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化 (1901~1991),生于
山东省。字熙如,书斋别署“小红莲庵”,“沂风堂”。受家庭薰陶,幼时爱舞文弄墨,金石书画,后入私立
齐鲁大学国文系求学,毕业后留校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中国文学系主任。解放后供职于
南京博物院,从事文物鉴定和研究工作,为解放后第一代文物鉴定工作研究员,是著名的文物鉴定家,精鉴赏,富收藏。生前是
九三学社社员、政协南京市委员、南京印社名誉理事、金陵印社顾问。一九九一年逝世于南京。
简介
人物平生
著名篆刻大师王敦化,闲暇寄情于书法篆刻,性喜文物古玩,时
济南市有闻名全国的“尊古斋”;是其青年时流连忘返老店铺之一,他潜心于此,非走马观花,天长日久,博闻强记,又精考订误,遂名声大振。王敦化在文物鉴定上,除历代篆刻作品,印谱外以“瓷、铜、竹、石”最负盛名。生平喜收藏,自谓有“三绝”。
一、他藏有一方汉印,名“妾寿” ;传为汉权相
梁冀,耽酒好色,有宠妾名
孙寿,富倾国倾城之貌,秀发长可委地,孙寿有此“妾寿”印也。
二、有一
清代竹刻笔筒,刻一裸体尼姑,睡在
芭蕉绿荫之下,此尼眼神哀怨迷人。法名“无我”。笔筒上刻“莫笑绿天陈
色相,谁人不是赤身来”。有人说此尼是
陈圆圆,也有人说是“三藩”之一,
尚可喜的宠妃,因看不惯骄奢荒淫的生活,遂削发为尼。四十年代《
东方杂志》美术版载此物照片,原主是
蔡哲夫,后
谈月色转让于王
敦化市先生。
三、有《六朝刘玉墓志》的拓片。此墓碑毁于兵火,遂成弧本也。
社会荣誉
王敦化对于印谱的收藏与研究尤为著称,编撰了《古铜印谱书目》一卷、《印谱知见传本书目》二卷、《篆刻参考书佳本书目》一卷,均于1940年出版问世。王敦化在民国印坛享有一定之影响与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
南京博物院从事文物
书画鉴定工作。此《印谱知见传本书目》,收录明代以来,至民国年间出版或传拓的印谱达千余种之多,是篆刻艺术与篆刻史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后来经王敦化先生教诲的著名文物鉴定家及著名书画篆刻家成就者较多。
著作出版
《古铜印谱书目》、《印谱知见传书目》、《篆刻上参考版本书目》、《齐鲁古陶存》、《花间集版本考》、《明版书经眼录》、《历代瓷窑考》、《清人词目》、《墓志知见传拓目录》、《明版书刻留真》、《南京博物院藏印》等十余种著作传世。
人物评介
不言而喻,王敦化先生在民国印坛享有一定之影响与地位,王敦化爱读词,尤喜《花间词》。先生身材魁梧,性豪放,俨然一“关西大汉”也。然别署名“小红莲庵”妙哉!他于篆刻艺术,一生自诩“以我之刀,刻我之印”。虽有
秦汉,又不秦汉,心手相应,能自成一格。
摘录——孙询《民国篆刻艺术》
熙如(王敦化)先生自幼喜金石书画,尤爱文物古玩,精于考订勘误,对绘画、书法、印章、碑帖及版本均有精深的研究。
熙如(王敦化)先生擅长治印。自诩以我之刀,刻我之印。其印取秦汉印中古茂醇厚之风格,又不拘于秦汉,温润古朴、清正典雅、存一代学者之书卷气。
熙如(王敦化)先生性格豪爽,喜交友,与
傅抱石、
胡小石、
俞剑华、
高二适、
林散之、
武中奇、
黄养辉、
丁吉甫、
萧娴、
王一羽、钱瘦竹、
钱松嵒、
陈大羽、
魏紫熙、
宋文治、
亚明等文化名流多有交往,互通书信,交流作品,探讨心得体会,相互提高。彰显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今年是熙如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谨以此简约文字缅怀先生,激励青年同道精研中国文化,以告慰先辈。
映雪堂——孙少斌
授技传理
王敦化先生住在南京,当时已有87岁高龄,平时手已有些微颤抖。奇的是,他一拿刻刀则手稳如陀,一点都不抖,要圆得圆、要直得直,王老的高深功底令楼建飞深深折服。
在教授楼建飞篆刻技巧的同时,王敦化老先生还教授了他很多人生道理。楼建飞是南方人,以米食为主,不喜面食,而王老的人生体会是,什么食物都习惯吃,才能习惯面对各种事情。
以画悦人 以画助人——访旅美画家楼建飞