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镇江府志
乾隆镇江府志
乾隆镇江府志,为江苏省镇江市的古地方志,清人冯重修,朱霖增。现存乾隆十五年(1750年)增刻本。一共有55卷首1卷。现存乾隆十五年(1750年)增刻本。
定义
镇江为我国历史文化古城之一,建置已有3500余年。据文献记载,最早的方志,始于南梁刘宋时期。其后历代均有修纂,前后相承,颇具规模。
其中, [乾隆]镇江府志是比较有影响的地方府志,也是现存镇江古方志中较完整的一部,和[康熙]《镇江府志》同为“双壁”。
详细情况
冯夔飏,雍正帝八年(1730年)任丹徒区知县。朱霖,辽宁松山人,乾隆十五年任镇江市知府。康熙府志重印后40余年,丹徒知县冯夔飏因府志残缺,补刻数万字,又编入《桐村艺文》一卷(内有《续丹徒隐逸志》、《续丹徒节孝志》等)。至乾隆十五年,朱霖以冯志耗严重,旧版字迹磨损很多,不可辨认;又因阳于雍正八年划归镇属,而《溧阳县志》已于乾隆八年修成出书,于是组织力量整理旧版,补入应增列的新资料,编成此书。此志前五十四卷全依康熙旧志,增补第五十五卷:河工疏稿,田疏稿,桐村艺文等。
乾隆十五年(1750),镇江知府朱霖到任后,见《康熙镇江府志》存版“梨枣亦磨灭多不可识”,府属辖县也发生了变化,就与同知萨载、判官苏峻鹄等人商议,准备重修《康熙镇江府志》,增加乾隆十五年以前的内容。他延请镇江府学教授赵秉义和丹徒区学教谕张若本、训导顾思照、生员高从龙、蒋宗海等人参与编纂及校事,又将“原版之磨灭不可复识与溧邑之所应入者纂序编辑,汇成一书付之”,开雕刊行了第四版,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康熙·乾隆镇江府志》本。
此志保留了[康熙帝]《镇江府志》的优点,增加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后的部分内容,如“孝义”载至乾隆六年,刻补了旧志模糊不清的版面及《溧阳县志》的各有关部分,使内容较为完整,但仅刻补而很少增订,如“知府”仅载至高龙光为止,此后数十年均不载。又《溧阳县志》与旧志体例上不一致之处也没有调整,而补刻字迹与旧刻很不一致,这些是其缺点。
史学价值
目前,这部增刻府志的试印本和正式印本都存于镇江市图书馆内。从形式上看,这部府志的刻印质量还是不错的,明刻的流风宛在,字体舒展圆秀,正式的印本纸张也莹洁。
但由于严格地实行了避讳制,使用缺笔的讳字较多,使人感到了文字狱(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的可怕。
[乾隆]镇江府志是现存镇江古方志中较完整的一部,镇江古代“五大地方府志”之一,和[康熙帝]《镇江府志》同为“双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定义
详细情况
史学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