黄胄一直住在赵家,在这期间黄胄有目的地学习赵望云的绘画语言及整体面貌,在他的作品中可窥见一二。赵望云的朋友
富察·傅恒书 时任 《 河南民报 》 副社长 , 实 际主持报社工作,因此赵望云推荐黄胄与该报社合作。《河南民报》众多的发行量为黄胄带来了大量读者,同时也是黄胄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过程。
赵望云受进步文艺观的影响,常常用画笔表现劳苦大众的形象,曾到
华北地区农村写生。1948年,黄胄与赵望云一起去了新疆三个月,边疆和少数民族是黄胄未曾涉足的领域,虽然已具备娴熟的技法,但仍不失为一种挑战,新疆人能歌善舞的形象也成为他此后的特色题材。
第二位老师是
朝鲜族画家韩乐然,毕业于卢浮宫艺术史学院。1942年,时年18岁的黄胄跟随韩乐然跋涉800英里到秦川(今
陕西省、
秦岭以北的
渭河平原地带)写生,韩乐然教了黄胄诸多绘画知识,这是黄胄首次接受专业而系统的 绘画训练,同时黄胄的写生水平也得到提高; 他还从韩乐然那里了解了西方艺术史。他俩一起作画,一起聊天,亦师亦友的韩乐然不仅提升了黄胄的画技,也让黄胄对社会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后来韩乐然去新疆写生,黄胄未能跟随。后来因韩乐然飞机失事,他未能见老师最后一面,也正是这遗憾让黄胄对新疆加深了情结。韩乐然对黄胄在思 想观念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黄胄此后在写生的情感和态度方面。
第三位是著名画家
司徒乔,司徒乔因为赞赏黄胄所画的马而到报社找到黄胄。 因为司徒乔与
赵望云本就认识,所以司徒乔和 黄 胄 便熟络起来 ,后来和黄胄 一 起赴河南黄泛 区 写生。 他从司徒乔那里学到了民族大义和责任感,黄胄常用水墨写生、漫画、木刻来表现
黄泛区灾民的悲惨生活,并举办了黄泛区的写生展览。后来,黄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中的一位美术记者,也或多或少受司徒乔的民族大义所感染。
第四位艺术家是
徐悲鸿,不同于其他三位,徐悲鸿是黄胄在解放后认识的。1951年,徐悲鸿在《新建设》第3卷第4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成就年》一文中对黄胄给予了赞扬,这对黄胄带来了很大鼓舞。到第二年,徐悲鸿得了
中风,却依旧不忘举荐黄胄。听说黄胄还未调到北京,就叫爱人
廖静文代笔再次向文化部举荐黄胄。黄胄调到北京后,徐悲鸿不顾重病,与黄胄长谈数次,期间多是对黄胄的指导和鼓励。可以说,黄胄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徐悲鸿的帮助。
人物成就
黄胄于1997年4月23日在
广州市病逝,享年72岁。《
人民日报》于5月17日发出报道称5月16日上午首都各界聚集于
炎黄艺术馆,向这座大型现代艺术馆的创办人、生前曾为推动民族艺术发展鞠躬尽瘁的美术大师梁黄胄最后告别。
艺术成就
1952年,黄胄的作品《苹果花开的时候》获得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
黄胄作为人物画大师,给现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留下了两点启示。一是表达真实的生活感受,每个时代的生活情景只能用当代的艺术方式来表达,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寻找这种方式。二是坚持真实的自我风格,画家不仅要学会研究传统绘画技法,更要学会把绘画风格融入到现实创作中,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绘画语言。
时至今日,黄胄已经成为了美术界里的一种现象,成为中国传统历史的一部分,他的作品画风轻快,富有活力。与传统人物画偏离生活、远离民众、程序化的选材单调的画风形成鲜明对比。和后来的青年画家相比,黄胄的艺术观念、形式、语言以及艺术本体内容的研究方面有些单薄。虽说黄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黄胄开辟了中国画新的道路,让中国人物画真正走向了民众,这是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的复兴,为中国近现代人物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胄还为中国画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画家 ,受教于他的学子中 ,有为人们熟知的
史国良 、 杨立章等 。
社会影响
主持创立中国画研究院
中国画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77年12月22日的中国画创作组,1980年10月改为中国画研究院筹备组,中国画研究院于1981年11月1日在北京饭店举行成立大会,
李可染任院长,
蔡若虹、
叶浅予、黄胃任副院长,日常工作由黄胃主持。到1983年9月基本建成,黄胄付出了大量精力。
主持创建炎黄艺术馆
1986年,在
新加坡举办画展的黄胄坚定了在中国建立一座民办现代化艺术馆的想法,炎黄艺术馆于1991年9月28日正式竣工,并举办了开幕仪式,向世人展示了“具有现代化的、
民族形式的、多功能的、 世纪年代建筑风格的艺术殿堂”。
设立黄胄美术基金会
黄胄美术基金会于1989年由我国美术家黄胄创建。基金会创办宗旨是“弘扬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繁荣中国画创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筹建炎黄艺术馆资金,黄胄先生创办了黄胄美术基金会这一公益性机构。黄胄付出了全部资金和精力创办
炎黄艺术馆建成开馆后,黄胄美术基金会继续为炎黄艺术馆提供资金和学术支持,还将注意力转向了推动
中国画发展及对优秀年轻艺术家的培养和资助等方面。
主持“93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学术活动
1993年6月5日,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李政道教授和画家黄胄发起组织的“’93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在炎黄艺术馆举行。这次学术活动引导人们打开人们关于艺术与科学研究和审美的思索,推起中国20世纪90 年代艺术与科学融合的风潮,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
主持“95经济与文化研讨会”学术活动
1995年,企业界领导人袁宝华和画家黄胄发起组织的“95经济与文化研讨会”学术活动,会议对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文化该如何发展、如何平衡做出了回答,时年70岁的老艺术家代表黄胄提出”不能把文化建设推向未来”,文化建设是一件功在当时利在长远的事。
人物评价
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黄胄“他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有为的青年画家,他能画我们的人民”。
近代新闻工作者邓拓具体地把黄胃的画风概括成“三新”即人物新、意境新、手法新,称他的作品“无论采取什么素材运用什么表现形式,它们的意境常常与现实密切结合,充满着对我国
社会主义和建设中的英雄人物的赞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美术家
侯一民先生曾说过:“中国画家往前数五百年出了一个黄胄,往后数五百年未必能再出一个黄胄。”
评论家、收藏鉴赏家刘晓林曾说:“中国美术史上天才的艺术家不多,具备天才并且极其勤奋的艺术家更不多,天才勤奋兼备同时人情练达的艺术家更少之又少。如果选几个人的话,我想黄胄先生是其中之一,其他如
徐悲鸿先生。”
画家冯远评论时代的黄胄:“我们既然承认,是时代造就了黄胄,时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黄胄,我们就无法苛求某一个画家在他生命的每一个时段中都要表现出超常的智慧和能力,始终扮演弄潮儿的角色。每一个个体的艺术家只要能够相对圆满地解决好一两个他所处时代的重要课题,便是了不起的贡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术史中的黄胄对发展当代中国人物画的贡献就很值得我们加以肯定和敬重。”
艺术评论家
郎绍君评论黄胄速写的时代意义“他用自己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天才与勤奋,同时也回答了当时美术界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问题。”
后世纪念
作为一名美术界大师,黄胄逝世后人们为他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纪念馆
2014年4月,河北保定市
蠡县建成了梁斌黄胄纪念馆。纪念馆由梁斌文学、革命、艺术陈列展厅,黄胄艺术人生陈列展厅,
蠡县历史文化陈列展厅组成。该画馆展示了同为蠡县梁家庄的作家梁斌、画家黄胄的革命人生和艺术历程及蠡县的传统文化,影响颇深。
特别活动
2018年10月19日,由黄胄美术基金会、
炎黄艺术馆共同策划的“重走黄胄之路 ——纪念黄胄美术基金会成立30周年特别活动”艺术项目正式启动,计划探寻艺术大师黄胄写生的真实背景,为后人了解黄胄“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的创作思想提供真实依据。
纪录片
大型传记纪录片《
百年巨匠》,其中《百年巨匠·美术篇》讲述了十六位近代史上画坛巨匠的故事,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造为观众展现真实生动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画卷。黄胄为《百年巨匠·美术篇·第四部》拍摄的巨匠之一。
研究院
2022年,由
炎黄艺术馆、新疆
喀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黄胄艺术研究院”在喀什大学建成,炎黄艺术馆监制的57件黄胄先生高清复制代表作在此长期陈列展示,一方面供教学和研究使用,另一方面让更多学子、更多民族兄弟姐妹重新认识黄胄先生与新疆和新疆人民的真切情感和绘画艺术。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黄胄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