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仙
画家、敦煌艺术研究资深学者
李承仙(1924年10月27日-2003年8月28日),女,临川区人,画家,敦煌市艺术研究资深学者,中国著名敦煌学家,擅长敦煌艺术研究、油画、中国画。
1946年,李承仙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1963年后曾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党支部书记,1973年调至甘肃省博物馆,1982年调至国家文物局任研究馆员,1988年退休。
李承仙的代表作品有《姑娘追》《挤奶图》《丝绸之路——飞天组画》《天上人间共婵娟》《敦煌舞乐》《唐代飞天》等。她的中国画《姑娘追》参加国庆10周年美展,后作为国礼赠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丈夫常书鸿合作的《献给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们》获得全国科普美展荣誉奖。同时,李承仙临摹敦煌北魏至元朝各时代壁画300余平方米,作品在中国、捷克印度波兰、缅甸、日本法国等国家参展。
2003年8月28日,李承仙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承仙原籍江西省临川区,1924年10月27日出生于上海霞飞路宝康里。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李承仙随父逃难,于1938年2月到达桂林市
教育经历
1936年,李承仙于南京南区实验小学毕业。1936年至1937年,在江苏镇江女中学习。1937年12月至1938年12月,在广西桂林女中学习。
1940年,李承仙考入广西桂林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学习美术。
1943年7月至1946年6月,李承仙就读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
工作经历
1939年6月至8月,李承仙在衡阳市湘桂铁路第二小学担任教员,1941年7月至1943年,在广西省立临桂中学担任教员。
1946年,李承仙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
1954年4月,李承仙加入中国共产党。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她摸索总结出一套有益于保证临摹品质量并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称为“三查四评”。
1963年后,李承仙曾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文革”期间,李承仙遭到迫害,被开除党籍。
1973年9月,李承仙被调往甘肃省博物馆工作,1976年得到平反,恢复党籍。1977年至1982年,她从甘肃省博物馆借调回敦煌文物研究所协助常书鸿所长工作。1982年,她被调至国家文物局任研究馆员,1988年退休。
人物逝世
2003年8月28日,李承仙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社会任职
李承仙曾担任国家文物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学会顾问、中国敦煌吐鲁番市学会会员顾问、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教授、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主要作品
画作
李承仙除与常书鸿合作巨幅油画《刘家峡水库》《献给勇于攀登珠峰的同志们》《激流颂》、日本《枣寺玄中寺组画》(7幅)、日本法隆寺《来自丝绸之路的飞天》(组画16幅)、《敦煌舞乐飞天》四条屏等作品之外,还独立创作了国画《挤奶图》《丝绸之路——飞天组画》《天上人间共婵娟》《敦煌舞乐》《唐代飞天》《姑娘追》等。
其中,她的中国画《姑娘追》参加国庆10周年美展,后作为国礼赠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丈夫常书鸿合作的《献给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们》获得全国科普美展荣誉奖。此外,李承仙临摹敦煌北魏至元朝各时代壁画300余平方米,作品在中国、捷克、印度、波兰、缅甸、日本、法国等国家参展。
论著
李承仙独自或参与撰写编辑了许多重要敦煌艺术论著。
参考资料: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1946年,李承仙与在重庆招聘员工的常书鸿结识。
1947年,李承仙与常书鸿结婚,成为常书鸿的第二任妻子,之后生下了常嘉煌、常嘉皋两个儿子。同时,她也成为了常书鸿与第一位妻子陈芝秀所生的女儿常沙娜、儿子常嘉陵的继母。
人物纪念
告别仪式
2003年9月14日,李承仙的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300多人参加告别仪式。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主席曾庆红、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及宋平、廖井丹等老一辈领导人送了花圈。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遗孀陈邦织、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文物专家谢辰生、画家侯一民等出席了告别仪式。时任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送了花圈并派夫人出席了告别仪式。国家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等李承仙生前工作过的单位以及多个政府、民间团体及公司送了花圈。
纪念馆
2017年12月1日,“敦煌市乐舞——常书鸿、李承仙丝绸之路乐舞艺术展厅”在浙江音乐学院开馆,旨在纪念李承仙、常书鸿以及他们为敦煌艺术作出的杰出成就,展出了李承仙、常书鸿使用过的皮箱、画具、笔记本、奖状、照片等相关珍贵文物。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逝世
社会任职
主要作品
画作
论著
荣誉奖项
个人生活
人物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